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Social)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大纲内容
1 社会思维
1.1 自我概念
1.2 自尊
1.3 行为归因
1.4自我知觉
2 社会影响
2.1 从众
2.2说服
2.3体影响
3 社会关系
3.1偏见
3.2攻击
3.3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
3.4 冲突
二、知识框架
1 社会思维
1.1自我概念
自我就是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心理学复习资料对自己认识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他人的关系等。自我意识包括主我与客我两个部分,前者指个体的纯粹经验,后者指经验的内容。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心理成分构成。自我意识具有客观性、矛盾性、形象性、独立性和倾向性的特点。
詹姆斯的将自我分为:主观我和客观我。前者指个体的纯粹经验,后者指经验的内容。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还提出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概念,并指出这两者的差距就是导致神经症的原因
奥尔波特提出了统我的概念,将个人躯体的自我感觉、自我同一性、自我扩展、自尊、自我意识、理性活动的自我意识、对统我的追求及主体自我等内涵都归到统我的概念中。
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理论也才用了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划分,并阐述了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关系。客体我是自我活动的本体建构,它制约主体我的活动,而主体我是客体我变化、发展的引导者。前一时期的主体我活动将变成后一时期客体我的内容。
1.1.1 自我概念的作用
保持内在一致性:拥有积极自我概念的学生为了匹配自己的积极自我意识,其行为更多的就是积极的。
解释经验的系统:人们更倾向于用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自我概念的不同会导致经验解释的不同,如果认为自己能力一般的学生在解释好成绩的时候会十分满足。
决定着人们的期望:在各种情境当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以及自己再情境中的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己的自我概念。
1.2自尊
是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和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在心理学家看来,拥有自尊是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自尊建立有两条途径:一是让个体有自己控制环境的成功经验。二是让他人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
提高自尊的方法主要有:学会自我服务的方式去解释生活;用自我障碍的策略为失败借口。使用防卫机制否认或者逃避消极的反馈;学会向下比较以及采用补偿作用;在自己的某一方面的能力遭受怀疑时,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中去。
中西方对自尊的理解是不同的,西方的自尊概念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个体具有强烈的保持和扩张个人自尊的需求。杨国枢等人对中国人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的自尊是多元的,分为:个人取向自尊、关系取向自尊、家族或团体取向自尊以及他人取向自尊。
1.3 行为归因
归因是指人们推论自身和他人行为或态度的原因的过程。因为人的认知资源有限,所以不会对所有的事件都进行归因。一般在两种情况下:发生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不愉快的事。
1.3.1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
1.3.1.1海德的归因理论
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到事件的原因。他认为人有两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需要。
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内因:情绪、态度、人格、能力。外因:压力、情境、天气。人在归因的时候往往会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共变原则,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
境下和某个特定的结果相联系。该原因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存在。人们就可以把这个结果归于这个原因。二是排除原则,如果内外因中有一个足以解释该事件,则就可以排除另一个方面的归因。
1.3.1.2 韦纳的归因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是建立在海德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斯的成绩动机理论的基础上的。该理论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和归因对于成功和失败行为的影响。
韦纳第一次只提出了“内部外部”和“稳定不稳定”两个维度,后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出来第三个维度:“可控不可控”。稳定是指经常发生。不稳定是指偶然发生。可控制:努力、注意是受意志控制的。不可控:能力、心境等是不可控制的。
韦纳的归因模型——以考试成败的归因为例
内部 外部
稳定 不稳定 稳定 不稳定
可控制特定的努力 针对某事的暂时努力 老师的偏见他人的偶然帮助
不可控特定的能力心境和情绪 考试的难度 一个人的运气
韦纳的归因理论引起了人们对归因风格训练的兴趣,即帮助人发展出适应性更强的归因风格。
1.3.1.3 阿布拉姆森的归因风格理论
阿布拉姆森提出了抑郁型和乐观型的归因风格,抑郁型的归因风格把消极的事件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整体的一因素之上,把积极的事件归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局部的因素之上,所以具有这样的归因风格的人常常从消极的方面解释生活和理解他人。而乐观型的归因风格则正好相反。
1.3.1.4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借鉴了海德的共变原则提出了三维归因理论,他认为,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于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以及环境背景。归因的时候,人要使用三种信息:一致性信息,和
别人是否一样;一贯性信息,这个人是否经常如此;独特性信息(区别性信息),这个人在相同的情境中是否只对这个刺激反应。
1.3.1.5对应推论理论
琼斯和戴维斯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试图解释在什么条件下人们可以把事件归因与他人的内在特质,即人格、态度、心情等。条件有两点:一是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与社会期望不符)。二是行为的自由选择性(行为时自由选择而不是外界压力所致)。
1.3.2对自己的归因
Bem的理论主要涉及人们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他的理论被称为自我知觉理论。他认为人们往往认不清自己的情绪、态度、特质和能力等,因此对于自己的推论也是依赖于自己的外显行为。
1.3.3 归因中偏误
1.3.3.1基本归因错误
人们常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者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所处环境的重要性。这被称之为基本归因错误。这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人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负责的信念。二是情境中行为者比其他因素更为突出。
基本归因错误有时表现为行动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偏差。人作为观察者时会高估个人特质因素,但作为行动者高估情境因素的作用。
1.3.3.2 归因中的自利偏差
自利偏差是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和努力等,对于失败归于外部因素。自利偏差的原因主要是人的印象管理过程。
1.4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是包括在个人知觉的范畴里的概念,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形象、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的知觉。自我知觉和与自我知觉相关的内容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1.4.1自我图式
Markus和Wurf的自我图式。M和W俩人用自我图式来说明人的自我概念,自我图式是人们用来组织、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我信念(Higgins等人在研究记忆问题时提出的自我参照效应,就可以在证明自我图示在组织记忆内容方面的作用。他们发现人们在加工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时效率更高,记忆效果更好)
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自我差异理论指出,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分为三个部分:理想自我、应该自我、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具有自我指引的作用。其中理想自我指引个体目标的追求,而应该自我则使得一些人回避目标(追求金钱)。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会促使人缩小这种差距。如果没有缩小这种差距的话,个体会产生沮丧的心情。不能缩小现实自我和应该自我的差距的话,则会引起激怒的情绪。
自我概念的构建过程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通过社会比较来推断自己(与别人相比);通过自我意识来推断自我(反省自己)
。社会学家Mead提出社会互动理论。在社会生活中,人之间的有意义的交流导致了自我和社会现实的整合。自我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建立的,是自己在用行为表现自己时使用的符号。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用来定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
1.4.2 自我觉知
自我觉知是指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分为内在自我觉知(对自己的内部特征和情感很重视,坚持自己的标准,很少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公众自我觉知(自我的外在方面,看中别人的评价,受外界影响较大)。自我意识比起自我觉知有相对稳定性,甚至可以说是人格的一部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