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理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名字解释
⼆、简答题
三、实验设计(1)改错(2)设计
复习范围:第⼀章实验⼼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章实验设计
第三章⼼理物理学⽅法
第四章反应时间
第五章视觉与听觉
第⼀章实验⼼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实验⼼理学概述
1.实验⼼理学的概念
⼴义的实验⼼理学:指应⽤实验的⽅法研究⼼理现象和⾏为规律的科学,是⼼理学中关于实验⽅法的⼀个分⽀。凡是⽤实验的⽅法揭⽰⼼理与⾏为规律的研究课题和成果,都可以纳⼊实验⼼理学的范畴。
狭义的实验⼼理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进⾏⼼理实验的⼀门科学,研究对象是⼼理实验的理论、⽅法、程序、操作技术等问题,可以称作“⼼理实验学”。
2.实验⼼理学的任务
提出问题—选出被试—标识、控制和测量变量—实验的安排、操作—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3. ⼼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
⾃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种⽅法,是指对⾃然情境下的现象进⾏深⼊观察的⼀种⽅法;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观察。
个案法,是指深⼊研究单个或少数⼏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然状态下的⾏为,⽽采⽤的⼀种⽆⼲扰观察技术)(2)实验法:⼼理学研究的主要⽅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能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特点优点:a. 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的进⾏实验,即实验者规定了将要研究的事物,这⽐起耐⼼等待⾃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便得多;
b. 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实验者可以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开始实验,并且可以通过控制事件的发⽣,使其重复产⽣,以确信某现象是否前后⼀致;
c. 实验者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别⼈可以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
d. 实验者可以控制⼀切条件,使之恒定,⽽改变某⼀条件,⽤以观察试验结果。
缺点: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为性;实验⼲涉程度⾼;对于复杂的⾏为⽆法测量;不适合⼤规模探索性研究。
⼆、⼼理学实验以及各种变量
1.⼼理学实验的概念
实验:为了重复以前的发现,并进⾏拓展与发现。
实验包括⾃变量和因变量,实验⽤来验证理论,并提供解释⾏为的数据。
有两种情况:a.存在假设b.没有假设
实验⼼理学家采⽤的三种基本实验:
a.在⼀个受控制的环境中,引⼊⼀个变量并且测量它对思想和⾏为的影响.
b.选择⼀组具有某种显著个性特征的被试,测量这组被试的⼼理特征,并且通常将这些特征与⼀个控制组相⽐较.
c.在⾃然环境下观察⾏为表现,然后对⼼理特征进⾏实证性测量.
2.⼼理学实验中的变量
(1)变量的概念
变量是⼼理学实验中最核⼼的概念,⼜称做变项,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事物或事物特征。
⾃变量、因变量、调节变量、控制变量、中间变量和⽆关变量。
(2)变量的分类
a. 从变量来源的⾓度划分:
任务变量:这类变量也称为刺激变量,它来源于研究中实验任务或实验刺激的某些变化,如难度等。
环境变量:这类变量来源于研究中实验环境的变化,如温度、湿度、空间⼤⼩等。被试变量: 这类变量来源于被试的特征,也称机体变量或个别差异变量,如年龄、性别、学历、健康情况等。 b. 从实验设计的⾓度划分:⾃变量因变量
额外变量(控制变量)(3)⾃变量与因变量
a.⾃变量:⼜称独⽴变量,是由研究者选定并在实验中加以操作、变化,以影响被试⾏为的因素或因素组合。物理刺激
社会刺激内部刺激⾃变量的操纵: *建⽴合适的操作定义;
对⼀个⼼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就叫做操作定义。 *确定检查点(处理⽔平);
⾃变量的检查点,即⾃变量的程度。确定检查点具体包含确定它的数量、间距及范围。我们要选择的⾃变量的变化间距,即检查点,要能引起因变量相应的变化。我们把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变量的变化,叫做⾃变量的不同⽔平。(因素型实验的⾃变量⼀般不超过4个⽔平;如果考察线性关系,可取3--5个⽔平,如果函数关系复杂,⾄少要5个⽔平)◎确定它的数量:⼀般来说⾄少要选择3个检查点才能够真正揭⽰出⾃变量随因变量变化的实际趋势。
外部刺激
⾃变量
◎确定检查点的间距:检查点之间的间距不宜太近,也不能太远。
◎确定检查点的范围:⾃变量的数量和间距都合适后还必须有合适的测试区段(范围)。
*校准测量⾃变量的仪器;
*控制呈现刺激的⽅式;
控制呈现刺激包括控制刺激呈现的时间长短、时间间隔、顺序、空间⽅位。
⾃变量的种类:
1)刺激特点⾃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变量称为刺激特点⾃变量。(如主试要求被试学习50个单词,这些单词也许是常见的,也许很少见到。那么,这些单词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就是单词的⼀个特点,我们可以研究单词的频率对再认的影响。句⼦的不同类型,如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都是句⼦的特点。这些⾃变量都是因⾃⾝的不同特点⽽引起被试不同反应的,它们都属于刺激特点的⾃变量。)
2)环境特点⾃变量,进⾏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变量。时间也属于环境⾃变量。时间是⼀种⾮常重要和⽆时不在的⾃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可以说,⼏乎没有不⽤时间作⾃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变量,⼀个⼈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或右⼿为利⼿、⾃我评价⾼或低等,都可以作为⾃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语造成的。
