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在关键之处
作者:***
来源:《黑龙江教育·小学》2021年第01期
提问,在课堂中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教学环节,更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而在语文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提问,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在教授《卖木雕的少年》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片段一: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到非洲南部去看一看,那里都有哪些著名的景物呢?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吧!(课件演示)
(在导入新课时,巧妙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置身于问题研究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片段二:
师:读过课题之后,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这位少年为什么要卖木雕?
生:卖木雕的少年长什么样子?
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木雕?
师:下面就请你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课文,看看你的问题在读文的时候是否得到了解决。
(围绕重点、难点来提问,有助于引发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深层意蕴。)
片段三:
师:读文之后,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看大家是否把字音都读准了!边读词语边想意思,你的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读词语要读出味道来,把词语融入课文内容中,融入语言环境中,边读边想
象画面读出字词的味道来,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成功地引导学生要用心去领悟,并在认读字词的基础上对文中故事的前奏部分有了了解,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牵一而发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轻松地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对于学习充满了兴趣。)
片段四:
师:(出示图片)你知道这是哪吗?谁能准确地读出它的名字?
(此处运用课件这个辅导工具,对学生认识事物,体会情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点,于是我通过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感受“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十分壮观”,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进入文本。)
生: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学习第一组词语 (出示):名不虚传、游人如織、清晰可辨、十分壮观。
师:课文用了这样几个词来描写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名不虚传、游人如织、清晰可辨、十分壮观。注意请你边读词语边想意思,眼前就会浮现出瀑布那壮观的景象。谁能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领读。)
师:读过词语之后,你能用这几个词语来把下面的句子填写完整吗?(出示句子)“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 ),那里( ),瀑布的响声( ),景( )!”
(在进行语言的积累、语感的训练和听、说、读、写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
师:我们边读词语边想意思,眼前就浮现了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景象,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下面的词语,看看自己的眼前又会浮现怎样的画面。
学习第二组词语(出示):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师:读过课文之后,你一定到了许多写木雕的词语,你还记得都有哪些词语是写木雕的吗?
(学生出描写木雕的词语,并相应出示。读时提醒学生,要边读词语边想意思。)
师:读过之后,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作者在干什么的情景?
生:我出现了文中的作者正在选木雕的情景。
学习第三组词语(出示):仔细观赏、爱不释手、犹豫、遗憾。
师:边读词语边想意思眼前浮现画面,你看看这几个词,读一读,你又能想到这是谁在干什么呢?(自由读,齐读。)
生:我想到了作者在买木雕。
生:文中的作者想买木雕,但还是放弃了。
学习第四组词语(出示):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猜测、遗憾。
师:这个边读词语边想意思眼前浮现画面的方法多好,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词语,还能让你想到文中的不同画面。那你看一看这组词,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情景?(指名读,领读。)
生:我想到了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在卖木雕的情景。
学习第五组词语(出示):一模一样、拳头大小、不要钱、朋友。
师:我们再读这最后一组的词语,又会让你想起文中的什么内容?谁来读一读?
生: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把木雕送给了文中的作者。
师:同学们,我们用边读词语边想意思,眼前浮现画面的方法把文中的四个部分的内容都分别讲了出来,那现在我们把这四个部分的内容串在一起,不就是课文的故事吗?
(理解词语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有机地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和语言环境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逐层递进,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词语内涵,并对他们以后的灵活运用做好了铺垫。)
片段五:
师:四组词语中的前两组是写作者的遗憾,后两组词是写少年也有遗憾,那么文中哪里写了作者有遗憾,少年也有遗憾?
(设置疑点,激活思维。 围绕第9自然段:“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
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抓住表达人物内心活动的“遗憾”一词,以点带面向上下文辐射开去,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走进“我”遗憾的心理。)
师:遗憾是什么意思?你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会感到遗憾?
生:妈妈不能满足我的要求时,我会感到遗憾!
生:爸爸长时间不在家,我又看不到他,我会感到遗憾!
师:你为什么会感到遗憾?
生:这个物品我很喜欢,但又得不到就会遗憾。处组词
师:那文中的作者为什么会感到遗憾?
生:因为作者不能把木雕带回去就感到遗憾。
生:因为作者喜欢又带不回去,所以遗憾!
师:课文中哪里告诉我们作者很喜欢这个木雕?
(在关键处追踪提问,有利于突破难点。)
生在文中到向相应的句子。(出示: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师:哪个词让你感到作者喜欢这个木雕?
(抓住关键词提问,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从句子中的仔细观赏、爱不释手我感受到作者喜欢。
师:看得都不想放下了,那你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练读、齐读。
师: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作者对木雕的那种喜爱?
生:捧这个字也让我感受到作者喜欢这个木雕。
师:谁能将句子中的捧换成其他的字,而句子的意思不改变?
(人文性和工具性合一,寻有效提问“支点”, 课堂才会真正为学生服务。)
片段六:
师:文中遗憾的不仅是作者,非洲的少年又为什么遗憾呢?在这里还有这样的故事。
(黑人少年对中国人的友好是有着历史渊源的,不了解那些历史背景,就很难理解这位少年的表现。这一环节中相关资料的补充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体现了对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至关重要。)
师:(观看资料)这些感人的故事都已在非洲深入人心,这个年龄不大的非洲少年也许对中国帮助他们的故事有所了解;也许他的兄弟妹正在中国帮助修建的学校里读书学习;也许他的家人曾经得到过中国医疗队的救治,也许……有太多的也许,因此,当非洲黑人少年看到中国阿姨眼中的遗憾神情之时,此时此刻少年的内心无法平静了。你能动笔写一些吗?
(由拓展处设计提问,面向全体预设开放性的问题。图片资料感性、直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配樂讲述出来,这一环节的设计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非洲少年的心里,使资料与课文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想想这是一位什么样的非洲少年呢?
(把握有效提问的时机,围绕着课堂教学的重点进一步提问,可使学生牢牢地掌握知识点)
这篇文章教学设计,我抓住了几个关键问题,准确地好文章的切入点,适当、巧妙地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并在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引入相关资料,让学生对文章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进行有效的语言和文字训练。
每个教师都希望能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的课堂。在现在更重视语文核心素养的情况下,我们要对每一个问题深入思考,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积极探索的课堂。有效并有针对性的提问尤为重要,老师通过每次关键点的提问,可以将学生引入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中。
课堂是一个随时能够生成新问题的地方,所以我们不但要做好问题的预设,还要有课堂的敏感度,随时适应灵活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编辑/赵卓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