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第1篇:《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难点:
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啭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诗名:滁州西涧)
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代背景。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丛生、涧水奔流、
1 / 2
鸟鸣深树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师小结: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将茂密的绿树,鸣啭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习古诗后两行。
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三、课后拓展
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2 / 2
第2篇:《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滁州西涧》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代表作之一。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自然流露。【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重点)
2、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重点)
3、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难点)【设计理念】
1、借助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在充分自读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准确和完整地理解诗词意思,感受诗人思想情感。
2、丰富的想象、联想是鉴赏诗句的重要方法。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边读诗边
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想出诗中画面,读出诗中意境。
3、古诗词讲究“用词精妙”,在教学过程中力图带领学生揣摩、品味诗中的“关键词”,从而体会诗人情怀。
4、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原则,整体把握全诗的语言特,更深感受诗的语言美。【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引发读诗兴趣。在中唐皇帝玄宗身边,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卫士,总是骑着御厩里的骏马,走在仪仗队的前列,气概非凡。他”身为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无法无天,连地方官也惹不起。奇怪的是,他却在安史之乱后,忽而发愤读书,下决心脱胎换骨。后来他做过
几任县令和刺史,曾经严惩不法军吏,又常感到无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写下了”邑有泳流亡愧俸钱”这样的名句,终于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世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这位诗人,便是韦应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滁州西涧》。
二、释题入手,感知大意。
1、板书课题,读课题。从课题里知道了什么?(本诗写的是滁州西边山间涧水的景)
2、据欧阳修《醉翁亭记》所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西涧正在这“林壑尤美”的峰峦之中。这《滁州西涧》究竟景如何呢?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一起去看看。
三、自读自学,交流修正,理解内容。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读诗,熟读感知。
2、这首诗写了什么?自己试试能不能解释诗句?将没有把握或者不清楚的字词做上记号,一会交流的时候注意听与学。
3、交流修正,写出本诗大意。(参见《教师用书》)
4、再读古诗,理解朗读。
四、想出画面,读出诗味。
1、反复吟读了这首诗,“滁州西涧”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又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呢?预设学生回答: A.感受到“美”。
涧怎么读(1)从“幽草”感受到美。
想象一下“幽草”是怎样的?低声吟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鼻端又仿佛嗅到什么气味吗?(想象草的茵绿、繁茂、厚密、芳香,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读出这“幽草”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此句写的就是“怜涧边幽草”,可不可以不要句中的“独”与“生”二字呢?反复读读,玩味玩味。
(“独怜”表现“特别喜欢”“唯独怜爱”,更表达出对幽草的爱怜。“生”写出了草的动态,这静静的草茂盛的样子,生命力展现了出来。)凝练的古诗啊,每一字都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与特别的感受。我们真该静下心来,细细的揣摩,领悟。还从哪里感受到西涧的美?(2)“黄鹂鸣叫”感受到西涧静谧的美。细细读读,想象出画面来。
(指名读)用你的朗读,将大家带到你想象的环境中去…… B.感觉到“荒凉”或“自在”。从“野渡无人舟自横”感受到的。从哪个词,想到什么让你感觉到“荒凉”(或“自在”)呢?交流理解“野渡”“舟自横”。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来。
C.感受到“动态的美”。从“春潮带雨晚来急”感受到的。比较:换一个字“春潮伴雨晚来急”行不行?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带”:表现了春潮夹带着雨势,滚滚而来,一泻千里。“伴”则显得缓、闲适得多。不适合后面的“急”。)
那我就把句子换成“春潮伴雨晚来涌”,行不行呢?是不是更符合前面闲适的情境呢?提示,老师联系了前文,大家可以联系后文考虑。(春潮的“急”才冲击着“舟自横”,如果“涌”,则感觉的多是不安,诗词的意境大不相同。)过渡:其实,了解了作者的心境,才能更明白他为什么这样遣字用词。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再读读这首短小的七言绝句,看看能否从中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来。生可能到“独怜”“自”,各谈理由。
3、了解韦应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他有一直有着怎样的想法,就能帮助我们理解他此时的心境。
(补充资料: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苦的好官。在仕途生涯中,他常处于进仕退隐
的矛盾之中。中唐时期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苦,他有志改良而无能为力,有意退隐而又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任其自然。)
你从诗中哪些地方读出他这样的情感?(“无人”“舟自横”“幽草”)师总结: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这一幅看似没有主人公的山水画,但诗人的灵魂却无处不在,全诗没有一处不寓有作者的寄托。让我们再好好的诵读一番,做做诗人远隔时空的知音吧!(感情诵读)
五、回到整体,感受语言美。
理解了诗意,感受了诗情,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的时候,试试能不能感悟到诗人语言的妙处?(生自由发言,师肯定发言中的合理部分。如:以声衬静,动静结合,用字精炼,字字关情等等)
师总结:这一首《滁州西涧》无论是涧边幽草、深树鹂鸣、还是春潮晚雨、荒郊野渡,虽字字作景语,实是字字为情语;虽字字不离眼前之物景,而又字字紧扣诗人之心境。确实值得我们反复诵读玩味。请大家起立,我们一起诵读此诗。(师生同背诵)
六、当堂作业:默写此诗。
第3篇:《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韦应物,整体把握诗句含义;理解主旨,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2、体会作者描绘的西涧晚潮时雨中美景及恬淡的意境。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滁州,现今安徽滁县。西涧,西边的山间溪流。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傍晚的自然景。
二、整体感知:
1、作者:韦应物(约737-792)早年当过唐玄宗的侍卫,建中二年(781)为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江州刺史.贞元初(785左右)为苏州刺史,后世称为“韦苏州”。他的诗卓然名家,“高雅闲谈,自成一家之体”,世以“王孟韦柳”并称,都继承陶渊明而各有特。他的词不多,仅《三台》和《调笑》共四首。“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