施工企业如何应对建筑市场变化
本文阐述了施工现场与建筑市场的辨证关系,指出只有面向建筑市场,确定项目技术指标,强化施工现场管理,施工企业才能走出一条管理——效益型的发展道路。
标签: 施工企业;施工现场;建筑市场
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突破口的建筑业,自1984年实行全行业改革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综观建筑业改革的进程,除了积极推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制等一系列经济承包责任制外,开放城乡建筑市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加快建筑业改革步伐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三十多年来,建筑市场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并已初步显示出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建筑市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构成的内容性质划分,则又包括建筑招投标市场、建筑材料市场、建筑劳动力市场、建筑资金市场等。这些市场之间都是有有机联系的,它的每一变化都直接关联着企业的兴衰。如何适应市场变化,使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不断取胜,对每个建筑企业来说就都是至关重要的大课题。
一、建筑招投标市场与我们的对策
建筑业改革实行招标投标承包制,使建筑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得努力米下锅,通过投标承揽施工任务。这样既对企业造成压力,也给企业带来了活力和动力。由于建筑市场的开放,异地建筑队伍不断打进来,迅猛发展的农村建筑队伍更是蜂涌进城,建筑市场迅速由原先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加上市场竞争机制的催化作用,竞标日趋激烈。如何在激烈竟争中连连中标,企业面临这样的抉择:是凭借非正常手段等短期行为来招徕任务,还是依靠一系列正确的经营决策来提高竞争力,答案应该是后者。
1.制订正确的经营宗旨
作为企业经营大纲,代表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向。为谋求更多的施工任务,宗旨应尽可能考虑与买方的需求相一致,这样才能体现出经营上的优势。我公司的经营宗旨是“顾客至上诚信服务兼容共赢追求卓越”,就是突出了应尽可能考虑与买方的需求相一致。
2.强化经营机构
招标投标使企业由封闭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轨,经营部门成为企业的带头兵。在日常工作中,经营部门不仅要洽谈业务、签订合同,还要捕捉追踪经营信息,预测掌握市场行情变
化,关注施工中客户对工程的反映等等。为了重视并搞好经营信息这个企业重要的生产力资源,我公司从原先的几人经营科起步,逐步发展为经营公司,有利于投标。我们还配备了微电脑来提高预算效率。鉴于竞争激化,公司把经营力量扩大到基层一级,即所属工程处建立经营预算科,提高了经营业务覆盖面,使经营成为企业生产力的主要力量。
3.对高知名度工程重点投标
广告材料市场在招投标中,建筑企业社会信誉的高低往往是关系到得标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由于建筑产品的单件性和不定型性,使得建筑企业信誉犹如产品商标。在同样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企业信誉的高低,往往来源于所承建工程的知名度高低。因此对一些社会影响较大的工程,建筑企业一旦目标确定就要力争夺标。
4.让质量永远成为经营的后盾
欲在招标投标中长期取胜,起决定作用的是工程质量。工程质量作为建筑企业产品的活广告,它的优劣与企业的兴衰是休戚相关的,因此增强企业质量意识,强化质量保证体系成为建筑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措施。我公司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对全体职工反复灌输“质量是明天的
市场信誉是无形的市场客户是永恒的市场”这一思想,并对工程质量实施系统管理:组织体系上,建立健全了公司、工程处(分公司)、施工队(班组)三级专职质量监督网络;经济分配上,实行工资含量与质量挂钩考核办法,使质量奖励在工资中始终占据20%左右的比例;业务培训上,对施工队、施工员、质量员、技术员进行分批轮训,提高了岗位工作能力;劳动竟赛上,开展了以提高工程质量为重点的质量安全运动会。这样做使公司在建筑企业受到业主一致好评。同时创出一批批优质工程,大大提高了企业信誉,为开创经营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5.薄利多销,扩大生产规模
