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近代史,我们几乎完全忽略了企业家对社会的贡献,他们的情怀和追求以及他们在历史中应有的位置,因此萌生出一个念头——追寻企业家的本土传统。我试图回中国企业家真正的根,现代工商业真正的本土源头。如果从洋务运动算起,中国的企业史已接近150年,就是从1895年算起,也有110多年了。中国企业家的根到底在哪里?我的追寻结果是,这个根不在“红顶商人”胡雪岩身上,不在曾经辉煌一时的晋商与徽商身上,他们都只是传统农业文明的产物,身上还没有笼罩近代的曙光,简单地说,他们不过是旧式商人。这个根也不在于“洋务运动”后期崛起、曾在晚清中国声名显赫的盛宣怀、唐廷枢等人身上,他们或是官商,或是买办,最终未能超越身份的限制,踏入现代的门槛。这个根在那些开创了各种新式工业的民营企业家身上,张謇、荣氏兄弟、穆藕初、范旭东、卢作孚和刘鸿生,正是他们代表了近代的方向。
张謇(1853—1926)
“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
九命可耻之官。”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
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
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文明礼仪标语“天地之大德曰生”——张謇与大生集团
张謇,字季直,江苏南通海门人,1894年中状元。
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建的以大生纺织公司为核心企业的民族资本集团。张謇于1895年开始集股在南通筹建大生纱厂,1899年建成投产,后称大生一厂;1907年在崇明外沙(今启东市)建成大生二厂。1911年两厂共有纱锭六万六千八百枚,资本近二百万两(规元),其中一厂有官股五十万两。张謇又相继创办了资生铁厂、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翰墨林印书局、大达轮船公司、通海垦牧公司、同仁泰盐业公司等二十一个企业。1910年大生集团的投资总额为三百三十八万七千两。
民国成立后,大生资本集团创办了淮海实业银行和通燧火柴厂等企业,又在苏北沿海兴办了二十三个盐垦、垦植公司,垦地四百一十八万亩,主要用于植棉。并于1 921年在海门县新建大生三厂。1922年起,大生一、二、三厂分别改称大生第一、二、三纺织公司。1924年新建大生八厂,后称大生第一纺织公司副厂。四个厂共有
纱锭十六万枚,布机一千三百四十二台。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数年间,是大生集团的全盛时期,1921年资本总额达两千四百八十余万两。
大生集团在发展企业的同时,还按张謇的地方自治主张,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进行了市政建设和水利建设,从而使南通成为文化比较发达的近代工业城市。
中秋节的祝福语有哪些从1895年开始筹办大生纱厂起,之后创办大生二厂、三厂、八厂,以及广生油厂、资生铁冶厂、大兴面厂、翰墨林印书局、阜生蚕桑染织公司、懋生房地产公司、大聪电话公司、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大生轮船公司、泽生水利[船闸]公司、通海垦牧公司、同仁泰盐业公司等数十家企业。此外,张謇还创办南通师范学校、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南通农业学校、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女红传习所和许多小学,南通博物苑、南通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中国影戏制造有限公司、公共体育场、军山气象台,以及唐闸公园、南通五公园、医院、养老院、育婴堂、狼山盲哑学校、残废院、济良所、贫民工场等一系列慈善公益事业。民国初年,他曾短期任实业总长、农商总长,多数
时候致力于南通地方自治,被誉为“实业大王”、“山中宰相”。有《张季子九录》、《柳西草堂日记》、《张謇全集》等传世。
荣氏兄弟
兄荣宗敬弟荣德生荣毅仁(荣德生四子)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荣氏兄弟和茂新、福新、申新集团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男孩的英文名字荣宗敬(1873~1938),名宗锦,字宗敬,江苏省无锡荣巷人
荣德生(1875~1952),又名宗铨,江苏无锡荣巷人
荣氏兄弟,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早年经营过钱庄业,从1901年起,先后在无锡、上海、汉口、济南等地创办茂新(原名保兴)面粉厂,福兴面粉公司(一、二、三厂),申新纺织厂(一至九厂),被誉为中国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
茂新面粉厂是于1900年筹资创办的,是荣氏家族创办得最早的企业,原名保兴面粉厂,后改称茂新面粉厂,又更名为茂新第一面粉厂。生产的“兵船牌”面粉当时享誉全国,还曾远销英、法等国及南洋各地。抗战期间厂房被炸,设备受损。1945年重建,并由荣德生之子荣毅仁先生出任厂长。茂新面粉厂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发源地之缩影,其影响之大、保存之完整,不仅在无锡,在全省乃至全国也十分罕见。原址现为民族工商业博物馆。
1912年,荣氏兄弟筹办上海福新面粉厂。它是我国民族资本机制面粉工业中历史较久、规模最大、在同业中具有较大影响的企业之一,1914年11月,福新二厂正式开业。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面粉工业的国外市场迅速扩大,面粉进出口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盈利骤增。上海福新面粉公司抓住大战的机遇,实行加速资本积累、信用扩张的方针,以“造厂力求其快。设备力求其新,开工力求其足,扩展力求其多”以及“人弃我取,将旧变新,以一文钱做三文钱的事”为指导思想,通过“滚雪球”的办法不断扩展,在民国4~10年中从2家厂发展为7家厂。
