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种猜字谜的方法
1.半面法
亦称“一半儿”谜。采用将谜面汉字各撷取一半部分的手法,而后拼成谜底,谜面大多数带有“半”字。如:“柴扉半掩”打“”字 这是将“柴扉”二字掩去“此”和“户”,由剩下的“木”和“非”组合成“”。又如“半放红梅”打“繁”字 这是将“放红梅”三字各取一半而组成。
制作半面法谜应注意择面自然浑成,不可硬凑。同时应注意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例如以“半推半就”为谜面,它既可对“掠”又可射“扰”,犯了一谜多底的毛病,就不足取了。
2.混扣法
也称义形综合法。在灯谜猜制过程中,一则谜往往又会同时采用字义会意和字形离合增损等多种手法相兼拟成。这种综合了多种法门的扣合方法,称之为混扣法。兹举数例说明:
(一)“闲休”(打国产影片名一) 谜底是“少林弟子”。 乍一看似乎令人费解。其实本谜是先用拆字法将“闲休”拆成两个“木”,一个“门”和一个“人”。两木可合成“林”,“闲休”二字“少”了“林”,便余下“门人”二字,“门人”也就是“弟子”,本谜运用三减损和会意两种手法。
(二)“纺杼半融读书声”(打字一) 谜底是“纾” 谜面原义是指纺梭声与读书声融成一片。但今用分扣法将谜面分成两段,“纺杼半融”别解为“纺杼”二字各取一半融合成“纾”字,而纾与书同音也读作shu。故本谜采用了分扣、半面和谐音三种手法。
(三)“绿树前头栖双鸟”(打字一) 谜底是“精”。 本谜用分扣法分成三段猜射,“绿”可同义会意“青”。树前头即“木”栖双鸟即木上加两点象形成鸟。三者合起来便得“精”字。本谜采用了分扣、同义会意、方位,象形四种手法。
(四)“老夫”(打五言唐诗一句)
谜底是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的“长大一相逢”。面句原是旧时老年男子自称之词,今用分扣法分成“老”与“夫”两部分进行猜射。“老”亦即指年长,故可同义会意射“长”;“夫”可拆成是“大”与“一”二字“相逢”而组成。通过分扣、同义会意和离合三种手法,便可揭出谜底“长大一相逢”。
(五)“带格不是上乘谜”(打二字常用词)
谜底是“吓唬”偏旁的“口”象形为格,将“虎”假借为“谜”(因灯谜别称为灯虎、文虎、简称虎)。
既然“不是上乘谜”,反过来可推知是下乘谜即“下虎”。通过运用象形。假借、反面会意三种手法,便可将谜底“吓唬”揭出。
(六)“双洎落君前”(打字一)
谜底是“只”。面句选自唐张祜《宫词》,今运用分扣法,以“双泪”象形“八”,“落君前”别解为“君”字前面的“尹”脱落而剩“口”,“八”与“口”组成“只”。本谜运用的是分扣、象形、减损法。
3.喻义法
谜面与谜底是同义正扣。谜面大多是有一定喻义的现成词句,猜射时不按字面意思,而要按其比喻的意义去思索。
如:“八仙过海”(打英国作家一)
谜面比喻为“各显神通,”故谜底猜作“司各特。”别解作“各人的特长都施展出来。”
又如:“猫哭老鼠”(打离合字一)
谜面比喻为“假慈悲,”谜底以“非心悲”(不是真心悲痛)来相扣。
4.摹形法
是把形相似、义不通的字进行借代,形式上属相合关系,是一种“隐喻法”。
如有一则旧谜。衣衫脱去人如玉”(打字一)
谜底是“珍”。“衣衫脱去别解为“衫”字脱除了衣字旁剩下“彡”,“如玉”摹形得“王”,“彡”、“王”与“人”三部分重新组合便得“珍”字。
5.问答法
由谜面提出问句,以谜底来作为答句,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使面底相扣。当然,这种答句决不通常的知识测验题答案,而是经过别解含有谜趣的答案。