由招投标带来的造价降低,相当程度上冲击着建筑企业的盈利水平。企业要盈利求发展,采取薄利多销也不失为一种有效办法,其实质量也可视为企业对招投标市场盲目压价的合理正反应。我公司由于采取薄利多销办法,在近十年中,公司以每年平均递增施工产值20%的速度扩大生产规模。这样施工产值利润率下降,但利润总额逐年增长。当然这种做法会随着施工规模的不断扩大,而越来越受到企业现有技术、装备、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6.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实践已经证明,开展多种经营是分担企业长久经营风险的一个良策,并且它还有助于扩大企业再生产。我们在改革中不仅进一步完善了以土建施工为主的其他配套专业施工,如装饰装修、土石方、机电安装、消防等专业施工(他们既对内配套,又适当对外直接承揽业务),提高了企业综合施工能力。还开发了其他产业,开设劳务、房地产、门窗、混凝土公司,以一“副”养“建”。这些产业两年来为企业增利很多,同时解决了很多富余劳动力的出路,使一线劳动力更加精干。
二、建筑材料市场与我们的对策
物资供应体制改革后,近几年无计划指标工程的比重不断增加,建筑企业在三材管理上由原来只需联系落实指标转为向市场大量采购。而建筑材料市场的货源、价格等变量因素又是随国家基建形势变化而起伏的。如何随市场行情变化采取应变措施,以使企业从占工程造价70%左右的材料口上挖潜力-增效益,确实对企业的材料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采取的对策有:
1.改变材料供应体系
加强采购供应力,变过去联系落实指标为跑采購、落实货源,使材料供应从管理型转为经营管理型,这已成为建筑企业对市场材供变化应作出的积极反应。我公司在三材管理上,变两级采供为一级采供体制,实行统供统管,对外便利了建设单位,对内有利子品种规格的串换调剂,保证原材料质量,满足工程需要。这样做还促进企业努力开拓材料供应渠道,及时掌握材料信息,力争采购上的主动权。2.材供趋紧时对策
当建筑材料市场受基建膨胀的冲击,材料远远供不应求,价格直线上涨时,需要企业采取应急措施,保证工程持续施工。定点挂钩、开展联营、实行大范围采购等都不失为解燃眉之急的有效办法。我公司通过这些办法,也与相关供货单位建立了供需关系,来保证施工和工程投标。
3.材供松動后措施
基建贯彻“三保三压”方针后,建筑材料市场供应趋于松动。适当压缩库存,小批量采购,选择质量优、信誉佳、服务好的供货单位定点挂钩,采购开展“三比一算”,把住验收关,努力消灭量差,杜绝虚吨位等一系列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工作。我们通过上述做法节约大笔费用。
三、建筑资金市场与我们的对策
和上述两个市场相比,在时间上资金市场形成显得滞后,即使已经形成的也仅仅是一些短期资金拆借,不适应建筑业。当然随着资金市场的逐步发展,施工企业在买方信贷、票据贴现、金融租赁等项目上不妨尝试,以利用和发挥各方资金为企业创造效益。在资金市场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应搞活企业内部资金,以应付建设单位自筹资金的一时不足和提高企业资金周转功效。另外我们还采取职工集资,以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由于市场环境变化是呈动态的,因此建筑企业与之相适应的对策往往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创新。但是目前建筑市场超常的波动变化,使我们深感优虑,特别是“三保三压”后招投标市场中形成的供远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加之宏观失控而迅速滋长的一些不正常因素,干扰了合理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造成了建筑企业难以承受和适应的不良局面,严重损害了建筑企业的经济利益。目前建设单位盲目压价已成为建筑市场的普遍现象,且愈演愈烈。有的超极限压工期,如450天工期竟要求200天完成,逼得建筑企业假许诺。更有甚者,要求乙方无息垫支资金,提供平价材料或优惠材料差价,把自身的资金缺口转嫁给建筑企业。拖欠工程款几乎成了基本建设上的“通病”。这些不正常的做法对建筑企业造成的压力是不难想象的,但为了生存,建筑企业还是忍气吞声地接受这些“不平等条约”。久而久之,也不能排除某些建筑企业采取非正常手段来对待这种
畸形现象。
助长不正之风,有悖于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在建筑企业通过自身努力,积极完善内部经营机制的同时,必须由政府采取切实的措施,从宏观上对建筑市场加以调控,完善市场机制,改善建筑企业外部经营环境,使建筑企业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竟争环境中取得自身发展,也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徐朗.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探析.建筑经济,2004,(6)
[2]罗翠华.杨子清.浅谈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管理与控制.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04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