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院前急救技术专业设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我国院前急救技术专业设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摘要:医院是一国或区域医院救治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医院救治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也是一国或区域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急诊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是急诊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的基础,也是急诊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观念、经济水平、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医学高校在供需方面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关键词:院前急救技术;专业设置;可行性
一、院前急救技术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一)行业急需
总的来说,在国内,医院急诊工作人员的人数是非常少的。
专科专业目录贫瘠,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很大。因为医院前急诊工作的特点是紧急险重,职业风险高,职业认同感低,医患纠纷频发,作息不规律,工作及心理压力大,社会地位低下,职称晋升困难,
发展前景不确定等原因,大部分医科大学的学生都不愿意参加医院前急诊工作。就算有些人因为工作的原因,临时加入了医院的医护团队,但他们要么跳槽,要么考研,要么出国深造,要么跳槽,这就导致了医院的医护资源极度匮乏。
(二)社会必需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国家,各类危重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都很高,每年发生的心脏骤停事件大约有180万,然而在国内,心脏骤停事件的急救率却不足1%。中国是全球自然灾害最多的一个国家,70%以上的城市和50%以上的人民生活在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火灾等灾害频繁出现,每次重大灾害的出现,都会在第一时间导致大量的生命损失,这对我们的急诊卫生服务系统提出了极大的考验。例如,光是车祸,在中国,每年就有六七万人丧生,几十万人受伤。综上所述,不管是在每日的紧急急救中的紧急、紧急情况,或者是各类的意外受伤和紧急情况,甚至是在各行业中进行的紧急救助,都需要有相当多的医院前抢救人员。
(三)人才培养供给侧需要
纵观国际上许多国家的紧急医学护理系统,一般分为三部分:院前急救、医院急救和特护。总体来看,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我们的急诊卫生系统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在三个方面,医院急诊和危重病护理这两个方面差别不大,但是在医院急诊这两个方面差别很大;存在显著差异的并不是医院前急诊设备等硬件,而是人力资源等软件,主要体现在:医院前急诊技术人员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在质量上也缺乏专业化。当前,在我国各级各类医院,中级前急救工作人员绝大部分都是从临床医药专业或护理专业毕业的,而不是急诊医药专业或院前急救专业。
二、对策与建议
(一)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院前急救人才培养经验
线上医疗辅导是由紧急医疗人员利用电台、手机等通讯手段,向 EMT发出医疗指示,解答 EMT所面临的各类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医疗辅导。脱线医学指导是指一名经验丰富的急救医生,对 EMT展开的全周期、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指导,具体内容有:理论授课、学术讲座、实践指导、教学设计、岗位培训、病例讨论、录音(像)播放和结果分析等。关于急诊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美国各州的多数技术学院、职业学院和社会学院都开设了急诊医疗技
术课程,并设有专科(等同于我们国家的专科毕业证书),有些还设有本科以上的学历。《救急救命士法》于一九九一年由日本政府制定,对其在日本医院急诊中的定位与功能作出了规定。救死扶伤人员的出现,使日本在院前救治方面的弱势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使医院救治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据统计,在日本,急诊医生的救治成功率是急诊医生的4倍以上,一年中,大约有2000例因突然死亡而死亡的病人被成功救治。在日本,有些大学四年制和三年制的急救与急救人才培训机构和研究所,开设了急救与急救人才培训的专题性或专业课。美国等国的 EMT与日本的紧急救援人员职业生涯已有几十年,其职业生涯建设与培训均十分注重,在政策制定、制度构建、职业定位、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质量监控与持续培训等方面已趋于完善与规范化。他山之石,可以为我们所用。
(二)科学界定我国院前急救人员人才培养规格
长期以来,对于医院急诊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特征,国内尚无一个统一的、科学的、明确的职业定位。我们应该从现状调研、理论研究、国际比较等角度出发,对院前急诊技术人员人才培养标准和职业面向进行调研,力争尽早在专业名称、专业简介、课程体系等上对院前急诊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基础条件进行科学地界定。医院前抢救最重要的作用是拯救生命,
减少伤残,而不是在事故现场或在转运过程中对危重和创伤作出准确的判断,也不是在医院之外对各种类型的危重和创伤进行。其中心内容是:对危及到性命及潜在致残情况进行应急处理,使其得以维持或维持其重要的生理状态,从而防止或减少致残情况的发生;如果没有危及到性命和致残的情况,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比如医院的急诊。医院急诊的重点是抢救危重及创伤早期的急诊,而不是整个病程。由于没有“辨证”、“治标”、“治本”等要求,因此,医者所依赖的并非“识”、“谋”,更多的是“法”、“术”。其中“法”“术”,主要有:自动除颤、心肺复苏、呼吸道处理、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抢救等四项技术,还有应急设备的操作与保养。简单来说,院前急诊是一种技术,所以,院前急诊工作人员的人才培训标准应该被定位成技术技能型人才,它的培训方式应该以3年制的医学类专业课或高级职业教育为主要内容,而院内急诊和重症监护两个环节的从业人员都是研究型人才,他们的学历教育应该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
(三)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新设院前急救技术专业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计划》(下称《目录》)的整体安排,在今年十月初前,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审核,并对可能进行的人才培育计划进行审
核。在今年十一月之前,将《目录》的总体框架、新增和调整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和专业简介以及取消和更名的专业清单公布出来。鉴于时间的紧迫性,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地开展有关部门、各级医疗机构、中国高职院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指委、教学研究机构以及相关的研究工作,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论证,争取在《目录》的修订过程中新设相关专业。
总之,目前医院急诊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医科大学的学科建设急需进行相应的改革,我们应该将医院急诊技术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并将其列入《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以更好地为国家和全行业培育出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静.加强院前急救队伍建设[J].北京观察,2015(4).
[2]王君平,姜峰,付文.急救医生谁来干[N].人民日报,2016-01-25.
[3]崔晓丽,王鑫,杨宁,等.北京急救中心急救人员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5(11).
[4]向珍君,于海玲,陈建军,等.北京市120急救网络院前急救人员流失情况调查[J].中国卫生人才,2017(3).
[5]唐志红.院外急救医疗救护员制度引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5(5).
[6]梁永晴.广州市院前急救体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