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打成语一)
谜底是“对答如流”。谜面出自五代南唐李煜词《虞美人》,纡接着下句是“恰似一江春沈向东流”。今谜底以对答形式回答谜面,“如流”别解为“有如一江春水向东流”。
又如:“子建何来七步诗?”(打三字俗语)
谜底是“老大难”。面句典出自“煮豆燃箕”故事,子建即曹植,其兄长曹丕限他七正之其含出一首诗,否则便要斩头。曹植果然才才敏捷,七步之内便含出一首千古绝唱:“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因而躲过这次灾难。谜底“老大难”别解为“是由于‘老大’曹丕故意刁难的缘故”。
6.漏字法半推半就字谜打一字
谜面借用某句有一定规律的词语或成句,故意漏去一两个字,谜底即以被漏掉的那个字配以适当的词汇相扣。
如:“纲、目、科、属“(打二字口语)
谜底是“没门”。
因为生物学分类范畴是:门、纲、目、科、属。如今明显地漏去了“门”这个类别,故谜底是“没门”无疑。又如:“石、升、合、勺、撮”(打用物一)
谜底是“漏斗”。众所周知,我国市制容量单位有“石、升、斗、合、勺、撮”,如今谜面没有列举“斗”,那当然是“漏斗”了。
7.消面法
根据谜面文字含义的暗示,将谜面某些字或词消去,只用剩下的文字扣合谜底。如:“桃花江畔桃花开”(打古典小说一)
谜底是“《水浒》”。谜面的“开”字暗示把句子前面的“桃花”二字去掉,余下“江畔”二字扣合“《水浒》”(浒是水边之意)。
又如:“终日望夫夫不归“(打交通名词一)
谜底是“全天候”。面句出自唐刘禹锡《望夫石》,面句中“夫不归暗示要将前面的“夫”字去掉,剩下“终日望”扣合“全天候”。
8.谐音法
是灯谜常用的猜制法门之一。它主要是利用汉语同一读音往往有多个形义不同的汉字的特点,采取声东击西,偷梁换柱的手法,假借此字之声音、而指彼字之形义,从而达到面底相扣之目的。谐音法大量应用于谜格上,其中又以的头、素腰、粉底、梨花等用得较多。例如:愤怒的大海”(打广播器材一、梨花格)
谜底是“扬声器”。谜面正扣会意为“洋生气”,打“扬声器”。谜面正扣会意杪“洋生气”,打“扬声器”是字字谐读,释作别义。
9.象声法
亦称谐声法。它是根据“本无其字,依声托借”的原理,用“同声借代”成谜。也就是根据文字的象声特点,循“声”而入,才能把谜底出。象声法一般分直接象声间接象声两种。直接象声是将谜底的字用音译,直接体现在谜面上。如“33”打成语“靡靡之音”。这是将谜面两个阿拉伯数字“33”当作音符,按简谱的发音将它们读成“靡靡”。再巧妙地利用“之音”一词来体现谜意。
又如:“看看双猫露半腰,听听如闻猫儿叫”打电影“苗苗”。谜面前半句以“半面法”解出“双猫露半腰”为“苗苗”,而后半句以“如闻猫儿叫”确认谜底“苗苗”二字很象猫的叫声。间接象声是别开面句的文义,按面句的声谐的意思,让谜底对谜面作说明的。
如“独揽梅花扫雪”打音乐名词“唱名”,即把谜面七字谐声读作1、2、3、4、5、6、7,即自然音阶中的七个音级,也就是音乐中的“唱名”,这“唱名”便是对谜面的解答。
10.离合法
是灯谜最常用的猜制手法之一。汉字字形结构复杂,字中有字,可分可合,变化多端。离合法正是利用这种可以分解离析、重新组合荫生新意的特点,来制作灯谜的。
如“如今分、别在断桥”(打《红楼梦》人物一)
谜底是“娇杏”。别解作现今先将“如”字分离成“女”和“口”,分别放置在断开的“桥”即“木”和“乔”二字上,然后重新组合起来便成“娇杏”二字。
