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一中研究性学习活动调研报告
关于博山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调研报告
高2014级青云当自致下一句10班 第08课题研究小组
刘锋 张晨旭 刘学 赵天姿 孙溪 焦鑫萍
指导教师:王洁
时间:2015年6月8日
序言
一 研究的原因
博山饮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经过世代业厨者的薪火相传,形成了独具特的“博山菜”品牌。近年来,博山传统饮食文化不断创新发展。
2、研究背景
目前,我区被认定为中国鲁菜名城、中国鲁菜烹饪之乡,“聚乐村”、“清梅居”、“石蛤蟆”3个老字号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有10台宴席被评为“中国名宴”,拥有34道中国名菜,13道中国名点,17个“中华名小吃”,47个“山东名小吃”,57个“淄博名小吃”。清梅居香酥牛肉干手工技艺被批准公布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聚乐村“四四席”被批准公布为首批民间食俗类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研究范围及方式
范围:淄博市博山区淄博一中学生及老师家长
方式:调查问卷
四、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此次活动中我们调查了很多资料,对我们的课题有很大帮助。我们首先调查了博山的几种特美食的有关资料。发现博山美食文化发展历史过程悠久,并且深受人们喜爱。
正 文
一、研究过程。
悲剧小说1、任务分工
具体任务 | 人员安排 |
调查问卷 | 刘锋 张晨旭 |
查资料 分析资料 | 孙溪 焦鑫萍 |
写论文 | 赵天姿 |
整理保管资料 归纳总结 | 刘学 |
2、实践活动
到淄博一中校图书馆,微机室,校内校外调查,在家咨询家长,上网搜集资料
3、小组讨论总结
4、撰写报告
二、研究内容:
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查阅更深入的了解博山文化,通过调卷问查了解每个人每种角(家长、老师、学生等)对博山的认识和了解。
三、研究方法:
调查法
文献法
4、理论依据:
我们之所以用实地考察的方法,进行研究是因为这种研究方法可突出研究结果效果明显,用相机拍照,突出研究的真实性,通过对博山传统美食的发展,我们可以明显得出美食的发展史,便可得出:博山美食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深受人们喜爱。
五、资料整理:
(一)关于博山
博山菜是鲁菜的一个分支,一向为人道称。民间广泛流传着“带要吃好饭,围着博山转”“吃了博山饭,围着天下转”。的谚语,虽然口气大了点,不过也确实反映了博山菜肴雄厚的实力。博山菜肴咸鲜醇香,自成一格。
(2) 传统美食文化
博山酥锅----说起博山菜很多人都会想到酥锅。所谓酥锅就是将海带、藕、豆腐、白菜、肉、猪蹄、鱼一起放在锅里面焖熟。
博山酥鱼锅----酥鱼锅也简称酥锅,几乎是博山人过年家家必备的一个菜,因为制作有些
麻烦费时,且量大储藏也不方便,除了饭店一般人家只有到了过年才做。酥锅的原料比较广泛,主要有白菜、藕、海带、炸豆腐、鸡、鸭、带皮五花肉、带鱼、排骨、猪蹄等,其中肉类除了鱼必有外其它可以根据自家的情况酌情放。当地有有了酥锅,穷也过年,富也过年一说,说是家庭殷实些的,可以把大鱼大肉、整鸡整鸭地做进酥锅里,条件略差的,可以把鱼头鱼尾、鸡翅鸡爪、碎肉鸭架什么的做进去,做好了味道并不差。
博山豆腐箱----豆腐箱是山东省博山传统名吃。又名山东豆腐箱,齐国豆腐箱。相传清乾隆帝南巡时,临幸”博山,招待用膳时,上有豆腐箱这道菜,乾隆食后赞不绝口。将豆腐切成均匀长方块,共十二块,放在六至七成热的油锅内炸成金黄,取一平盘把豆腐蕊拿出不用,将炸制好的陷镶在豆腐块之间,上笼蒸一刻钟取出,浇汁。汁是用木耳、黄瓜片、西红柿片,做成咸鲜口的汁,略带酸味。将素荤巧妙搭配,口感细腻,浓香满口,皮韧馅嫩,回味无穷。其香其美,是语言和文字表达不出来的,只有亲口品尝才能感受到这道美食的无比妙趣,它给人的是香味意形全方位的享受与快感。
博山烤肉----博山烤肉起源于博山地区,是一种历史悠久,绝无仅有的传统名吃,距现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如今博山烤肉已名扬省内外,成为迎宾的佳肴,馈宾赠友的礼品。
