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河南豫剧的创新之路--以新版豫剧《穆桂英挂帅》为例
焦艳娜
【摘 要】河南豫剧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在市场经济下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到出路,本文从剧情与时代意识、冲突与戏剧魅力、融合与演出效果等几个角度,对豫剧的改革创新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
【期刊名称】《戏剧之家》
【年(卷),期】2014(000)005
【总页数】2页(P15-15,45)
【关键词】豫剧;剧情;冲突;融合;创新
【作 者】焦艳娜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53
河南戏剧大全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J80
河南豫剧作为一个地方戏,兴起于明末清初,以其唱腔之优美动听,感情之充沛激昂,剧情之贴近生活,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与京剧、评剧、越剧并驾齐驱为中国四大剧种。抗美援朝期间常香玉大师的爱国之举让豫剧家喻户晓,常派、马派、唐派等流派的确立更让豫剧舞台百花齐花、流光溢彩。但是时至今日,随着时代节奏的加快,人们审美需求的多样化,豫剧和全国其他剧种一样开始边缘化,观众逐渐减少,圈子越来越小。1998年河南电视台开设《梨园春》栏目,以打擂和唱段演唱的形式又一次激活河南豫剧,堪称河南豫剧的中兴。但是随着电视竞技类娱乐节目的增多以及《梨园春》唱段的重复化等诸多原因,观众再一次流失。在此期间,河南豫剧创作出《香魂女》、《村官李天成》、《程婴救孤》等诸多新戏,并多次获得国家大奖,但是作为一个在民间立足的艺术形式,奖章、证书的获得不等于观众的扩大。笔者单纯以一个戏剧爱好者的角度,来谈谈豫剧的改革方向。
在传播媒体日新月异、娱乐形式五彩纷呈的今天,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层次不断提高。一部剧作,如果情节不够曲折,那么这部戏的吸引力首先就打了折扣。豫剧中的一些剧目从产
生到现在已经传唱多年,甚至有些唱段已经成为经典唱段,妇孺皆知。熟悉就容易疲倦,就容易审美疲劳,就容易失去感觉,当一个剧作失去了打动人、感染人的力量的时候,那基本上也就离死亡不远了。新版《穆桂英挂帅》虽曰之为新,但是剧情基本没有改动,所以在观看过程中不免就产生一些疑惑。例如,杨还乡这个人物的设置起到了什么作用,佘太君为了忠君爱国逼迫穆桂英接下帅印为什么给人放不下名利的错觉,爱护杨文广却和穆桂英对着干为什么让人心生反感,杨文广校场之上杀死人为什么没有任何胆怯,穆桂英从不接帅印到接下帅印并信心满满的转折为什么那么牵强,她此前所提出的手下没有得力的将领,朝中无有贤明的君臣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她的信心从何而来?挂帅一场中为什么突然要斩杀杨文广,她心忧杨文广轻敌自傲却没有没有过多的教育而是轻率地决定斩杀,后迫于丈夫和杨还乡的眼泪不再斩杀,把杨文广赶出帐外……剧情的不合情理,或者说剧情来不及展开就匆匆掠过,让人在观看过程中失去了感情的顺畅流动,影响了感情共鸣的产生,而一部戏剧缺少了共鸣,又怎能留住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观众。
任何戏剧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换言之,它应该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外化。因此一部剧作成功首先应该是它所传达的意识形态是观众认可的、或者应该是对观众具有引导性的。但是《穆桂英挂帅》给我们展现的是什么理念呢?我们来列举一下:长辈在家中是第一位的,
即使再反对、再不情愿,但是为了长辈的愿望,为了长辈高兴,自己一定要忍得委屈,并高高兴兴地去完成去实现长辈的期望;孩子娇生惯养犯了错误,但是因为只有这一根独苗,所以打不得骂不得,自然更杀不得,等等。试想,在民主自由、崇尚个性的时代,这样的理念如何赢得观众的认同,特别是年轻一代观众的认可。所以,笔者戏剧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剧作家思想的改革。