从汉字的特点出发,用离(把字拆开),合(把字拼在一起)的方法作字谜,是从汉代发展起来的。这与汉代盛行图谶有关。刘勰说:“离合之发,则明于图谶。”谶语就是借助于字的离合,用谜语的形式做政治预言。汉末章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是一则暗隐“董卓当死的谶语。其中“千里草”隐“董”。“十日卜”隐“卓”,用的就是折字离合法。
11.增补法
根据谜面或谜底带有增加意义的字眼所作的提示,用增补字或者部首、偏旁,笔划的办法求得面底相互扣合。
谜面运用增补法的,如:“为中国多作一点贡献”(打字一)
谜底是“蝈”字。这是将谜面别解成为“中国”二字多加“一”字和“、”(点),结合起来就得出谜底“蝈”字。
增补法用于谜底的,如“反”(打四字常言)谜底是“吃现成饭”,这是将谜底别解为,如果在“反”字的偏旁出现一个“食”字,谜面就变成“饭”字。而“食”同义转换扣合“吃”。本谜中表示增加意义的字眼是“现”。
12.减损法
根据谜面或谜底带有减损意义的字眼所作的提示,从谜面或谜底中减去有关的字或偏旁、部首、笔划,然后使面底相互扣合。
谜面运用减损法的,如:“明月当空人尽仰”打一字为“昂”。这里的“明月当空”一段中的“明”字,因“月当空”(‘空’别解作‘空无’)而损去“月”剩下“日”;后段“人尽仰”的“仰”字因“人尽”而损去“人”剩下“卯”;“日”与“卯”重新组合成谜底“昂”。本谜中表示减损意义的字眼分利是“空”和“尽”,此时二字的词性都发生了变化。
谜底运用减损法的,如:“牛”(打邮政名词一),谜底为“收件人”。这是把谜底别解为,如果将“件”字的人字偏旁收掉的话,那末就剩下一个“牛”了。本谜中表示减损意义的字眼是“收”。
13.方位法
按谜面文字笔划所指之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内外边角等方位,将有关的字、偏旁、部首或笔划作相应处置,缀为底。
如“口才”(打机构简称二)
谜底是“党中央,团中央”。这是将谜底别解成“口”在“党”字的中间,“才”字在“团”字的中间。又如:“孔雀东南飞”(打字一)
谜底是“孙”。面句原是一。首著名古诗的题目。今将谜面别解为:“孔”字之东部立划“L”和“雀”字的南部笔划“佳”都“飞”了,剩下“子”和“小”组合成“孙”。这种谜贵在谜面典雅,技巧自然,废弃和撷取部分无斧凿痕迹。
14.移位法
依照谜面文字的修饰关系,再移动汉字笔划成谜底。
如:“国内有点变化”打“主”字,国内即玉,有点变化暗示将玉里一点提到顶部变成“主”字。又如:“奋力改革”打聊目“大男”,将奋字的田移到力字上面,即成“大男”二字。移位法与参差法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只将笔划作自我调整、后者一定要将笔划相互参差补位。
15.残缺法
是通过谜面文字残缺组合成谜底。残缺的部位随谜意而定,残缺笔划有多有少,或一笔,或半截,或残边,或残角,灵活运用。
如:“残花片片入画中”打“毕”字,这是残去花字的大部分取两个“匕”,画中扣“十”,结合成“毕”字。
又如:“身残心不残”打“息”字,这是将身字残去半截,与心字组合成“息”字。残缺法与半面法不同处在于:前者可以任意将字形破损残缺,后者则取汉字的自然结构一半或部分组合。
16.盈亏法
取文字的笔划,或此多一笔,彼少一笔;谜底作巧妙的调整,谜面含义以顺理成章为妥。
如:“多少心血得一言”打“谧”字,以心字多一撇,血字少一撇,然后与言字偏旁组合。再如“心有余而力不足”打“忍”字。心多了一点,力少了头上半截,面为成语,盈亏灵巧,扣合浑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