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儿童时期是人从出生到成熟的整个阶段,是人心理发生和形成的时期。儿童心理学是毕生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而言之,是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广义:发展心理学还包括种系心理发展,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心理的发展可以分为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一书,宣告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
霍尔是美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也是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开拓者。他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最早研究老年心理。
荣格对成人期的心理进行系统研究,30年代提出比较成熟的理论。
何林渥斯最早提出研究心理发展全貌。1930年他的《发展心理学概论》开启了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序幕。
  古迪纳夫,1935年《发展心理学》,1957年美《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
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通常被人们称为精神分析学的正式形式。
人格发展理论:
①心理地形说: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他更强调潜意识的活动。
②人格结构说:认为人格结构师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这三部分在意识、潜意识活动机制下,性力发展的关系中形成起来。本我:无意识的本能,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意识结构,遵循现实原则;超我:良心和自我理想,遵循伦理原则。
③本能说:提出动机理论。
⑤人格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说:根据力比多主要投射的部位来划分年龄阶段。他把儿童人格发展划分为口唇期(出生到1岁半)、肛门期(一岁半到三岁)、崇拜性器官期(三岁到6岁)、潜伏期(6岁到12岁)、生殖期(12岁开始)。
艾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八阶段
①婴儿期(0到2岁):这时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②儿童早期(2到4岁):这时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③学前期(4到7岁):这时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④学龄期(7到12岁):这时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⑤青年期(12到18岁):这时期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混乱感,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⑥成年早期(18到25岁):这时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⑦成年中期(25岁到50岁):这时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⑧老年期(直至死亡):这时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华生于1913年发表《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宣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
  机械主义发展观:①否认遗传的作用。认为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反应;生理构造上的遗传作用并不能导致机能上的遗传作用;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的目的,而遗传是不能控制的。
                  ②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提出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就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还提出了教育万能论。
  对儿童情绪的研究:把儿童的情绪分为习得与非习得情绪。指出,初生乳儿只有三种非习得的情绪反应—怕、怒、爱。
斯金纳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认为行为分两种:一种是应答性行为,即某种特定的刺激引起的行为;一种是操作性行为,即个体操作其环境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动物和人类最多的。
心理学复习资料
观察学习的过程(班杜拉):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动机作用过程。
  自我调节理论:强化可分为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三种。
  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看他人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人的行为与人格就是通过观察模仿榜样而形成的。
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
  图式:主体已有的结构—心理的机能结构;
  同化:把客体纳入主体的图式中,当外不仅刺激作用于主体时,外部刺激或观察的材料就会被处理和改变,并结合到主题的结构中去,这种对外部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同化。
  顺应: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平衡: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之间的平衡。
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简答、填空)
  ①感知运动阶段(出生到1岁半、2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低阶段,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智力开始发生萌芽。形成了物体永存性的概念。智力活动还处于感知运动水平上。
  ②前运算阶段(2到7岁):此阶段已产生信号功能,产生了表象,同时语言也开始发生作用,表象、语言同时起信号作用,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延迟模仿和象征性游戏上。
  ③具体运算阶段(7到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可以根据具体事物或表象进行逻辑分类,形成守恒概念。
  ④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这个阶段儿童能脱离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为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为在成人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可能有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心理发展主要在于内部自然发展。她主站让儿童在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下发展潜能,由此提出“心理胚胎期”和吸收性心智。
  心理胚胎期: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早在出生之前,便具有一种精神开展的模式。她将儿童这种先天的本质称为精神胚胎。
  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一种潜意识的、不自觉的感受能力,这是一种自然的吸取和创造性的功能,是成人所没有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分为三个阶段。①儿童人格建设阶段(0到6岁):胚胎期(0到3岁)、人格形成期(3到6岁);②儿童增长学识和艺术才能阶段(6到12岁);③青春期阶段(12到18岁)。
生态化倾向:就是强调在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心理发展规律,提高心理发展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区分横向设计与纵向设计(选择题)。(P75)
  横向设计: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几个年龄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纵向设计:也叫追踪设计、发生涉及或时间序列设计,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个体的心理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个体心理年龄特征的划分。
  乳儿期(出生到1岁)、婴儿期(1到3岁)、幼儿期(3到6、7岁)、童年期(6、7岁到11、12岁)、少年期(11、12岁到14、15岁)、青年期(14、15岁到35岁)、中年期(35到60岁)、老年期(60岁以上)。
从胚胎期到胎儿期的标志:大约在8周时,随着带一批骨细胞的出现,胚胎成为胎儿。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选择题):①觅食反射:包括觅食、吸吮、吞咽反射;②无条件防御
反射:眨眼反射;③无条件定向发射;④巴宾斯基反射;⑤抓握反射;⑥摩罗反射;⑦游泳反射;⑧行走反射;⑨强直的颈反射。
乳儿的发展归类:①生理的发展:身体的发展、神经系统的发展;②动作的发展;③言语的发生:语言产生的准备、语言理解的准备;④心理过程的发展:感觉的发展、知觉的发展、记忆的发生和发展;⑤社会性发展:交往行为发展、依恋、社会关系。
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②从上部到下部动作;③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④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吉卜逊的视崖实验证明了乳儿有深度知觉。
依恋的形成和发展:
①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对所有的人作出相同的反应,无区分、无差别,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人的偏爱。
②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性,对母亲偏爱,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亲近反应,对陌生人反应较少,不怯生。
③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对母亲更为偏爱,母亲在身边时高兴,离开时哭闹;怯生,对陌生人感到紧张、恐惧甚至哭泣。
习惯化: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去习惯化: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
婴儿言语的发展过程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单词句、双词句、完整句。
  单词句的特点:①单个字或单音重复;②一词多义;③以音代物;④以词代句。
强调先天因素的内存论:乔姆斯基认为,婴儿有一种天生的普遍语法,它是对人类个体获得个别语法的共性原则的描写。婴儿获得语法的过程,就是普遍语法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来实现。(转换生成语法TGG
哈特把婴儿自我认知的发生分为五个阶段,前三个阶段为主体我的发展,后两个阶段为客体我的发展。镜像我的反映(5到8个月)、初步的主体我(9到12个月)、明确的主体我(12到15个月)、客体我的自我认知(15到18个月)、明确的客体我(18到24个月)
  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标志:掌握代名词“我”。(2到3岁)
艾斯沃斯通过使用陌生情境技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不同的类型:①安全型;②回避型;③抗拒型;④无组织紊乱型。
游戏的心理学理论的经典理论(选择题):天赋本能论(福禄贝尔)、精力过剩论(席勒斯宾塞)、松弛说(娱乐说)(拉扎鲁斯)、生活准备说(练习说)(格罗斯)、复演说(霍尔)。
三种类型的游戏:练习游戏、象征游戏、规则游戏。(皮亚杰,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游戏是儿童内部需要的反映,儿童借助游戏满足了以下几种需要(简答):
  ①满足婴幼儿情绪情感的需要;
  ②满足婴幼儿的好奇、好动和重复练习的需要;
  ③满足婴幼儿支配、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需要;
  ④满足婴幼儿渴望快快长大、参加成人活动的需要。
句子发展的特点(简答、选择):
  ①从简单句发展到复杂句;
  ②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③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自言自语这种现象被皮亚杰发现,并于1926年首次提出“自我中心言语”这个概念。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与儿童的自我中心性有关,是非社会性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