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的简称
书面上严格来说,武汉的简称,只能是“鄂”,意思是湖北省城——武昌。武昌是独特的一城四治,即是湖广总督治所衙门,也是湖北布政使司(省城),武昌府城,还是江夏县城(民国后改名为武昌县)治所。四个大小衙门,四套机关,各司其职。
口语中,或者非正式场合,简称可用“汉”替代,指的却并不是的华中商业重镇——汉口,而是与武昌府并列的汉阳府城,位置在现在的钟家村一带,而汉口当时只是汉阳府治下的一个镇城,与汉阳城隔汉水相对。
清末、民国以及解放后,由于汉口的商业地位日益隆显,又有最早的英法俄日租界,每年与洋商贸易额高达几千万上亿两白银,于是,当过洋务运动的改革先锋,有过中国早期的铁厂,生产过“汉阳造”——八八式步的工业重镇汉阳,只能极不情愿的让出了“汉”字简称,予以昔日的小弟汉口。
“武”、“江”并不常用,且使用时大多与“汉”字联用,比如武汉,江汉,前者指武昌和汉阳,后者指江夏,也就是武昌,和汉阳。楚的用法并不适当,这个后面会详细讲。
要搞清武汉的简称,就要搞清楚武汉的历史延革。
武汉城建历史最早的是商代的盘龙城,位于黄陂区,有盘龙城遗址公园。与黄陂城关前川隔着焦水河相望的芦台,在现在的双峰亭公园和二程书院也曾出土过商代的青铜作坊遗址。黄陂人以此为荣,笑称武汉的根在黄陂。
武汉早期政治中心为何在黄陂盘龙城?
商周时,武汉城区以北,到河南潢川,属黄国辖地,陂指水旁的坡地,黄陂的意思是黄国临水的坡地。
可见商周时武汉城区还是一片湖泊纵横,沼泽密布的水洼之地。
武汉是长江、汉水交汇之地,一到连绵大雨不绝时,突然而来的水患一直是百姓之难,各代统治者心头之痛。早期的水利工程技术欠发达,位于江汉平原的武汉城区地势太低,极易发生洪涝灾害,所以权利中心才选在盘龙城建城,以远离洪涝灾害。
明末到清末,水利技术发展得不错,张之洞督鄂,在岱家山等处兴建了“张公堤”等水利设施,以隔绝水患,汉口城内才开始远离一打雷就涝,一下雨就淹的苦难日子。
有文献记载,当时的汉口城内仍有大片的湖泊荷塘之地,一下大雨,泥泞难行。有头脑灵活的商人买下大片不值钱的水塘地,再从汉阳铁厂拉来废铁渣和废煤渣一一填平,来搞房地产开发,赚得盘满钵满,一跃成为武汉首富,躺平家里,称银子都称得手软。
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吴王孙权立足江东称帝,在南京建都,定国号为“吴”,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公元229年阴历九月在建业(南京)定都,而八年前的吴国都城,却并不在南京,而在鄂州,北倚长江滨,南濒洋澜湖,东抵虎头山,西接古楼街。
公元221年,孙权接受魏文帝曹丕的“吴王”封号,正式建立吴国,定都现在武汉府东边的鄂州城,商周时,乃是鄂国治地,这就是湖北简称“鄂”的源头。后来孙权又取“以武而昌”之意,把都城辖下的鄂县改名“武昌”,故鄂州又名武昌城。
229年阴历四月,孙权在鄂州称帝,鄂州城又名吴大帝城。九月,孙权迁都建业,是为东都,鄂州并未降级,而作为陪都,称为西都。公元265年九月,末帝孙皓徙都武昌,建业反作了陪都,二帝以鄂州作都城时期一共有五十余年。
由于当时的鄂州周边无险可守,孙权为拱卫都城,于是在黄武二年(223年),在长江上游
一百多公里的东南“形胜之处”——江夏山(今蛇山)头筑一军事城堡,取名“夏口城”。“夏口”,是武昌古城的第一个名字。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晋武帝司马炎将江夏治所迁到夏口城。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设置郢州,州府设在夏口,改“夏口”城名为“郢城”,又称“郢州城”。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 “郢州”为“鄂州”。18年后改“州”为“郡”,把“鄂州”改为“江夏郡”,从此江夏就专指武昌城,一直到清代。当时江夏郡下辖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江夏区、洪山区范围)、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永兴(湖北阳新县)、蒲圻四县,郡府设在江夏县。“江夏”,是武昌古城的第三个名字。
唐高宗武德四年(621年),唐军攻占江夏郡,将“江夏郡”改回为“鄂州”,州治仍在江夏县。“鄂州”,是武昌古城的第四个名字。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全国共分为十个行省外加一个中书省。“湖广行省”管辖湖北、湖南、广西全部及广东、贵州部分,其省府设在鄂州城,同时将鄂州改称“鄂州路”。
此时,武昌又成为大地区行政中心的治所。元成宗大得五年(1301年),又改“鄂州路”为“武昌路”,其省府所在地“鄂州”改名为“武昌”,而原“武昌”改名为“鄂州”。“武昌”,是武昌古城的第五个名字。从此“武昌”作为老夏口城的新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明清沿用元朝旧制,只是将湖广行省辖区缩减为湖北、湖南两个布政使司,广东和广西由两广总督管辖,贵州则与云南一道归云贵总督管辖。官职由原来的一丞相两平章,改为一督两抚。总管军政大权的总督之下,两位巡抚各自管理湖北、湖南布政使司的民政事务。
江是哪的简称湖广行省的治所仍在武昌城,虽然湖北、湖南两位巡抚各管各事,但作为省城,三年一度的秋闱——乡试,湖南的秀才们,是一定要千里迢迢从湖南各地,赶到武昌的贡院,参加考试的。
从张之洞、曾国藩、胡林翼等政要来往的书信中,我们能够看到,那时官员们,常常习惯单称武昌为“鄂”,有时也称武昌为“武”,而称汉阳为汉,连在一起的写法就是“武、汉”。
民国成立后,武汉一度成为国民政府的首都,武昌、汉阳、汉口各自成为市,迁都南京后,三市又并在了一起,建立了武汉市。这以后直到解放,越来越多的人用“汉”来作为湖北或武汉的代称了,也有人用江城指代武汉。
但汉阳的“汉”字,是来自于旧称沧浪或襄河的汉水,汉水自陕西发源,流经汉中、襄阳,在武汉汇入长江,将汉口、汉阳一分为二。刘邦的爵位“汉中王”和国号“汉”,就来自于汉水这条河流。
由于大汉国力强盛,威名四射,所以我们关内的中原华夏民族,自豪的自称为汉人。若是单独称呼武汉为“汉”,帽子太大,自觉有点不能承其重。
所以,“鄂”作为湖北,或武汉的简称、代称,已经使用了上千年,最能代表湖北、武汉的历史发展。
那楚呢?
无论是黄国,还是鄂国,以及湖北北部的随国(曾国),河南南部的蔡国、陈国,还有杞人忧天的那个杞国,最后都被强势崛起的楚国一一灭亡。后来楚国还夺取了越国在安徽、江苏淮扬一带的地盘,建立了一个强大到非六十万秦军无法灭亡的庞大疆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