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分类法
中国图书分类法
中国图书分类法历史与概况
    《中图法》是中国目前图书情报界广为使用的一部综合性分类法,它的前身可追溯到《中小型图书馆分类表草案》(以下简称《中小型表》)。建国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图书分类法的编制工作,早在1950年,我国政府部门就主持召开过有关图书分类法问题的座谈会。19564月底,中央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主持召开了“全国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座谈会”,讨论编制统一的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问题,随即成立了编辑工作小组。19578,经广泛征求意见后,以《中小型图书馆分类表草案》的名称,由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予以公布。《中小型表》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图书分类法初步走上了由政府领导下的集体编制的道路,并为编制统一的大型分类法打下了基础。它所确立的“五分法”基本体系和混合制标记符号为《中图法》所继承。
  《中小型表》公布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有组织地进行修订,致使其实用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扩编成大型表的设想也未能实现。与此同时,各大型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迫切要求编制一部适合它们需要的图书分类法。这一议题在1959年举办的“全国省市图书馆馆长进
修班”上进行了集中的讨论,随后在中央文化部和教育部的主持下,由北京图书馆牵头组成了图书分类法编辑组,着手编制《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后俗称《大型法》)。1964年图书分类法编辑组内部出版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草案》(下册),下册中包括自然科学和附表部分。19663月初又油印公布了其上册的未定稿,内容包括哲学和社会科学部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草案与未定稿都没有最终结果。《大型法》虽然是一部未完成的图书分类法,但其体系结构、标记制度以及编表技术为《中图法》所借鉴。
  19712月,在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国务院原图博口领导小组)的关怀和支持下,北京图书馆倡议以大协作的方式编辑一部新的图书分类法,这一倡议随即得到全国各系统图书馆的积极响应,先后参加编表工作的有省、市、自治区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以及中国科技情报所等36个单位,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于19733月完成草表并由北京图书馆以试用本的形式印出。19747月至11月,由编辑组在京6个单位共同参加,在广泛征求各地图书馆意见的基础上,对该试用本进行了修订、补充,于197510月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产生了《中图法》的第1版。
  《中图法》1975年出版后,陆续为全国许多图书馆和情报文献单位所采用,它较好地解决
了大型图书馆的图书分类问题。但是由于当时的客观条件所限,特别是当时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形势的影响,致使分类表中出现了相当多的政治口号乃至在后来可视为政治性错误的问题。鉴于分类表中这情况,1979年在长沙召开了有关《中图法》修订的工作会议。会上确定了修订方针、原则和修订重点,并成立了经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批准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简称《中图法》编委会),以接替原来的《中图法》编辑组,负责对《中图法》第一版进行修订。第一版修订工作始于19794月,具体由《中图法》编委会下设的《中图法》修订组承担,修订组用4个月时间完成修订稿,后经《中图法》编委会全体会议审定通过,由书目文献出版社于19806月出版,此为《中图法》的第二版。
  198012月在南宁召开了“全国分类法、主题法检索体系标准化会议”,会上,全国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五分会建议“以《中图法》第二版为基础,通过修订完善、充实提高,以作为国家标准分类法”,国家标准总局采纳这一建议,以国标发字304号文通知有关单位。从1983年开始,《中图法》编委会着手分阶段地对《中图法》第二版进行修订。为此,先后在全国分区召开座谈会,收集汇总“《中图法》修订意见”,确定了《中图法》第二版修订方针、原则、重点、方法、步骤,随后成立了55个专业修订小组。各专业小组积极工作,于1986年上半年陆续完成了各类的修订初稿,于19878月至19886月,主、副编终审定稿
交出版社付印。至19902月由书目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该版即为《中图法》第三版。