从戏剧艺术诞生时起,剧作家就用多种方式表现人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异性,由于剧作家观察、表现社会生活的角度和深度不同,作品中戏剧冲突的内容和表现方式都有所不同。人们可以从作品的戏剧冲突中感受到特定时代、特定国家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某些本质方面。在戏剧理论中,很多人也曾在不同程度上强调戏剧冲突在戏剧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伏尔泰认为:每一场戏必须表现一次争斗;黑格尔认为“各种目的和性格的冲突”是戏剧的“中心问题”;法国戏曲理论家布伦退尔在《戏剧的规律》中明确把冲突作为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此后很多理论家同意布伦退尔的观点,形成了解释“戏剧的本质”这一命题的一种观念──冲突说。在中国戏剧理论和批评中长时间流行一种说法: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穆桂英挂帅》的戏剧冲突很明确,即挂帅与不挂帅的冲突。第一场是故事开端,即去不去探听消息的冲突,第二、三场是能不能夺得帅印的冲突,第四场是接不接
帅印的冲突,第五场是冲突的解决。整体来看,故事架构很合理,线索很清晰,但是事实上,第一场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杨六郎、杨还乡、穆桂英的问安上,在关键问题去不去打探消息上,几乎是三言两语,在佘太君的一言堂下,冲突马上解决,期间杨六郎、杨思乡没有任何表态。第二、三场夺帅印还是相当精彩的,但是王强这个大反派的表现前面强硬后面软弱,帅印轻而易举的拿到。第四场接不接帅印本应该是矛盾冲突的高潮部分,但是因为佘太君的一句“你不去我去”,穆桂英马上投降,很快想通,并对边关战事充满信心。第五场有一个杀不杀杨文广的冲突,也是在杨六郎一句“老了”和杨还乡的眼泪下,迅速化解,然后穆桂英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又表达了一番对到边关打胜仗的自信。整个戏剧看下来,每一次冲突都不是双方的激烈对抗,而每一次冲突的解决都不能让人心服口服。按说这样的冲突解决方式造成必然是一场悲剧,但是奇怪的是,穆桂英在压抑委屈中,却迸发出昂扬的斗志,满满的信心,真是让人感觉荒诞不已。没有高潮的一幕戏剧,何以去震撼观众的心灵,从而达到良好的演出效果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豫剧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成熟,特别是近几十年的发展更令人瞩目,形成了各具特,风格不同的唱腔流派,如奔放豪迈、大气磅礴的常派(常香玉)、华丽端庄、细腻典雅的陈派(陈素真)、 哀怨纯朴、甜美深沉的崔派(崔兰田)、高亢明亮、清脆婉转的马派(马金凤)、含蓄秀丽
、纯朴甜美的闫派(闫立品)、俊俏乖巧、俏丽多姿的桑派(桑振君)。当一种唱腔达到一种高度的成熟之后,如果不加以改革和创新,那么等待她的势必是或近或远的老化和衰微。在观看《穆桂英挂帅》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惊叹于演员唱腔之婉转美丽,但是另一方面过多的雷同重复之后不免感到有点乏味和单调。其实,戏剧角不同,性格特也不同,是不是在唱腔流派上也可以有所不同呢。新版《穆桂英挂帅》中寇准、王强的唱腔流派因为有变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那么这样的尝试是否可以继续深入呢。同一个角在不同场景下,因为心情的不同,在唱腔表达上是不是可以运用更适合的流派的唱法,使心情的表达更加细致入微呢。除了唱腔之外,在舞台设置、音乐伴奏、甚至媒体宣传等方面是不是都可以借鉴电影、音乐演唱会等 的运作方式呢?有人说21实际最大的竞争是跨界竞争,同样是视听艺术的戏剧是否应该迈出步伐,从机构编制、精品路线、老戏翻唱的小圈子里面走出来,把严肃端庄的架子放下了,走向田野,走向市民,反映他们的心声,表达他们的感情,相信那样的作品一定是活生生的,多姿多彩的。
总之,河南豫剧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对剧情、戏剧冲突、意识形态等核心内容进行改革,而不只是在舞台背景、配乐等细枝末节上进行改良,才能避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进行浅吟低唱,成为一种历史记忆的命运,才能到自己的出路,重新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成
为人们精神生活必不可缺的丰盛大餐。
【相关文献】
[1]余秋雨.中国戏剧史[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2]何玉人.文化语境中的河南豫剧[M].东方文艺,200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