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心理学》复习范围
说明:本复习范围为期末考试内容,主要题型有填空题、是非判断题、问答题、实例分析题和论述题。同学们对知识点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注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5)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思维: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想象:是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认识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情感对认识有巨大的反作用;情感是意志行为产生的催化剂;人的意志对认识、情感也起着调节作用。总之,情感和意志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人的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起着调节的作用,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
2.个性心理: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个性倾向性: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在个体身上独特的稳定的结合,就构成了个体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心理。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一、唯物主义的心理观(P:23~24)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从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来看,心理是脑的机能;从心理反映的内容来看,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P:38~44)
1.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2.人的心理是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3.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4.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社会历史制约性
目的性:人在行动之前,对行动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自觉性:人对客观世界是能够认识的
创造性: 就心理(意识)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来说,它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而能动性、创造
性的特征又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①人能有目的、有方向地反映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人是周围现实的积极活动者,他一旦认识了事物的特性,掌握了社会的经验,就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来改变现实和改变世界。
②人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能把在现实中所获得的直接印象,通过词的概括,并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经过思维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人能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仅能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能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总之,人的心理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脑的反射活动,就其内容来说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主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进行的,是积极能动的反映。所以,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的类别(P:48)
1.根据感觉刺激是来自有机体外部还是内部所进行的分类:外部感觉接受机体外的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和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的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肌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
2.根据刺激能量的性质:电磁能的、机械能的、化学能的和热能的
3.根据临床需要:特殊感觉:视、听、味、嗅和前庭等感觉
体表感觉:触压觉、温觉、冷觉、痛觉
深部感觉:肌肉、肌腱、关节等感觉及深部痛觉和深部压觉
内脏感觉
二、感觉的规律(P:48~52)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规律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
感受性:人脑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受阈限:指能引起感觉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够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阈限:指那种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E与绝对阈限R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E=1/R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就是指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的量。对这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二)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三)感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后像。
(四)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五)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六)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七)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这种现象称为联觉
三、知觉的种类(P:53~56)
1.物体知觉:对物的知觉,即对自然界中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现象的知觉
(1)空间知觉:对客观世界三维特性的知觉,具体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
(2)时间知觉: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3)运动知觉:指物体在空间的位移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对由人的社会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知觉
①对他人的知觉: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与别人的接触,感知别人的外部特征,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对别人的知觉
②自我知觉:个体在生活实践中,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的知觉。
③人际知觉: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和彼此作用的知觉
社会知觉效应:
Ⅰ。首因效应,也称第一印象:在人际知觉中,第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总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Ⅱ。晕轮效应,也称光环作用:指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的清晰、鲜明的印象,总会掩盖对他其余品质、特征的知觉。“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
Ⅲ。刻板印象,或刻板化,也叫定型化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类人的稳固的看法
Ⅳ。近因效应:指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的影响
四、知觉的特性(P:57~59)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的整体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意义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1.大小恒常性
2.形状恒常性
3.明度恒常性
4.颜恒常性
第四章注意
一、注意概述(P:69~71)
(一)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大基本特性(二)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动作的产生:表现为身体和感官微微地朝向注意对象