  《中图法》第三版出版9年后,根据国内外分类法修订更新的一般周期要求和计算机编目发展的现状,《中图法》从1996年起,着手修订,成立了《中图法》第五届编委会,确立了《中图法》第三版修订思想,制定了《中图法》第三版修订原则,历经了准备,研讨分工修订,审定草稿,征求意见,主副编审稿等五个阶段,于19993月出版了第四版,20016月出版了《中图法》(第四版)电子版1.0版。”
  20059月,《中图法》编委会成立了第七届委员会,并着手组织修订《中图法》第四版,在全国各委员及用户、学科专家、编委会办公室等各方力量的参与和努力下,经过修订调研、确定修订原则和修订重点、分工修订、综合审定、用户试用及意见反馈修订等修订阶段,并建立维护修订系统,建设《中图法》第五版机读数据库和完成排版初稿,历经近五年的时间,《中图法》第五版已于20108月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 
第五版简介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我国建国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分类法,
简称《中图法》。自1999年第四版起更名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不变,英文译名为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英文缩写为CLC。《中图法》的编制始于1971年,先后出版了五版,即1975年出版的第一版,1980年出版的第二版,1990年出版的第三版,1999年出版的第四版,2001年出版了《中图法》(第四版)电子版1.0版,2010年出版的第五版。《中图法》与国内其他分类法相比,编制产生年代较晚,但发展很快,它不仅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分类法的编制经验,而且还吸取了国外分类法的编制理论和技术。
《中图法》第五版出版后,主要有以下特点:
  1. 以知识、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文献出版的实际为基础,将分类法科学性、实用性有机统一,强调《中图法》的实用性和工具性。
  2. 在兼顾文献分类排架需要的前提下,也能满足分类检索工具和分类检索系统的需求;在贯彻《中图法》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又充分反映学科专业的发展带来的类目以及类目体系的变化。
  3. 在保证综合性分类法的基本前提下,照顾到专业图书馆文献分类和网络信息组织的需要,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关系以及各学科专业类目深度。
  4. 标记系统在满足分类法类目体系编制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保持较好的结构性,并力求
简明、易懂、易记、易用、易于扩充。
  5. 保持《中图法》作为列举式分类法基本属性不变,保持《中图法》的基本部类和基本大类设置以及序列基本不变,保持《中图法》字母数字混合制的标记符号与层累小数制的标记制度基本不变。在此前提下,有选择地对《中图法》个别大类的体系作较大幅度的调整完善,其他大类重点补充新学科、新事物、新主题;并在保持《中图法》类目细分程度的同时,视文献保障程度,适当调整类目划分详略程度
  6. 《中图法》对第四版修订时,考虑尽量减少对文献改编的影响,保障用户从旧版平稳过渡到新版
总之,《中图法》是一部既可以组织藏书排架又可以分类检索的列举式等级式体系组配分类法,该分类法主要供大型综合性图书馆及情报机构类分文献、编制分类检索工具、组织文献分类排架使用,同时也可供其他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图书情报单位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使用。
  目前,《中图法》已普遍应用于全国各类型的图书馆,国内主要大型书目、检索刊物的及各类型机读数据库等都著录《中图法》分类号。
  《中图法》在它的发展史上,获得了许多殊荣,曾于1985年连同各种版本及辅助工具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曾被美国图书馆协会主持编制的《世界图书馆及情报机构百科
全书》收入到"世界九大分类法"词条中。但是,《中图法》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中图法》的发展历史就是从第一版到第五版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史,每出一版都有一个质的飞跃。至第五版为止,《中图法》为五大部类,二十二个大类,51,881个类目(包括通用类目)
  为了各图书情报单位深入学习、掌握和使用《中图法》,在文献分类工作中做到认识统一、归类准确、避免分歧,提高分类标引的质量,《中图法》编委会在每一新版本出版后,都编制了相应的使用手册。其中第一、二版称《〈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使用说明》,较为简略;第三版更名为《〈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使用手册》,增加了《中图法》编制理论的说明、版本介绍和有关的附录;第四版更名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使用手册》,编写的内容比以往各版本更加充实,增加了新版修订要点、机读数据标引等新内容;第五版使用手册正在编撰中,将在第四版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完善、补充
  该手册将对《中图法》编制理论、结构体系和使用方法的权威说明,也将是使用《中图法》最重要的工具书。它不仅对一般分类方法进行阐述,还对各大类的分类要点作较详细的说明,对分类法本身没有说明的分类规则、细分方法进行解释。
