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出盐泉的山堡”看考证后“涪陵”二字的由来!
围观!看规划考证的“涪陵”二字的由来!
涪陵在上古名“枳”。而今涪陵区改为“涪陵”二字,始于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至今有1400余年的历史。涪陵之得名有两种说法:其一,“涪”之古音读“ba”,涪陵即巴陵,因其他有巴先王陵墓而得名。其二,以涪陵名县,始于西汉,其县治之地在今彭水郁山镇。郁山镇后面的伏牛山有盐泉,自古著称于世,涪陵由此得名,其意为“出盐泉的山堡”。
涪陵区境范围内,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居民在长江和乌江两岸居住。周代至战国时期,境内及其附近区域皆为巴国之地,或称枳巴或称枳。枳因其此地的古代居民用枳棘之类构筑村寨,以之为名。春秋战国期间,曾以枳为国都,系巴族祖陵所在地。战国中后期(公元前298-281年),枳曾为楚国攻占,枳地属楚,置为枳邑。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27年),置枳县、属巴郡,直至西晋。东晋永和三年(347年),称涪郡(又名枳城郡)。北周(564年),设涪陵镇,属巴县。隋朝(593年),设涪陵县。唐朝(618年),以渝州涪陵镇升置涪州,辖涪陵等数县,建置至南宋。元代(1283年),省涪陵、乐温二县入涪州,辖武龙(今武隆)等县。建置至明代、清代。
民国元年(1912),置涪州,治今涪陵城区,直隶四川省。次年二月,改涪州为涪陵县,隶川东道。民国19年6月,裁撤鹤游、武隆分县。民国24年起,涪陵县隶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31年(1942年),划涪陵县第五区置武隆设治局(后改名为武隆县)。至1949年11月28日,涪陵解放。
表 11 涪陵区古代至解放前建置沿革一览表
年代/年 | 建置 |
距今5000年前 | 区境已有人类居住 |
夏 | 夏商至春秋前期,为濮人居住区 |
商 | |
周 | |
春秋 | 春秋中后期至战国中期为巴国地(曾为巴国国都,巴先王陵墓所在地) |
战国 | 战国中后期为楚国地;战国后期为秦巴郡地 |
秦 | 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27)置枳县,为区境置县之始 |
东汉 | 分枳县置平都县 |
三国 | 蜀汉时,增置汉平县,隶涪陵郡(郡治彭水郁山镇) |
西晋 | |
东晋 |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置涪郡(又名枳城郡),为区境置郡之始 |
南北朝 | 南北朝时,郡县建置变化较大 |
隋 | 隋置涪陵县、丰都县、垫江县,分隶巴郡、巴东郡和宕渠郡 |
唐 | 唐置涪州,辖武隆县、涪陵县、隆化县 |
北宋 | 北宋改隆化县为宾化县,建置同唐 |
南宋 | 南宋置涪州,辖涪陵县、武隆县 |
元 | 元置涪州,辖武龙县 |
明 | 明置涪州,辖武龙县(后改为武隆县) |
清 | 清置涪州,不领县 |
民国 | 1913年改涪州为涪陵县,先后隶属川东道(东川道)四川省和四川省第八区 |
表 12涪陵1949年至今建置沿革表
年份 | 建置 |
1950年初 | 置川东涪陵区,辖涪陵、南川、丰都、石柱、武隆、长寿、彭水7县,隶川东行署区 |
1952年 | 川东酉阳区并入川东涪陵区,增辖垫江、黔江、酉阳、秀山4县,隶四川省 |
1958年 | 长寿县划入重庆市 |
1968年 | 改称涪陵地区 |
1983年 | 撤涪陵县设涪陵市 |
1988年 | 分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5县设黔江地区,涪陵地区辖涪陵市、南川县、丰都县(1958年由酆都县更名)、垫江县和武隆县 |
1994年 | 撤南川县,设南川市 |
1996年1月 | 撤涪陵市,设枳城区、李渡区 |
1996年3月 | 撤涪陵地区,设地级涪陵市,下辖枳城区、李渡区、南川市、垫江县、丰都县、武隆县 |
1996年9月 | 涪陵市划归重庆市代管 |
1997年3月 | 设立重庆直辖市,涪陵市正式改隶重庆直辖市 |
1997年12月 至今 | 撤销原地级涪陵市和枳城区、李渡区,设立重庆市涪陵区,重庆市涪陵区辖原枳城区、李渡区的行政区域。原涪陵市所辖(代管)的南川市、武隆县、丰都县、垫江县改归重庆市直接管辖 |
图 11 涪陵区辖区演变图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jpg