b.因变量:⼜称为依从变量,是被试的反应或输出,是主试观测的对象。
因变量的控制:
建⽴合适的操作定义(便于数量化)
让因变量成为连续数据(指标数字化)
校准测量因变量的仪器
反应指标的平衡(如,速度和准确率)
因变量的指标:反应的准确性(正确率)
反应的速度(⼼理历程越短,速度越快) 反应的概率或频率
反应的强度(物理量的⼤⼩;时间的长短表⽰) 各种⼼理测量表分数和评价者的评定分数因变量的性质:
1)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
信度指⼀致性,即同⼀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
当⾃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变量造成的,⽽是由其他因素,即没控制好的额外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就是⽆效的,或者说产⽣了⾃变量的混淆。 3)因变量的敏感性
⾃变量发⽣变化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如果⾃变量的变化不能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就是不敏感的。
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类典型的例⼦。⼀类叫⾼限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平的⾃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就是实验中出现了⾼限效应。另⼀类不敏感的因变量的例⼦是低限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平的⾃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实验中就出现了低限效应。 c.⾃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
⾃变量(原因)因变量(结果)
主试被试(4)控制变量
a.概念控制变量⼜称为⽆关变量或额外变量、参变量。是除⾃变量之外,⼀切能够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是必须在实验中加以控制的变量。
究⾃变量控制变量
操纵
控制
因变量
操纵
观察
b.控制变量的类型
控制变量分为随机的额外变量和系统的额外变量。
实验仪器的性能与技术参数的设置
来⾃实验环境⽅⾯的控制变量
来⾃主试⽅⾯的控制变量
来⾃被试⽅⾯的控制变量
来⾃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控制⽅⾯的控制变量
来⾃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控制变量
c.控制⽆关变量的有效⽅法
消除法:采取⼀定的⼿段和措施,消除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不利影响的⽆关变量。
恒定法:保持⽆关变量在实验过程中处于相对恒定的⽔平从⽽排除⽆关变量的变化或变动对实验结果造成的不良影响。
随机法:平衡被试间个体差异因素的常⽤⽅法,通常包括抽取样本和分组的随机法。
匹配法:根据被试的某些特征和⾏为表现,将被试⼈为地划分为具有相同特质的若⼲组,是各组被试在⼀定范围内是同质的。
抵消平衡法:通过实验⽅法来抵消或平衡⽆关变量带来的误差。如ABBA法;↑↓↓↑法;左右右左法;拉丁⽅设计等。
纳⼊因素法:把⽆关变量纳⼊⾃变量进⾏研究,然后通过统计分析把⽆关变量的效应从总效应中剔除掉,剩余下⾃变量效应。
统计控制法:采⽤剔除极端数据或根据主试观察剔除不可靠数据,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三、⼼理学的实验范式
实验⽅法在各种⼼理过程以及各个⼼理学分⽀的研究中,具体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实验范式。范式,是科学界⽤来解释某个领域的经验的⼀种⼴泛的理论假设系统。
某种实验范式就是⾹闺固定的试验程序,它的设计⼀般有两种⽬的:
第⼀,为了是某种⼼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
第⼆,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
范式的内涵:范式有三种关键成分
理论主张(研究对象的模型或抽象图象)
公认的⽐喻(将研究客体⽐作已知的客体)
公认的⽅法
⼼理学的定位:⼼理学是⼀门前范式科学。四、⼼理学研究的道德底线 1. 世界⼼理学家的共同准则
《对⼈类被试进⾏研究的伦理道德原则》
《⼼理学家的伦理道德原则和⾏为规范》---美国⼼理学会制订 2。伦理道德的两个含义
第⼀.公正对待实验对象,即⼈和动物。
第⼆.研究者应具备⼀定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
被试同意表格内容:
1.实验者姓名及实验⽬的
2.实验结果处理⽅式
3.主试与被试协议书
第⼆章⼼理实验设计(*本章书上涉及的⼀些名词在此没有列出)⼀、⼼理学实验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实施—数据分析与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 *建⽴假设 (1)假设的建⽴⽅式
假设⼀般是对研究问题可能的结论的⼀种预测。
假设的两种基本⽅法:演绎推理法—⼀般到个别,主要存在于应⽤性假设,将普遍规律推⼴到具体问题之中。
消除有害后果
保护个⼈隐私
参与⾃由
对⼈的尊重有益性公正
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
存在⽅⾯
心理学复习资料数据
收集·处理·保存
实验材料选择与设计
论⽂写作
论⽂发表
归纳推理法—个别到⼀般,存在于从实践中提出的假设,提出并验证问题的普遍规律。
(2)假设的类型
根据建设假设的⽬的,假设可分为两种:析因性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析因性假设:为了解释和控制⾏为的起因⽽建⽴,主要是解释⾏为的特定起因,条件和⾏为之间为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实验⼼理学研究的⼀个基本类型。⼤部分的⼼理实验都是为了探索因果关系。
描述性假设:了描述和预测⾏为⽽建⽴,条件和⾏为之间⾮因果关系,⽽是相关联系。(3)假设的特点
假设的陈述是精确的简明的;假设的预测是合理的;假设是可检验和可证真伪的。
*设计实验:考察⾏为的内容—定义总体和样本—变量的选择—建⽴操作定义—预期变量的关系
*实验的实施:被试的取样与分配—创建实验材料—执⾏实验,获取数据
⼆、实验设计类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