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战略:概念与原则
国家大战略:概念与原则
租房子要注意什么
--------------------------------------------------------------------------------
小学英语手抄报内容周丕启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对大战略的概念进行了廓清。认为大战略不同于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战略是讲求原则的,认为大战略的原则主要有四条。指出大战略重视间接战略,实施大战略首选的是间接战略。
  大战略领域是一片“处女地”。(注:利德尔·哈特:《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转引自吴春秋:《论大战略和世界战争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正因为此,关于大战略的研究在国内外极为混乱。特别是作为理论基础的大战略概念,即使在美欧等国家也没有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权威的、统一的定义,更何况我国。这种概念的不统一,造成大战略理论研究的多样,也可以说是某种困境,这实质上也是大战略理论尚未系统化的根
本原因。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要真正对国家大战略实践进行指导,就必须从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入手,做扎扎实实的科学研究,不能泛泛而论。理论的系统化有赖于概念的明晰。要提出系统的大战略理论体系,首要的是明确大战略概念,这是大战略研究的基础。
      一、大战略的含义
  要明确大战略的含义,首先要明确战略的含义。“战略”一词在英文中为“Strategy”,在法文中为“Stratégie”,在德文中为“Strategie”。其语根出于希腊语,希腊语中有“stratos”一词,意为军队。从这个词衍生出“strategos”,意为将军或领袖,以及“strategeia”,其意可以分别为战役或将道。约公元580年,东罗马皇帝毛里斯著Strategikon一书以教育其将领,意为“将军之学”。自从罗马衰亡、西方进入中世纪后,所有这些发源于希腊的名词和观念都已为人所遗忘,直到千余年后才又出现。1770年,法国人梅齐乐在翻译毛里斯的Strategikon一书时,根据其书名创造出“Strategy”一词,并于1777年在自己所著的《战争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这即为“战略”一词现代军语的起源。(注:参见:钮先钟:《西方战略思想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69页。)19世纪末,日本
人将西方的“Strategy”一词翻译成汉语“战略”,后由中国留日学生传回国内。在我国,“战略”一词最早出现是西晋历史学家司马彪以此为书名所著的《战略》,这部书后来散逸。公元4世纪初,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曾引用了《战略》一书的内容,说明在南北朝时《战略》一书是流行的。后来又出现过几部以战略为书名的著作,但大多亡佚。现今保存最完整的只有明代茅元仪的《廿一史战略考》。除了书名外,战略作为概念使用,最早出现在《宋书》“授以兵经战略”中。检索二十五史,可以发现战略作为一个词汇,共出现8次。其中,《宋书》1次,《宋史》1次,《明史》1次,《清史稿》5次。当然,战略一词出现较晚,并不代表我国的战略理论出现晚。就中国历史而言,孙子第一次完整提出了战略理论。(注:参见:军事科学院计划组织部编:《战争与战略问题研究》,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0页。以及李少军:“论战略观念的起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7期,第5—6页。)
  战略概念从其产生至今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我国古代和西方18世纪以前的古代战略时期。这一时期,战略和战术尚未区分,战略作为“作战的谋略”、“将道”,主要是指当时空间范围较小的军事斗争。第二阶段为18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近代战略时期。随着战争物质基础的变化和军事行动规模的扩大,战略
概念从战斗范畴扩展到战争全局范畴,战略概念内涵与外延出现了全新的变化。普鲁士人海因里希·迪特里希·比洛首先将战略与战术作了区分,认为战术是战略的补充并从属于战略,并第一次对战略进行了界定,“战略是关于在视界与火炮射程以外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注:M·A·米尔施泰因等著,黄良羽等译:《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0页。)。此后,若米尼和克劳塞维茨分别对战略也作了界定。若米尼将战略定义为“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是研究整个战争区的艺术”,“是把一支军队的最大部分兵力集中到战争区或作战区的最重要点上去的一种艺术”。(注:A·H·若米尼著,刘聪等译:《战争艺术概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87、346页。)克劳塞维茨则认为“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注: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3页。)可以说,若米尼和克劳塞维茨的战略概念基本上奠定了西方军事战略概念的基础。例如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就认为“军事战略是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达成国家政策的各项目标的一门艺术和科学”(注:小阿瑟·莱克:“军事战略的含义”,美国陆军军事学院编:《军事战略》(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第三阶段是一战特别是二战后至今的现代战略时期。随着战争实践的日益复杂,战争问题空前
