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文化的调查报告
    本文由18珊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关于年文化的调查报告
    一、年的起源 “年”,原不是节日,而是一种动物。传说在远古时候,这种动物非常的凶残。 它们聚集在一起,一出动,多则上千只,少则几百只。每到严冬,就出来觅食, 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和各种动物就要遭殃。据说,一年一次可吃掉上百只虎豹 熊罴和几十个人。一到冬天,民都得集中力量和年作斗争,一直到春暖花开, 气温上升,年才消失得无影无踪。为了免受年的危害,每当冬季来时,人们都要 提前把出外打猎的亲人叫回来,团聚在一起,而且都居大洞穴中,每个洞穴中 多达百人。在与年的斗争过程中,人们还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发现年虽凶恶性 残暴,但它最怕火,一见火光就拼命逃跑。所以人们一旦发现年来犯,就迅速 点燃早已准备好的火把,手持武器呐喊助威,直到把年全部都赶走。第二天, 住在各洞穴里的人们早早起来,互相问好。如果大家都平安无事,就互相拱手作 揖,表示祝贺。小孩子还要跪下给大人嗑头,感谢大人保护他们小一辈。以后, 便逐渐形成了大年初一作揖磕头互相拜年的习俗。 黄帝统一各部落后,带领民抵抗各种自然灾害。为了彻底解除
年对人们的巨 大威胁,黄帝与应龙、力牧等大臣一起商议采取什么办法。有人主张迁居,有人 主张捕杀。最后根据黄帝的意见,大家都同意采取彻底消灭的办法。于是,当严 冬来临时,各部落都组织一支百人的队伍去捕杀年,经过十几个严冬的不断捕 杀,年越来越少,成结队的年再也看不到了。 可是,年并不甘心就这样绝种,传说它又变成了一只九头鸟,一到大年三十晚 上,就飞出来用鼻子闻各家各户飘出的香肉味,闻着闻着,嘴里就流出来带血的 涎水。这种带血的涎水掉到谁家院里,谁家第二年就要倒霉。后来,人们发现九 头鸟最怕烧柏树叶的烟味。所以每到冬天,人们就采集柏树叶,等到三十那天晚 上, 家家户户都把柏树叶烧起来, 升起滚滚浓烟, 吓得九头鸟再也不敢飞出来了。 从此后,每逢过年三十晚上,烧香便成为一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二、年文化小知识、大看台 1、小年习俗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 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 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 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 。祭灶时要设立神主, 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 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
道教兴盛 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 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 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 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 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 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 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
    节日。 2、除夕之夜 除夕:读作 chú xī ;英文: Chinese New Year's Eve,又称 Lunar New Year's Eve。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 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
    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 3、大年初一 农历正月初一,
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这是我国民 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 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 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 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 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 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 这个节日。 4、元宵佳节
    北京上元灯会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 2000 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 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中元节一共几天 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 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 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 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 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 佳节,其乐融融 [1]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 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 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 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 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 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 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 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 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 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 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美食——元宵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 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 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 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 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
生,中元地官七 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 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 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如何继承和发展以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 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 传统道德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时代精神文明的发展, 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但往往优秀的道德文化,一方面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营养,另一方面 也是具有深刻的历史局限性,并呈现了精华与糟粕相互交织的复杂状态,仍需我 们作出科学的合理的自觉的选择,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提 高自身判断优劣是非的能力,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文化,继承和发扬中 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的改革必足于 本国实际,充分考虑到人民众的心理承受力,国势利导,努力寻传统和现实 的结合点,扬长避短,超利避害,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传统,才能最大程度上提 高对外来文化的消化吸收,否则就会无原则地,失去理性地否认“自我”,陷入 迷茫之中,最终背离社会主义大方向。因此,我们必须站在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统 一的高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文化。
    2010 9 许莹莹
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