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课时...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课时作业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基础运用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古至今,人类无时无刻不浸泡在文化的汁液中。在我国,从商周时期出土的鼎、樽、爵等食器文物,到园林寺庙等建筑艺术、唐诗宋词明清小品等文学艺术,再到围棋、投壶、蹴鞠等游艺活动,数不胜数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璀璨繁星。但是,一般来讲,古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创造者和________、高端文化产品的使用者,大都是王侯贵族、文人士子等上流社会人士,而坐贾行商者、市井细民等平头百姓,或是堆金积玉,或是________,虽然也在创造着、享用着文化成果,却大都处于文化________状态,(    )。这与古代中国落后的物质生产条件和社会制度是息息相关的。
    而在当下中国,随着国力的强盛、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升,生活对人们有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提倡大力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希望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挖掘精神力量,并明确发展方向;百姓想要为平凡的日常生活增添一些美感与意义,让日子过得更有滋有味。
这样上下________,一起将“文化创意”推到了时代前沿,也推到了巨大的产业链中。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靠的是人,最核心的就是人的创造力的释放和解放。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指导者 一文不值 懵懂 勠力同心
悼念袁隆平的句子    B.引领者 一文不名 蒙昧 勠力同心
    C.指导者 一文不值 蒙昧 和衷共济
    D.引领者 一文不名 懵懂 和衷共济
    B [指导者:指示教导的人;指点引导的人。引领者:起引导或带领作用的人。“指导者”强调指点、教导,“引领者”强调引导、带领。根据语境,上流社会人士引领古代中国主流文化,用“引领者”更合适。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穷困。一文不值:没有一文钱的价值。形容毫无价值。根据前文可知,此处强调有富有穷,故选“一文不名”更合适。蒙昧:①未开化;没有文化。②不懂事理;愚昧。懵懂:糊涂;不明事理。根据语境,用“蒙昧
”与“文化”搭配更合适。勠力同心:齐心合力,团结一致。和衷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语境中并未强调困难,故用“勠力同心”更合适。]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要等待“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的圣贤来承担文化的使命
    B.承担文化使命的圣贤来使他们“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
    C.要等待承担文化使命的圣贤来“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
    D.“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的圣贤来使他们承担文化的使命
    C [结合上文,根据主语一致性原则可知,括号内补写语句的主语应是“坐贾行商者、市井细民等平头百姓”,由此排除B、D两项。根据语境,“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应是圣贤们经过努力要达到的目标,由此排除A项。本题选C。]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随着国力的强盛、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生活对人们有了更高的要求。
    B.随着国力的强盛、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生活对人们有了更高的要求。
    C.随着国力的强盛、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升,人们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
    D.随着国力的强盛、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
    D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精神文明建设”与“提升”搭配不当,可将“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升”改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二是主客颠倒,应将“生活对人们”改为“人们对生活”。综合分析,本题选D。]
    4.下列语句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②农民出身的曾经说过,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③那时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就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    D.④②①③
    D [④追溯历史,从大的方面说,适合做首句;②是承接④中“‘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应在④的后面;③中的“那时”应紧跟在①后面。]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不可否认,袁隆平靠着执着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培育出了高产高效的杂交水稻,功绩不容抹杀。名由实美,古往今来,莫不如此。①,由李冰父子想到都江堰,由韩愈想到潮州的
韩江韩山,由白居易想到白堤。再看当代,由焦裕禄想到兰考,由孔繁森想到阿里,由杨善洲想到大亮山,由沈浩想到小岗村。其人已与为之奋斗的事业交融在一起。或许②,然而,在“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过程中,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③,镌刻进历史。名由实美,这名终归是由人民众给予的,也只有人民众的认可才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回望历史 ②当初他们并没有想到留名 ③深深地印在人民心上
    6.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悉,6月14日,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揭晓,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王中林斩获这一世界性的大奖,成为
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据了解,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以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象征着国际科学界的崇高荣誉。世界科学奖评选委员会对王中林的科学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在纳米发电机和自供能系统研究方面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开创性贡献,使人类从环境和生物系统中获取能量这一全新的技术成为现实,并认为这一技术“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改变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关键信息:①6月14日;②“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揭晓;③王中林成为首位获此奖项的华人科学家;④评委会对他的研究成果予以充分肯定。
    7.右面这幅图片,记录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间进行科研的情景。请你编写一条微博,表达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赞美之情,140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躬耕农田时,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时,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材料一:
    为了规避种子遗传之间的杂交问题,每走50公里,才能采一个样;一个地方的两棵取样植物,至少相隔20米;一个物种,需要5000个优质的种子。夜以继日,殚精竭虑,一个夏天,他和学生们能采500个样。
    如今,这些种子被精心保存在零下20摄氏度、湿度15%的冷库中,仿佛坐上了一艘驶向未来的时空飞船,将在80年到120年后,为那时的人们绽放生机。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
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
    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还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
    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16年艰苦磨砺,钟扬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申请到西藏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个理学博士点,为藏族培养了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空白,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
    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干部授课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
    钟扬的骨灰被他的学生庄严地撒入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的浪花会将他的骨灰送到青藏高原的每一个角落,成为祖国山河的一部分,而他,永远不会与这片深爱的土地分离。
    材料二: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近500块中英文展板上的文字都经他反复斟酌。上海自然博物馆图文项目负责人鲍其泂说,当初到钟扬,没敢奢望他会接下这个要求高但回报少、时间紧却周期长的“烫手山芋”。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就揽下了。每条不到200字的文稿,涉及天文、地质、生物、人文等学科,文字要求兼顾准确性、前沿性和可读性,通常一天只能讨论十几块图文。钟扬常和他们一字一句斟酌,他的50岁生日就是在自然博物馆的讨论会中度过的。
    (颜维琦《钟扬,用一生书写种子的故事》)
    材料三:
    红树是一种适应海岸生活的植物,以往最北存活在浙江温州。一次钟扬提出,现在气温变暖了,也许上海也能种活。这是前人不曾有过的设想。上海的海岸线很脆弱,如果有红树,
对于生态保护将大有裨益。钟扬在南汇投入了这项尝试。从小苗长大需要50年,成为红树林则要100年甚至更久,种树者自然看不到这一幕。但钟扬说,这是我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