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菊花的古诗《不第后赋菊》原文译文赏析
关于菊花的古诗《不第后赋菊》原文译文赏析
《不第后赋菊》
唐代: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菊花古诗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译文】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降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香气充满整个长安,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解释】
不第:科举落第。
九月八: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杀:草木枯萎。《吕氏春秋·应同》:“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
黄金甲:指金黄铠甲般的菊花。
【赏析】
这首诗是唐末农夫起义首领黄巢所作的咏物诗。此诗运用比方的手法,
给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行,把菊花作为广阔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夫革命首领果断坚决的精神风貌。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奇,想象奇怪,意境瑰丽,气势宏伟。
“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确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召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心情。
“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对读者展现了一种不行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剧烈比照,显示出菊花生气盎然的坚韧生命力,一方面示意了农夫革命风暴一旦降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即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成功远景的预见和向往。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暗香,不是芳香,而是“冲天香阵”。“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概;“香阵”二字说明金菊成功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体皆荣,包含了朴实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身披黄金铠甲,
矗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伟!况且,“满”城“尽”是,犹如云霞,映照着天空;犹如烈火,燃遍了长安!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像”。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猛精神,表现了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势。当农夫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严扫地,不是犹如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夫起义英雄的颂歌。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形状,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味俱全,形象非常鲜亮。语言朴实,气势雄伟,布满了使人兴奋的鼓舞力气。
扩展阅读:黄巢故事之正月十五挂红灯
唐朝末期,黄巢带着起义军北上,攻打浑城,围城三天攻不下来。黄巢隐秘入城打探,为一个老人所救。老人并告知了黄巢攻城的方法。黄巢很感动就说:“老人家,你家有红纸吗?”老人说:“现成的没有,店铺里能买到的。”黄巢说:“你买几张红纸,扎个灯笼,正月十五挂在房檐上。”黄巢走后,老人把消息传给邻居,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全城穷百姓都知道了,家家买红纸扎灯笼。黄巢回到大营,立刻召集将士商议,到了夏历
正月十五晚上,带着五千精兵,摸过护城河,按老人所指的路静静入城,一声号炮,内外夹攻,很快攻破城门,起义军进城了!这时,穷人家门口都挂起了红灯,全城灯火通明。但凡挂红灯笼的大门,起义军一律不入;不挂红灯的,起义军冲进去抓赃官老财,只一宿就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杀光了。其次天,黄巢开仓分粮,还派人给那位老人送去二百两银子。
自那以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红灯。这个习俗便流传下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