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记承天诗夜游》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13篇 含...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耳!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月入户  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  隔篁竹,闻水声 D.如吾两人者耳  见虎丘本耳
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所欲有甚于生者  D.告之于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的?
                                                         
6.承天寺的夜与虎丘的夜有哪些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1.D  2.A
3.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5.用比喻来描写夜。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6.月美好;幽静。
【二】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3.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参考答案:1.(1)门户 (2)···的人
2.(1)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3.(1)
【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乙】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2)
【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三】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陂怎么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乙】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方山子传》(节选)苏轼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9.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10.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过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1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9.(1)遂:于是,就  (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
10.B
11.(1) (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12.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3.①苏轼:被贬官; 方山子:“不遇”
②苏轼:寻友、赏景: 方山子:隐居
【四】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
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
注释: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②陂(bēi):水田。 ③傃(sù):向,向着,沿着。 ④悒(yì):通:“揖”,作揖。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    (2)相与步于中庭(        )
(3)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4)故名之曰“放鹤亭”(     )
7、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欣然起行          ②大道之行也
B.①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①作亭于其上         ②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D.①好之则亡其国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6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中的“闲人”包含两层意思,既指自己和友人都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指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B.乙文是诗人被贬徐州时所作,记述了他拜访云龙山人时的一番问答。
C.乙文指出,好鹤与纵酒两种嗜好,君主因之败乱王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所以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豁达向上的生活态度。
D.乙文的着眼点不在“亭”,也不在“鹤”,而在赞颂它们高雅的主人。苏轼以极其欣赏的态度摹写了张山人隐居生活的无穷乐趣。
参考答案:6、(4分)(1)考虑,想到 (2)共同,一起  (3)有时  (4)命名
7、(3分)B(远看 A.①行走 ②实行、施行、推行 C.①建造 ②产生D.①使……灭亡  ②逃跑)
8、(6分,每句各3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