面粉和棉纺对于荣家,如同车的两轮、鸟的两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申新纺织公司,中国近代棉纺织工业中规模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1915年荣氏兄弟创办于上海。到1931年全盛时期,在国内共有9个纺织厂,总计纱锭46万枚,布机4757台,职工逾3万人。1932年,实际自有资本共达1800万元,资产总值640 0余万元。荣氏兄弟在申新各厂的投资约占申新资本总额
的80%。1936年,拥有纱锭57万枚,布机5304台,约占全国(除东北三省外)民族资本棉纺厂纱锭和布机总数的1/5以上。
荣宗敬曾豪气万丈地说:“从衣食上讲,我拥有半个中国。”一贯低调谦虚的弟弟荣德生也不无骄傲地说:“事业几满半天下。”
范旭东
(1883--1945)
——《永久黄》团体
“我们办实业的人,要具有
世界的眼光和为人类服务的精神,我
们为救国家的危亡而办实业,在环境
许可之下,不问事业的大小,努力地往前干去。”
范旭东,名源让,字旭东,又名范锐。191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理科化学系。创立永利碱厂、久大盐厂、黄海化工研究社是我国杰出的化工实业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
1914年,范旭东在天津塘沽,与景本白、李烛尘等创办了我国近代工业史上第一座食盐化工企业--久大精盐公司,经过努力,终于制出了纯度高、泽好的精盐。
光棍节短信1920年范旭东与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在天津塘沽创办了我国第一座制碱企业--永利碱厂(天津碱厂前身)。他们历时9年成功地生产出质量合格的"红三角"牌纯碱,并在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1929年,日产100吨。1931年,最高日产达180吨,产品畅销国内,而且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在国际市场上与英国帝国化学公司和日本三菱公司同类产品相抗衡。
1934年,由范旭东任总经理,侯德榜任总工程师,创建我国民族化工史上第一座合成氨氮肥企业--南
京永利宁厂(南京化学工业公司氮肥厂前身)。范旭东无限喜悦地说:"中国基本化工两翼--酸与碱已经成长,听凭中国化工翱翔,再也不用担心基本原料缺乏了。"南京永利厂的创立,是中国化工向着现代化工发展的转折点和里程碑。因此,范旭东和侯德榜是我国现代合成氨工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天津、南京等地相继沦陷。范旭东苦心创建的久大精盐公司、永利碱厂、永利宁厂先后遭到破坏或沦落敌手。1938年初,范旭东决心重起炉灶。1941年终于在四川五通桥建成了永利川厂,在四川自贡建立了精盐厂。他为全力支援抗战,还在川西一带兴办了许多小化肥厂、小化工厂、陶瓷厂、炼油厂、砖瓦厂、制药厂和小煤窑等,使四川不仅成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化工的新基地,而且成为中国综合性民族工业的摇篮。
此外,范旭东曾于1924年在山东青岛创办过永裕盐业公司。同年,在连云港创建新浦精盐厂。1922年,他还在天津创办了第一个综合性化工研究机构——黄海化工研究社。曾高度称赞范旭东是"我国人民不可忘记的四大实业家之一。
穆藕初
(1876~1943)
世界不问你是何人,只问你能做何事
“人生在世,必须加惠于人,小则修桥铺
路,施衣给药;大则富国利民,就一己之财力
与地位而行之。盖钱财为善用之人而运用之
,可以有利于人,地位之运用亦然。”
穆湘玥,字藕初,上海人。美国伊利诺大学农学学士、塔克塞斯农工专修学校农学硕士。1914年回国创办德大、厚生、豫丰等多家纱厂,是黄金时代有名的“棉纱大王”,被视为“新兴商人派”代表。1928年后曾出任工商部常务次长、农产促进委员会主任、农本局总经理等职。他生前出版的著作有《藕初五十自述》、《藕初文录》等,身后汇编为《穆藕初文集》。
1913年,科学管理法创始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问世不久,穆藕初就远道前往当面请教,所谓弄斧需到班门,他是唯一一个直接向泰罗求教的中国人。1916年,穆藕初把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译成中文,取名《工厂适用学理管理法》,由中华书局出版。因此,他亦被称为中国企业管理学之父。
穆藕初于1915年创办德大纱厂。曾长期追随穆藕初的毕云程称他是一个“没有资本
而富有天才的民族工业家”。德大纱厂的成功靠的不是雄厚的资本(1万多纱锭不过是个中小企业),靠的是新机器、新技术,特别是新的科学管理法。德大的迅速成功,使穆藕初在上海实业界一举成名。1918年,他创立了厚生纱厂。被誉为“在技术上开一新纪元”,成为“美国新式纺织机在华的成绩展览会和实习基地”,郑州豫丰纱厂于1918年12月开始组建,共集股200万两银子,他本人以历年积累投资15万。原本一片荒凉的郊区,因为豫丰建厂,周边逐渐有了马路、街道,电灯、自来水、洋车、黄包车等也相继出现,豫丰最多时有数千工人,连小吃、饭店都兴旺起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参照物此外,穆藕初心系昆曲,于1921年秋,集资在苏州五亩园开办昆剧传习所。为昆曲的传承做出了很大贡献。
刘鸿生(1888~1956)
我的全部理想,只是为了发展民pdf格式如何转换成word
族工业。我总希望把我的企业从一个
变成二个、三个,越多越好。”
刘鸿生,名克定,浙江定海城关人,生于上海。
曾任英商上海开平矿务局买办,1920年起先后创办
苏州鸿生火柴公司(后与其他同业合并组成大中华火柴公司)、上海水泥公司、中华码头
公司、章华毛绒纺织公司、华东煤矿、中华煤球厂、大华保险公司、中国企业银行、华丰
搪瓷公司等横跨不同行业的一系列企业。在动荡不安的20世纪前半叶,他被称为“火柴大王”、“煤业大王”和“企业大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