复杂,政治、经济、科技和精神等因素对战争的影响日益重要。由此,战略开始包括战争准备、战争实施、战争结束等各个阶段,以及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力量等各个方面。英国学者利德尔·哈特首先指出“战略所研究的,不只限于兵力的调动”,而“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工具以来达到政治目的的艺术”。(注:利德尔·哈特:《战争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438页。)他是第一次直接用军事与政治之间的手段与目的关系来界定战略的,并提出了“大战略”概念,对西方战略概念的发展影响巨大。战略概念外延进一步扩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战略概念。1972年,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确定了“国家战略”的定义,将国家战略与军事战略区别开来。战略概念已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了。(注:参见:军事科学院计划组织部编:《战争与战略问题研究》,第91页。)
  上面我们已指出“大战略”是一种现代战略概念,是一种对单纯军事战略概念的超越。“大战略”英文为“Grand Strategy”,最初来源已不可考,最早予以较为系统阐述的是英国战略学家利德尔·哈特。在其1929年出版的《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一书中,他使用了大战略概念,他认为大战略与军事战略的关系“正如战术是军事战略在较低一级的运用一样,(军事)战略是‘大战略’在较低一级的运用”,他指出“大战略的任务是协调和指导国家的全部力量以
便达到战争的政治目的,即国家政策所确定的目标。大战略既要算计又要发展国家的经济力量和人力,以便维持作战部队。对精神力量也应如此,因为培养、加强(国民)取胜和忍耐的意志,同掌握有形的实力一样重要。这还不够,因为作战力量只不过是大战略的手段之一。大战略还要估计和运用财政压力、商业压力以及并非最不重要的道义压力来削弱敌人的意志。……更有甚者,(军事)战略只看见战争本身,而大战略则越过战争看到未来的和平。大战略不仅把各种手段结合起来,而且协调运用,以免有损于未来稳定而繁荣的和平状态”。(注:利德尔·哈特:《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转引自吴春秋:《论大战略和世界战争史》,第29—30页。还可参见:利德尔·哈特:《战略论》第439页。)按照利德尔·哈特的观点,大战略是对军事战略的统领,军事战略从属和服从于大战略。
  其后,大战略概念进一步发展演变,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战之前强调军事主导作用的时期。这一阶段,大战略概念突出了赢得战争胜利的目的,例如利德尔·哈特的定义。1941年剑桥大学研究员萨金特和韦斯特合著《大战略》一书。在序言中,作者称该书是论述这个主题的第一部著作。但该书对大战略本身研究并不深,影响也不大。(注:吴春秋:《论大战略和世界战争史》,第31页。)1941年美英两国华盛顿会议的备忘录就以“美英大战略”作为总标题。这个文件非常明确地肯定了两国遵循“德国第一”或“先欧后亚”的大
此夜曲中闻折柳的意思
最牛签名战略方针。在这个总方针的指导下,把两国军事力量的使用、国民经济的动员、海上交通的维护、对苏联的援助、对敌宣传等各条战线联系起来,争取首先打败德国、继而打败日本,结束战争。显然,这个大战略定义突出了赢得战争胜利的目的。1943年,美国学者艾·厄尔出版了他主编的名著《近现代战略制定者:从马基雅维利到希特勒的军事思想》。在书中,他指出大约到18世纪以前,所谓战略是指将军们用以欺骗敌人赢得战争胜利的一整套谋略和诡计。随着战争与社会联系日益密切,战略必须考虑经济、心理、道义、政治和技术等非军事因素。他认为,所谓战略是控制和利用一个国家和国家联盟的资源(包括武装力量)的艺术,目的在于有效地保障其生死攸关的利益,使之不受现实的、潜在的或假设的敌人侵犯。(注:吴春秋:《论大战略和世界战争史》,第33页。)他还指出,最高形态的战略有时被称为大战略,是指把国家的政策和军备如此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致没有必要诉诸战争,如果诉诸战争则确保有最大把握的胜利。不言而喻,他的大战略定义依然强调赢得战争胜利的目的。
  第二阶段是战后时期以军事领域为辅助作用的阶段,这一时期大战略强调实现的目标从赢得战争向其他方面扩展。这样,就出现了关于大战略理论的三个学派:一是军事论学派。该派理论仍然坚持前一阶段的观点,强调国家运用政治、经济、心理、外交和军事手段的
目的是夺取战争的胜利,如1967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将大战略定义为:为了达到战争(与和平)的目的而动员一国或联合起来的几个国家的所有资源的技术。(注:参见:伊藤宪一:《国家与战略》(军事科学出版社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二是国家安全论学派。该派学者强调国家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等手段实现国家的目标不仅仅是赢得战争胜利,应该拓展包括战争胜利在内的国家安全。该派学者实质上将大战略等同于国家安全战略,这以美国著名战略学家约翰·柯林斯的《大战略》一书为代表。约翰·柯林斯认为,大战略是“在各种情况下运用国家力量的一门艺术和科学,以便通过威胁、武力、间接压力、外交、诡计以及其它可以想象到的手段,对敌方实施所需要的各种程度和各种样式的控制,以实现国家安全的利益和目标”。(注:约翰·柯林斯:《大战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战士出版社1978年版,第43页。)多数美国学者持这种观点。例如,美国著名的地缘战略学家科林·格雷(Colin S.Gray)就认为大战略是支持国家安全政策的。(注:参见:时殷弘:《从拿破仑到越南战争》,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关于科林·格雷的大战略思想,Cf.,Colin S.Gray,War Peace Victory:Strategy and Statecraft for the Next Century,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90.)被誉为第一部系统论述国家安全战略专著的《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就将
