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1)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1.判断题(20个×1分=20分)
2.选择题(10个×1分=10分)
3.名词解释(5个×3分=15分)
4.简答题(5个×5分=25分)
5.论述题(2个×10分=20分)
6.分析题(1个×10分=10分)
一、判断题
高可信性的信息源随着时间推移而上升(×)睡眠者效应
外貌具有辐射效应,总是有高可信性(×)也可能出现扫帚星效应
中国人在愤怒时抑制愤怒,从而产生怨的情绪(√)
链型和圆型沟通都是非中心化(√)
态度的学习有三种机制:联结、内化、模仿(×)内化——>强化
二、选择题
政治家关注政治广告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熟悉性
外界条件  人对自己行为理由转向。。。过渡理由
属于社会人之中的认知吝啬者的是。。。表征性启发、获得性启发、锚定性启发
人们夸大自己信念、判断、行为的普遍性是。。。虚假一致性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化:个体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适应并建构社会文化,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心理学的本土化是以本土的社会文化历史为依托,对西方心理学
中合理的成分进行改造,使其融入中国社会文化并成为中国本土心理学一部分的过程。
3、跨文化研究:将文化模式当作变因,以研究不同文化中体的心理与行为差异,考察文化因素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从而明确人类心理与行为发展变化的文化普适性和差异性。
4、社会角: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
5、角丛(集):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
6、角冲突:角扮演者在角扮演中出现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的状态。角冲突有两种形式:角内冲突和角间冲突。
7、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是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
8、自我效能:个体对成功地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而不是行为本身或能力本身。
9、自我增强: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通过自我增强,个体的自尊得以建立或受到提升。
10、自我呈现: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11、印象整饰:通过呈现和修饰自我形象而有意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程。
12、控制点:由社会学习理论家罗特提出,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
13、图式: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社会认知的加工基础)。
14、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15、归因理论(3个)
相应推断理论(琼斯和戴维斯):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或者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质是一致的。
行为-意图-个性本质推断的三个基本考虑因素:社会赞许性、非共同性效应、选择自由性
三度理论(凯利):归因过程的三个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和关系或情境
归因的协变性原则(三个变量)
A 区别性:行动者是否不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针对客观刺激物;
B 一贯性: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对同一刺激做相同的反应,针对情境;
C 一致性: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否也做出与行动者相同的方式反应,针对人。
凯文为什么睡觉
心理学复习资料成败归因理论(维纳):成败归因的维度(控制性、稳定性、原因源)
结论:把行为结果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或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对后继行为的动力;把行为结果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对后继行为的动力。
16、表征性启发:根据当前的信息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
    获得性启发:根据某种信息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进行判断;
    调整性启发:在判断时,先抓住某一锚定点,然后逐步调整,最终得出结论。
    锚定性启发
17、刻板印象:对某些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晕轮效应:某些品质和特征的清晰印象掩盖了其余的品质和特征。
        (以偏概全)
    虚假一致偏差:人们常常会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或行为的普遍性。
    后视偏差:人们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其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
登门槛效应: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
          协调,或想给他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留面子效应:人们拒绝了一个较大的要求后,对较小要求接受的可能性增加
          的现象。
18、隐含人格理论:内隐地依照自己对有关人格特征及其关系的假定,把他人的各种特性组织起来,形成总体印象。
19、社会态度: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20、偏见: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1、不充分理由效应:人们获得的外部支持越少,态度改变的程度越大,为了保持认知的协调,外在理由越缺乏,越是需要内在理由的补充。
22、过度理由效应:人们为行为寻原因时,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内部的原因了。
23、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24、睡眠者效应:人们把说话者因威信因素产生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相反效应的现象。
25、人际关系: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26、单纯接触效应:表明某一外在刺激,仅仅因为呈现的次数越频繁(使个体能够接触到该刺激的机会越多),个体对该刺激将越喜欢。
27、爱情三角形理论(斯腾伯格):所有爱情体验都包括3个基本组成成分(亲密、激情和承诺),每对情侣的情况因三成分各自的比例不同而各不相同。P201
28、社会测量法(莫雷诺):从团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团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方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