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 幼儿教育心理学p4: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合理、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学习,即如何开展适宜的教学,特别是要注意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2. 学习p59:是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包括态度、情感)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如服药、生理短暂变化导致的暂时性改变。
3. 效果律(百度):由桑代克在《教育心理学》(1903)一书中最早提出这个概念,与练习律和准备律并称为桑代克三大学习理论。这个定律强调个体对反应结果的感受将决定个体学习的效果。即如果个体对某种情境所起的反应形成可变联结之后伴随着一种满足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使人感到厌烦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减弱。桑代克在20世纪30年代进一步考察了这条定律,发现,感到满足比感到厌烦能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因此他修正了效果律,更强调奖赏,而不大强调惩罚。
4. 正强化p20: 正强化是当幼儿做出某种积极行为时,得到了教师(家长或他人)的奖励性刺激。当在坏境中增加某种刺激,个体某种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
5. 负强化p20:又称消极强化,个体行为发生后,立刻撤销个体不喜欢的刺激物,从而使行为增多。
6. 意义学习p33:涉及个人特性的有意义学习,即对个人产生重要意义与价值的学习。意义学习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起来。
7. 观察学习p25:幼儿通过观察、模仿而习得某种行为的学习活动,不是简单、刻板的模仿榜样行为。
8. 内部动机p 88:幼儿对学习本身感兴趣,由此引发的动机。这种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即活动本身构成了幼儿学习的直接动力与需求。
9. 外部动机p 88: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外。
10. 机械学习: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非实质性的和人为
的联系。例如,学生仅能记住乘法口诀表,形成机械的联想,但并不真正理解这些符号所代表的知识。
11. 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类。
12. 上位学习:奥苏贝尔提出,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
13.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含程度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含程度更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的学习,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心理学复习资料14. 并列结合学习:奥苏贝尔将幼儿的学习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类。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
总括关系,但在横向上存在吻合或对应关系时所进行的学习。例如:学习质量与能量,需求与价格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15.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布鲁纳主张的学习方式。他认为,儿童学习和掌握一般原理规则与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发展积极的学习态度与能力,即探索新情境,新问题的学习态度,做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为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探究态度。
16. 接受学习:即传统的学习模式。奥苏贝尔对传统的“接受学习”进行了重新解读,否定了“接受学习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这一传统观念。
17. 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指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环境中,运用先前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新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p227
第二部分:简答题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 萌芽期
萌芽期的幼儿心理学散见于学者的研究中
三大代表人物
卢梭 自然教育思想
福禄贝尔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