大战略定义为:“协调发展和运用国力手段以达成国家安全目标的艺术和科学”,大战略“既包括发展与运用各种国力手段(如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又包括为达成目标协调使用这些手段”。(注:丹尼斯·德鲁、唐纳德·斯诺著,王辉青等译:《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三是国家战略论学派。该派学者对大战略目标又进行了拓展,认为不仅应包括实现国家安全,还有其他目标,例如国家发展。1964年版的美国《美利坚百科全书》认为,大战略“在一般意义上指在平时与战时,为获得对国家政策的最大限度支持,发展并运用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和军事力量的艺术和科学”。美国国防部颁布的1963年版的《美国军语词典》则认为:“国家战略是平时和战时在使用武装力量的同时,发展和运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心理力量以实现国家目标的艺术和科学。”显然,这两者定义实质是一样的。部分学者实际上也认为大战略就是国家战略。例如伊藤宪一就把“国家战略”称为“大战略”,认为“大战略不外乎是国家的最高政治战略,它决定着国家的百年大计。它还必须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使命。但是这种经济发展的实现和文化使命的完成,其条件是以维护国家民族的独立和主权为前提”。(注:参见:伊藤宪一:《国家与战略》,第19页。)保罗·肯尼迪认为大战略不仅适应战时,也适应于和平时期。战时要考虑怎样赢得战争以及赢得战争的代价如何,仔细估量所必须的经济、外
交、政治和精神条件,平时也要一方面注重有关领域的资源开发和实力建设,另一方面按照国家的能力来实现目的,真正实现平时、战时国家目的与手段的平衡。(注:参见:时殷弘:《国际政治——理论探究、历史概观、战略思考》,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475页。关于保罗·肯尼迪的大战略思想,Cf.,Paul Kennedy,(ed.),Grand Strategies of War and Peac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
呆若木鸡成语故事
不喜欢星巴克的原因  比较上述三个流派关于大战略的定义,可以看出它们的相同点:一是都强调军事手段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除此之外,还有政治、经济、精神或心理等方面的手段。正如戴维·阿布希尔所说,大战略还必须包含更多的内容,它必须包括政治、外交、技术,甚至还有文化和道德。必须综合处理国家力量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注:戴维·阿布希尔:《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现实大战略》(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部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页。)二是都认为军事手段并不是最重要和首选的手段。不同点主要集中于要实现的战略目标方面:军事论派认为要实现的战略目标是赢得战争的胜利;国家安全论派认为实现的战略目标是国家安全;国家战略论派认为是国家总体目标,包括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
  本文认为,所谓大战略,是指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对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以及其它手段来实现国家安全目的的筹划和指导。首先,这个定义不同于国家安全战略,因为国家安全战略除了包括国际层面外,还包括国内层面,国家的内部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战略并不涉及国家内部层面,有些美国学者所使用的大战略实质上也是针对外部的;其次,它也不同于国家战略,国家战略由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发展战略组成,要实现的目标不仅是国家安全,还有国家发展,大战略所强调的国家安全的国际层面只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大战略从属和服务于国家战略;最后,它与外交战略也有区别,因为外交战略不仅要为国家安全战略服务,还要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不仅涉及国家安全战略的国际层面,还涉及国家发展战略的国际层面。而外交只是大战略的一种手段。除此之外,还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手段。
      二、大战略的原则
  战略是讲求原则的。(注:在战略思想发展史上,关于战略有无原则一直存在着争论。以约米尼为首的理性战略派认为战略上存在科学的原则,而以克劳塞维茨为首的另一派则认为战略上不存在科学的原则。)关于大战略的原则,目前尚无定论。国内研究大战略的专家吴春秋教授提出了七条。本文认为主要有四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