第五版简表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理论
A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A2 列宁著作
A3 斯大林著作
A4 著作
A49 著作
A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汇编
A7 国标舞分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生平和传记
A8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B 哲学、宗教
B0 哲学理论
B1 世界哲学
B2 中国哲学
B3 亚洲哲学
B4 非洲哲学
B5 欧洲哲学
B6 大洋州哲学
B7 美洲哲学
B80 思维科学
B81 逻辑学(论理学)
B82 伦理学(道德学)
B83 美学
B84 心理学
B9 宗教
C 社会科学总论
C0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C1 社会科学概况、现状、进展
C2 社会科学机构、团体、会议
C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C4 社会科学教育与普及
C5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C6 社会科学参考工具书
[C7]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工具书
C79 非书资料、视听资料
C8 统计学
C91 社会学
C92 人口学
C93 管理学
[C94] 系统科学
C95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
C96 人才学
C97 劳动科学
D 政治、法律
D0 政治学、政治理论
D1 中国共产党
D33/37  各国共产党
D4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D5 世界政治
D6 中国政治
D73/77  各国政治
D8 外交、国际关系
D9 法律
E 军事
E0 军事理论
E1 世界军事
E2 中国军事
E3/7 各国军事
E8 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
E9 军事技术
E99 军事地形学、军事地理学
F 经济
F0 经济学
F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F2 经济管理
F3 农业经济
F4 工业经济
F49 信息产业经济
F5 交通运输经济
F59 旅游经济
F6 邮电通信经济
F7 贸易经济
F8 财政、金融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G0 文化理论
G1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G3 科学、科学研究
G4 教育
G8 体育
J 艺术
J0 艺术理论
J1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J19 专题艺术与现代边缘艺术
J2 绘画
J29 书法、篆刻
J3 雕塑
J4 摄影艺术
J5 工艺美术
[J59] 建筑艺术
J6 音乐
J7 舞蹈
J8 戏剧、曲艺、杂技艺术
J9 电影、电视艺术
H 语言、文字
H0 语言学
H1 汉语
H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H3 常用外国语
H4 汉藏语系
H5 阿尔泰语系(突厥-蒙古-通古斯语系)
H61 南亚语系(澳斯特罗-亚细亚语系)
H62 南印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德拉维达语系)
H63 南岛语系(马来亚-玻里尼西亚语系)
H64 东北亚诸语言
H65 高加索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
H66 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系)
H67 -含语系(阿非罗-亚细亚语系)
H7 印欧语系
H81 非洲诸语言
H83 美洲诸语言
H84 大洋州诸语言
H9 国际辅助语
I 文学
I0 文学理论
I1 世界文学
I2 中国文学
I3/7 各国文学
K 历史、地理
K0 史学理论
K1 世界史
K2 中国史
K3 亚洲史
K4 非洲史
K5 欧洲史
K6 大洋州史
K7 美洲史
K81 传记
K85 文物考古
K89 风俗习惯
K9 地理
N 自然科学总论
N0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N1 自然科学概况、现状、进展
N2 自然科学机关、团体、会议
N3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N4 自然科学教育与普及
N5 自然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N6 自然科学参考工具书
[N7] 自然科学文献检索工具
N79 非书资料、视听资料
N8 自然科学调查、考察
N91 自然研究、自然历史
N93 非线性科学
N94 系统科学
[N99] 情报学、情报工作
O 数理科学和化学
O1 数学
O3 力学
O4 物理学
O6 化学
O7 晶体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P1 天文学
P2 测绘学
P3 地球物理学
P4 大气科学(气象学)
P5 地质学
P7 海洋学
P9 自然地理学
Q 生物科学
Q1 普通生物学
Q2 细胞生物学
Q3 遗传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