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解读:道家治国谋略的核心理念
当局势的发展由治至乱,或由乱至治之时,往往是政治谋略家深刻思考治国方略的重要时期,当原有政治秩序遭受到严重冲击时期,或者旧秩序被打破,新秩序将建立之时,往往是政治思想家总结和探索政治管理策略的最佳时期。春秋中后期,周朝由强转弱,周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在乱与治频繁更替的大变化时期,老子深深地思考着治国理政的大道理。
自周王室动迁之后,周王室已经开始表现出衰弱迹象,之后,王室的权力逐渐减弱,周王室的地位已沦为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而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周王室已经无力阻止诸侯国的战争行动了。此外,各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势力逐渐强大,国内动乱时有发生,而弑君夺权的现象屡见不鲜。
与之相应,周天子及其诸侯政治权威出现动摇并逐渐衰落,原有的政治秩序遭受到巨大冲击,而礼乐制度也维持不了了,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状况。此外,学在官府的局面也被打破,随之而来,出现了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等教育和文化方面的大变化。与此紧密联系,
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礼乐思想统治的一统局面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出现各种思想观念。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到朝中权贵的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在鲁国巷党主持友人葬礼,此时孔子17岁,也帮着助葬,并问礼于老子。
而就在这一年,晋国出面划定杞国、鲁国边界,季孙说服谢息将成地划给杞国,这表明,当时周王室已经无力支配诸侯国了,杞国、鲁国边界的划定不是由周王室来裁定,而是由晋国来主持,王室权力的衰弱已经很明显了。
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之史,到了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孔子到周朝都城去观光,并拜访了老子。老子作为守藏室史,属于史官,周朝的史官的主要职责是观察星象、制定历法、管理王室典籍和收藏档案,以及记录政治言行。而孔子在鲁国问礼于老子,后又在周拜访了老子,说明老子在当时是很有名望很有学识的。而当时旧有制度在瓦解,君臣宗法秩序遭到破坏,礼崩乐坏现象已经出现了。
五一劳动节寄语这种趋势的发展,导致了后来有了“王子朝之乱”,出现周王室卿士专政,并最终导致“王室遂卑”。此时,维护分封体系的君臣制度、宗法制度和诸侯制度都遭到了破坏,甚至开始崩溃,以周天子为中心的等级秩序已无力再维系下去。而王子朝携着周室典籍图法奔楚,使得王室典籍大量失散,但促进了中原文化向南传播,对楚国文化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或间接促生了后来的百家争鸣。
回收站的东西怎么恢复
三国演义之关公老子画像
老子道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后来的发展,就是在这一礼坏乐崩的时代发生的。而老子不单是一个史官,也不单是一个做学问的,而是一个很关心时局的政治哲学家,所以,在周王朝由治到乱的特殊时期,他对于治国理政问题的思考是非常深入的。
《汉书·艺文志》总结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老子的道家思想后来之所以能形成“君人南面之术”,即帝王的政治权谋,足见老子思想中有政治谋略的重要成分。
到了战国时期,道家分化为各国不同派别,而“黄老之学”最为兴盛,在战国末期,形成了“黄老独盛压倒百家”(蒙文通语)的局面,可见,重视老子“无为”政治哲学的观念颇受欢迎。
全国橱柜排名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豆瓣总之,老子既是哲学家,也是政治谋略家,他对于治国谋略的思考和探索对后世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他以道学思想来总结周朝由治至乱的政治历史经验,提出了道家的一系列治国策略,是很值得注意的。
老子最重要的治国谋略就是以“道学”作为政治学的哲理基础,以关于“道”的基本理念来阐述治国理政的种种管理策略。
老子画像
第一,老子治国谋略的基本理念:“我无为,而民自化”。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阐述了老子治国的基本理念: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一段话主要说的是:
个人所得税缴纳标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