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黄河颂
【导学目标】
1.通过拓展学习, 系统了解黄河的历史与地理, 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诗文内容, 把握感情基调, 有感情朗读诗文, 培养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
4.深刻感悟九曲黄河的英雄气概, 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4.深刻感悟九曲黄河的英雄气概, 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5.切实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6. 进一步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导学重点】
目标 3、4 〔遨游知识的海洋, 感受求知的快乐〕
【导学难点】
目标 5、6
【导学方法】
自主学习、分组合作、集体探究讨论;重视运用感悟、联想的学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导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开展、壮大, 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所以将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 在地理上黄河可做军事屏障, 因此, 我们作为华夏儿女更应该赞扬歌颂这条母亲河. 今天, 我们一起怀着对她的崇敬之情来学习未光然的赞歌《黄河颂》.
二、知识链接
1、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我国唐代诗人李白曾写道:“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天上〞应当是指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了. 黄河从这里发源, 曲折东流, 沿途接纳许多支流, 经过5500千米的路程, 流入渤海, 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从地图上看, 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2、作者简介
光未然, 原名张光年, 1913年出生, 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 “四一二〞反革命后辍学, 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 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怒表达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 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3、写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1938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 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 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 /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 ……〞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 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 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 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 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 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歌唱苦难与抗争, 刻画黄河的形象, 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 充满写实、愤怒、悲壮的情绪, 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 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三、根底知识
4、字音认读, 给划线字注音:
狂澜〔 〕 屏障〔 〕 哺育〔 〕 体魄〔 〕
狂澜〔 〕 屏障〔 〕 哺育〔 〕 体魄〔 〕
山巅〔 〕 澎湃〔 〕 劈开〔 〕 浊流〔 〕
5、 字形辨识 组词
障〔 〕 浊〔 〕 哺〔 〕 湃〔 〕
蟑〔 〕 蚀〔 〕 捕〔 〕 拜〔 〕
6、 词语补注
滋长: 哺育:
障〔 〕 浊〔 〕 哺〔 〕 湃〔 〕
蟑〔 〕 蚀〔 〕 捕〔 〕 拜〔 〕
6、 词语补注
滋长: 哺育:
摇篮: 浩浩荡荡:
四、整体感悟
7、首先听录音范读, 标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再听老师作朗诵方法指导.
8、自己轻声试读, 再 大声朗读.
9、请几位同学朗诵, 请全班同学点评.
10、再分组表演朗诵. 相互讨论, 集体点评.
11、自由发言, 谈谈朗诵后对黄河的英雄气概与中华民族伟大品格的感悟.
五、合作探索
12、梳理作者思路, 并能概括大意.
序曲 → 主题 → 尾声
序曲 → 主题 → 尾声
13、这首诗歌主要是歌颂黄河, 在歌颂黄河前, 对黄河进行了一翻的描绘, 你觉得这些句子是哪个字所统领的?表现黄河的什么特点?
答:
14、赞颂黄河的局部能分几个层次?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答:
15、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述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 需要表达什么情感?
答:
16、颂歌的首尾层是照应的, 但两段文字的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答:
17、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
答:
18、诗歌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答:
答:
19、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 是“屏障〞?
答:
答:
20、如何理解黄河“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21、诗人写黄河的意图及历史和现实意义是什么?你认为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具有
什么精神?
答:
六、拓展延伸
22、黄河自古以来都是诗人深情吟诵的对象. 请你至少写出两句有关黄河的古诗句.
⑴
⑴
⑵
23、“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典范. 〞你认为谁是新时期具有“黄河精神〞的人?请列举一位, 并为他〔她〕写上一句话的评论.
人物: 评论: 黄河最后流入哪个海
24、你认为这首诗中有哪些表现技法值得学习?
答:
25、探究课堂上生成的各种相关问题. 你的问题有几个?
答:
颂扬:自己创作或收集有关黄河的诗歌或短文!
4 灯笼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赏析文本写作特.
3.热爱传统文化, 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 笔名山屋、山荪, 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 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 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
2.灯笼文化
灯笼, 又称灯彩, 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 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 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开展,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 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自主学习】
岁梢〔 〕 神龛〔 〕
斡旋〔 〕 怅惘〔 〕 静穆〔 〕
【整体感知】
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灯笼〞是文本的线索, 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合作探究】
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 但第九、十自然段却跳出回忆, 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 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哎, 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 文本最后一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拓展延伸】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
特一: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 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二:结构严谨:
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 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 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 巧设结构.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 了解作者. 2、整体把握课文,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 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4、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通过仿写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 言行一致的做人原那么, 建全自己的人格, 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味文中重要语句, 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2、解文章表达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很多时候, 我们往往容易无视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 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 让我们走进臧克家, 看一看他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
二、资料读演, 资源共享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全班共同交流, 互动互学, 教师酌情提供相关资料.
1、关于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回国, 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诗集有《红烛》《死水》,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 1943年后, 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 奋然而起, 积极参加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 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最后献出珍贵的生命.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郭沫假设称其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