解放后,博山食品公司将博山烤肉作为一个重要熟制品种纳入正常生产,并进一步地研制了配方和提高了操作工艺。规定每小块烤肉长15~30厘米,宽约5厘米。1972年又由原来的先烤后剔骨,改为先剔骨后烤肉。近几年有关部门更进一步重视这一传统名吃的制作和发展,使这一传统名吃在产品质量和加工技艺上有了新的提高,并获得了商业部和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这一独特的名吃,美、味香、气正。三一体:金黄(猪皮)、奶白(肥肉)、宗红(瘦肉)三夺目。皮酥肉嫩,入口不腻,味美可口,木熏香的清香气味扑鼻,风格别具一格。热烤肉加白糖,用鲜荷叶包后再吃,肉酥嫩、味鲜适口;凉烤肉加绿豆小粉皮再加鸡蛋,做成汤菜,味道更为鲜美;另外还可做各种冷、热拼盘、烩菜等。
博山菜煎饼----蒲松龄的《煎饼赋》说:“……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如剡溪之纸,似黄鹤之翎……若易之以莜屑,则如秋练之辉腾;杂之以蜀黍,如西山日落返照而霞蒸……或拭鹅脂,或假豚膏,三五重叠,炙烤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这后边几句即指烙煎饼或菜煎饼,可见鲁中地区在清初制作各类煎饼已相当普及了。博山菜煎饼铺最有名的是李其瑞和他弟弟李和尚两家,他们的做法主要是在小米煎饼里摊上由豆腐、粉条、虾皮、葱末、韭菜和调味品拌合素馅烙成,顾客坐在炉边边烙边吃,香酥可口。
博山煎饼过去以“煎饼少爷”宗士奇和大街张登成两家最好,他们专用东山小米,东山小米因水土好而粒大、浓、香甜、俗话叫“有油性”。吃博山菜煎饼,再来上碗油粉,就更饱口福。
博山香肠----早在一千多年前,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有灌肠的记载,香肠的制作是有灌肠演化来的。博山香肠的制作始于清朝大核桃园宗氏家族。其制作方法大同小异,主要是在选料和配方。目前博山制作香肠的企业和作坊不下百余家,香肠更是本地人喜庆佳节和宴请送礼的最佳选择,博山香肠精选新鲜猪肉作为原料,采用传统配方,经过腌制、入味、调料、灌制、晾晒、蒸煮、杀菌等十余道工序制作加工而成。博山香肠的特点是泽黑亮、入口鲜香、回味无穷。
(3) 传统孝文化
博山区地处鲁中腹地。总面积682平方公里,人口48万。春秋战国时期,博山名弇中。周末得名颜神,宋初已成重镇。金称之为颜神店,元称之为颜神镇。雪的成语1734年(清雍正12年)始建县制,取名博山。因煤、陶、琉璃业兴盛,地扼齐鲁要冲,故称“鲁中重镇”,被世人誉为“陶琉之乡”,又因孟姜女、颜文姜的故事声明远播,成为中华孝文化发祥地之一。
梁漱溟先生在评价中国文化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文化就是孝的文化。中国社会是奠基于孝道上的社会,“孝”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肖忠《孝与中国文化》)。对博山而言,孝文化在整个社会结构中表现地格外明显博山文化秀外慧中,既具有丰厚独特的内涵,又具有形态多样的有形载体;各文化层面的相映相融,各文化落的相依相伴,构成了博山自古至今彩斑斓的、迥异于他乡的文化情韵。一般的地域文化从来源上说,具有承传的单纯性,而博山的文化来源却具有复合性,齐文化和鲁文化在这里水融。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难动摇……而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司马迁的话鞭辟入里,道出了齐鲁两地的鲜明特。鲁文化“尚仁重礼”,而齐国具有重视工商业的传统,使齐地的风俗中体现出礼教精神淡薄,具有竞争性的商贾习气。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在博山有机地融为一体,并对博山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博山人性格的两重性。千百年来,穿城而过的蜿蜒孝水滋养灌溉了博山这片文化沃土;绵延数公里的河岸壁画,浓缩了广袤时空下博山的经济脉络。文化和经济,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被博山人融合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是不多见的一种现象。