2.无关动作的停止:当注意集中时,一个人会自动地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
3.呼吸运动的变化:人在注意时,不仅多余动作停止,而且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二、注意的规律及应用(P:72~77)
无意注意
1.无意注意概念: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付出任何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
2.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
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产生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②人的主观原因:需要和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与期待
有意注意
1.有意注意概念:是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2.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依靠间接兴趣的支持抗干扰的能力
(1)采取措施,消除与完成活动任务无关的干扰
(2)培养坚强的意志,发展自我控制能力
有意后注意
1.有意后注意概念: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对活动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
三、注意的品质(P:77~81)
注意的范围
1.注意的范围的内涵: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2.影响注意的因素:①注意对象的特点:注意的范围因注意对象的特点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
②活动的性质和任务:活动的任务不同,注意的范围也不同
③个体的知识经验:注意对象越具有内在联系,越为个人经验所熟悉,注意范围就越
大3.研究注意范围的现实意义:
扩大注意范围,可在同样多的时间内输入更多的信息,有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注意的稳定性
1.内涵:注意的稳定性也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人的注意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它反映的是注意的品质的时间特征。
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主体的状态注意方法
注意的分配
1.内涵: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和活动上
2.注意分配的条件:①必须有一种活动达到了相对“自动化”的程度
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3.注意分配的意义:注意的分配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从事复杂劳动的必要条件
注意的转移
1.注意转移的内涵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是心理活动随意性、主动性、灵活性的表现。
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①先前注意对象的专注度②新注意对象的特点③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第五章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P:82):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从信息加工角度来看,记忆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感觉记忆(P:87~88):又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使感觉信息得到短暂停留的第一个记忆系统。它将来自各个感官的信息保持几十到几百毫秒
1.感觉记忆的容量
2.感觉记忆的特点:①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存的时间非常短,如果没受到注意或加工会很快消失
②感觉记忆的信息是鲜明、形象的,未经加工的
③感觉记忆的信息如果受到注意或加工就会进入短时记忆
三、短时记忆的编码、短时记忆的容量(P:88~90):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四、长时记忆(P:92~96):是指信息在大脑中储存时间超过一分钟的记忆
1.长时记忆的编码:语义编码和视觉编码
2.长时记忆信息的储存:双重存储系统、层次网络模型
3.保持量的测量
4.长时记忆信息的提取
①长时记忆提取的形式
再认:指过去识记过的材料再次出现时,可以识别和确认
回忆:指过去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的重新复现,可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
直接回忆:指不依赖任何中介和线索直接从记忆库中提取有关信息
间接回忆:指通过一系列中介性联想和提示线索才能达到的回忆
有意回忆:指有预定的回忆目的和任务,自觉主动地进行的回忆
无意回忆:指没有明确的回忆目的和意图,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回忆
②影响长时记忆提取的因素:
对信息的组织时间间隔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情绪、兴趣干扰人格差异
五、遗忘的规律、系列位置效应(P:100)
遗忘的规律:识记后在头脑中保持的材料随时间的前进是递减的,这种递减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特别迅速,即遗忘较多,随时间的进展,保持量是渐趋稳定地下降,遗忘的速度也缓慢下降,即遗忘的进
程是先快后慢,这也是记忆的遗忘规律。
六、有效的记忆策略(P:104~109):指有效地记忆材料的一般技术或方法,具体讲就是记忆的三个过程中对信息的接受、加工、保持和提取的有效方法
1.复述策略
单一复述:指按材料出现的次序,逐一重复
累积复述:指尽可能按顺序复述所有已出现过的项目
部分复述:指当一个项目出现时,在复述这个项目的同时复述在此之前出现的至少一个项目
2.复习策略
①复习的时间安排
及时复习分散复习计划复习变化复习
②复习的次数安排
③复习的具体方法
(1)尝试回忆法(2)整记与分记相结合
(3)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4)集体复习
(5)联想法(6)谐音法(7)归类法(8)纲要法
第六章思维及问题解决
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一、思维的特征、思维的种类(P:113~116)
1.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的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并加以概括思维的间接性:指人脑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
2.思维的种类
①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可分为动作、形象和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又称操作思维、实践思维,是凭借直观感知和实际动作所进行的思维
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所进行的思维
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是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方式进行的思维
心理学复习资料
②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可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经验思维:是依据日常生活经验所进行的思维
理论思维:是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思维
③根据思维过程是否遵循明确的逻辑规则,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也称非逻辑思维,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在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的情况下,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方式
分析思维:是严格遵循逻辑规则,通过逐步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与结论的思维
④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是指人们将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可能的方向去思考和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⑤根据创新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常规思维:又称再造性思维,是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或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指以新异和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3.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P:123~127)
(一)动机和情绪: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们去解决问题的内部原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