1952年涪陵辖区 1958年涪陵辖区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6.jp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8.jpg
1988年涪陵辖区 1994年涪陵辖区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0.jp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2.jpg
1996年涪陵辖区 1997年涪陵辖区
图 11 涪陵区辖区演变图
行政区划演变
民国初期,沿用清末的9镇9乡的行政区划,乡镇以下分甲、保、牌。民国8年奉文改保为团,区为总团。
民国16年3月以后,团以上设场、区。民国19年6月,全县分为21个区。区以下设镇或者乡。全县共划分37镇、127乡计164镇乡。
民国20年初,国民革命军二十一军司令部令涪陵县将21区合并为5区,后在6月改为10区,将原有164镇乡改为114个。
民国22-23年间,全县曾分划为11个区,即城内为一个区,乡村设10个区。
民国24年,全县将户口查编告竣后的116镇乡分为5个区,第一区27个镇乡,第二区23个镇乡,第三区23镇乡,第四区22镇乡,第五区21个镇乡。
民国27年6月以后,又据四川省政府电令对全县镇乡保甲进行整编。同年12月5日整编告竣。全县还是分为5个区,除第一区为甲等区外,其余都是乙等区,辖一等联保1个,二等联保3个,三等联保43个,四等联保58个,共计105个。民国29年3月下旬,全县106联保缩并为93个,8月,废联保复称镇乡。
民国31年7月,正式划分县属第五区置武隆设治局后,将余下的4个区计76乡镇调整为91乡镇,此后,乡镇总数基本无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初,分全区为9区,89乡镇,748保,8202甲。同年9月,农村的保改为村,城镇的保改为段。
1953年进行人民民主政权建设时,从有利生产、方便行政领导出发,对乡镇区划进行调整。1月14日,经省民政厅和省编制委员会批准,全县增设3个区。至3月20日止,全县变为20区128乡镇。
至1956年12月,调整后的区划为:
城关镇,辖两个街道办事处。
城郊区,辖荔枝、荣桂、酒店、靖黔、菜场、量塘、黄旗等7乡。
蔺市区,辖蔺市1镇,龙门、北拱、堡子、兴隆、马武、太和、五马、青龙、惠民9乡。
龙潭区,辖龙潭、同乐、崇兴、青羊、太平、明家、聚宝、增幅8乡。
新妙区,辖新妙1镇,石沱、石和、新妙、两汇、开平、三合、大顺、酒井8乡。
李渡区,辖李渡1镇,马鞍、石泉、致韩、石龙、金银、大柏、镇安、大山、义和、石马10乡。
涪珍溪区,辖珍溪1镇,世忠、百胜、永安、丛林、珍溪、永义、中锋、百汇、仁义9乡。
南沱区,辖清溪、南沱、龙驹、平安、罗云、和兴、复兴、焦石8乡。
白涛区,辖白涛1镇,白涛、山窝、悦来、大木、用胜、梓里、石门、天台8乡。
1983年9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涪陵区撤区建市。11月23至28日,经涪陵地区行政公署批准,撤销龙门、珍溪、石马3个公社,分别并入蔺市、珍溪、李渡各镇;撤销城关镇和城郊区,合并成立市中区;撤销永义公社,分设永义公社和杉树湾沟公社。永义公社以永义、寨沟、中乐、大兴、荒田4个大队为行政区域,公社管理委员会驻荒田大队杉树湾。同时,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城关镇的崩土坎、南门、东门、西门四个办事处,分别设立崇义、敦仁、石鼓3个乡镇(3天后又改为办事处)。划荔枝公社的黄旗大队归黄旗公社管辖。12月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白涛、永胜两社,成立白涛镇,镇政府驻白涛场。
至1985年,涪陵市共有10区、75乡镇、3街道办事处、771村(居民委员会)、5104个村民
小组。
1995年11月,撤销涪陵地区和县级涪陵市,设立地级涪陵市,辖垫江、武隆、丰都、南川3县1市和新设立的枳城、李渡2区。
1996年9月涪陵市划归重庆市代管。1997划归重庆直辖市管辖。1998年6月撤销涪陵市及所辖枳城、李渡两区,改设重庆市涪陵区,辖原枳城、李渡区域。垫江、南川、丰都、武隆划归重庆直接管辖。
1998年3月23日,涪陵市枳城区江北街道办事处驻地从黄旗口迁移到点易村(渝府[1998]37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