实际上,追溯博山孝文化的完貌是非常困难的,好在虽经历代天灾人祸,博山孝文化脉络从未中断,历久弥新,始终滋养着博山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气质。这从尚存的民间传说中还可以领略一斑。颜文姜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孝妇颜文姜的传说在博山及周边地区代代相传,妇孺皆知。相传在晋(公元226年)以前,颜家庄(今山东淄博博山八陡镇)的颜文姜被娶进郭家门(今博山神头),没到一个时辰重病在身的丈夫就死了(博山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寅时娶进颜家女,卯时死了郭家郎)。文姜的婆婆视文姜为“丧门星”,对其怀恨在心,百般折磨刁难。文姜心地善良,忍辱负重,孝敬公婆,照料小姑。她的善举感动上苍,太白金星赠其神鞭,使水生室内,免其挑水之苦。最后为救公婆、小姑和一方百姓,文姜舍身堵泉眼,坐化为神。大旱之年,羽化为神的颜文姜为东征的唐王送水,解了三军的燃眉之急。文姜的孝诚感天动地,千年传颂。民间修建了颜奶奶庙,唐王李世民为其重修庙宇,再塑金身。民间修建了颜奶奶庙(即今颜文姜祠),昭示后人;唐王为其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后人把颜文姜堵的泉源称为“灵泉”,把流淌的泉水命名为“孝妇河”,把在泉河附近兴起的村落称为“颜神”。
最早记述颜文姜事迹的是晋朝郭缘生的《述征记》,书载:“齐有孝妇颜文姜,事姑至孝,
远道汲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灵泉生于室内,文姜常以缉笼盖之。姑怪其需水即得,值姜不在,入室发笼观之,水即喷涌成河,坏其居宅,故名‘笼水’。”在许多有关的历史古籍中相继出现类似的文字记载,如曲阜《颜氏陋巷志》,南北朝时顾野王的《舆地志》,唐朝李亢的《独异志》等书中,都记载了颜文姜的故事,并不断增加上神话彩。
颜文姜的传说对博山地域文化和中华孝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地区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和社会道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润物无声地催生出博山特有的乐善好施,崇尚孝道的纯朴民风;架起了一座人民众安居乐业、和衷共济,诚信文明的平台。
与颜文姜并驾齐驱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孟姜女。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在我国广为流传,妇孺皆知。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而不是传说中的秦长城。
为纪念忠贞烈女孟姜,博山存有4处姜女泉。孟姜女的故事在博山世代流传,“孟姜女哭长城”的民歌淄博地区有8首,其中博山民歌6公积金可以取出来吗循规蹈矩的矩首,至今仍在淄博和博山民间传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二月歌》,全文如下:
正月里来正月正,家家户户挂红灯。人家门前红灯挂,孟姜女门前挂白灯。
二月里来暖洋洋,燕子双双飞南方。人家夫妻手把手,孟姜女成单不成双。
三月里来是清明,家家户户上古坟。人家坟前白纸飘,孟姜女坟前冷清清。
四月里来养蚕忙,姑嫂二人来采桑。桑葚挂在桑枝上,一把眼泪一把桑。
五月里来是端阳,家家户户插秧忙,人家地里黄秧插,孟姜女地里草成行。
六月里来热难当,蚊虫飞来闹洋洋。宁可咬我千口血,别咬长城万杞梁。
七月里来秋风凉,家家户户做衣裳。人家都把新衣做,孟姜女身上穿破衣。
八月里来雁门开,孤雁脚下似霜来。我和孤雁一样苦,好好鸳鸯两分开。
九月里来菊花黄,菊花造酒满缸香。人家造酒夫妻饮,孟姜女造酒无人尝。
适合年会开场的歌曲十月里来北风吹,枯花逍遥赛牛毛。长城天气多寒冷,我夫不死也难熬。
冬月里来雪花飘,孟姜女梦中会杞梁。千里只把寒衣送,哪有我夫万杞梁。
腊月里来整一年,家家户户宰猪羊。人家都把猪羊宰,孟姜女守孝摆满堂。
然而,把孝发挥到极至的却是博山的一位现代人物,他就是人民的好儿子,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焦裕禄,淄博市博山区崮山镇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62年12月,焦裕禄被调到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兰考县地处豫东黄河故道,是个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患的老灾区。焦裕禄踏上兰考土地的那一年冬天,正是这个地区遭受连续3年自然灾害较严重的一年,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最低水平。他从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