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校教师资格证---⾼等教育学(复习排版)
1、教育的定义:
⼴义教育:教育就是有意识的、以影响⼈的⾝⼼发展为直接和⾸要⽬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即根据⼀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的活动。
2、中世纪(12-13世纪)⼤学设有:⽂、神、法、医四科。
3、⾼等教育的定义: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级专门⼈才的社会活动。
4、⼤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1)⼗⼋世纪以前培养⼈才的职能
最早产⽣的中世纪⼤学是意⼤利的萨拉诺⼤学、波隆那⼤学,法国的巴黎⼤学,英国的⽜津⼤学、剑桥⼤
学。根本⽬的是培养训练有素的官吏、通晓教义的牧师、懂得法律的法官和律师以及精通医术的医⽣。
(2)⼗九世纪初德国⼤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
1810年德国建⽴柏林⼤学,由洪堡和费希特等创建并领导。并提出“⼤学⾃治与学术⾃由”,“教学与科研相统⼀的原则”。(3)⼗九世纪末美国⼤学服务职能的发展
典型的是霍普⾦斯⼤学,最终美国确⽴了科学研究在⼤学中的地位,并使⼤学发展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中⼼。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著名的《莫理尔法案》,建⽴“增地学院”,典型的有:康乃尔⼤学(办学思想:向所有⼈开放,向所有学科领域开放)和威斯康星⼤学(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
5、现代⼤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才是现代⾼校的根本使命
培养专门⼈才是⼤学建⽴之⽇起就具有的职能,培养⼈才为其唯⼀任务,⽆论⼤学如何发展,这⼀职能永远不会消失,离开了这⼀点,⼤学便不称其为⼤学了。培养专门⼈才是⾼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校⼯作的根本出发点的⼯作中⼼,⾼校的⼀切都要围绕培养专门⼈才这⼀使命来开展。
(2)发展科学是现代⾼校的重要职能
农业经济时代,⼤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业经济时代,⼤学处于经济社会的边缘;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学正在被推向经济社会的中⼼,进⼊经济运⾏的过程,成为经济发展要素,主导经济社会的发展。同志1998年在庆祝北京⼤学建校⼀百周年⼤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主⼒军。”现代化建设特别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产⼒,最重要的三点因素是:第⼀,要有⼤批⾼素质的建设⼈才;第⼆,要加快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产⼒;第三,要不断进⾏各⽅⾯的创新。《中华⼈名共和国⾼等教育法》规定:⾼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的⾼级专门⼈才,发展科学技术⽂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服务社会是当代⾼校职能的延伸
现代⾼效社会服务的范围已很⼴泛,服务的形式已趋向多样化,主要形式有: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装备服务。
1、教育⽅针:是国家在⼀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
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定的⽴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总的⼯
作⽅向和奋⽃⽬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针的制定要以基本国情和教育⼯作⾃⾝的规律为依据。
2、教育⽅针的基本内容:(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标(3)实施途径
3、我国的教育⽅针的基本内容: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服务,必须与⽣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发展的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
4、教育⽬的的含义:
教育⽬的(⼴义):指⼈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们期望受教育
者接受教育后⾝⼼各⽅⾯产⽣怎样的发展结果,或发⽣怎样的积极
变化。
教育⽬的(狭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定社会所需要的⼈的
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5、教育⽬的的性质:
(1)教育⽬的既是⼀种教育理想⼜是⼀种教育⽬标
教育⽬的具有主观性,它反映了⼈们的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存
在着差距;它为教育活动确⽴了⼀个追求的⽬标,并能在宏观到微
观各个⽅⾯对教育实践活动起着定向、导航作⽤。
(2)教育⽬的具有客观性
教育⽬的受到了社会发展的制约,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
⽬的都受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化和科技等因素的影响。6、教育⽬的的意义:
(1)教育⽬的和教育活动的关系
(2)教育⽬的对⼴⼤教育⼯作者的全部⼯作具有极其重⼤的指导
意义
(3)教育⽬的也是受教育者进⾏⾃我教育的努⼒⽅向(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努⼒)
7、影响教育⽬的的因素:(理解P19—P21)
(1)⼀定社会的教育⽬的是由⼀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2)教育⽬的受⼀定社会⽣产⼒和⽂化科学发展⽔平的制约
(3)民族传统对教育⽬的产⽣重⼤影响
(4)确定教育⽬的特别是制订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标,还要考
虑到受教育者⾝⼼发展的规律
8、我国教育⽬的和⾼等教育⽬的关系:⼀般与个别的关系;我国
⾼等教育⽬的和⾼等学校培养⽬标的关系: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9、我国⾼等教育⽬的的作⽤:导向、调控、评价、激励
10、我国⾼等教育⽬的的层次性:⾼等学校培养⽬的、⾼等学校
培养⽬标、专业培养⽬标
11、我国制定培养⽬标应处理的⼏个关系:(1)德与才的关系(2)⾝与⼼的关系(3)业务素质与⽂化素质的关系
12、马克思关于⼈的全⾯发展学说
(1)⼈的全⾯发展是与⼈的⽚⾯发展相对⽽⾔的(2)⼈向什么⽅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分⼯的制约(4)现代⼤⼯业⽣产的⾼度发展必将对⼈提出全⾯发展的要求(5)马克思主义预⾔⼈类的全⾯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6)教育与⽣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的全⾯发展的唯⼀⽅法
13、我国全⾯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德育(全⾯发展教育的⽅向和动⼒)(2)智育(全⾯发展教育的核⼼)
(3)体育(全⾯发展教育的基础)
14、⾼校实施全⾯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理解P34—P36)
(1)教学⼯作:是学校培养⼈才最基本的途径,是实施德、智、体诸育的基本途径。
(2)科学研究训练:是⾼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也是培养⾼级专门⼈才的重要途径之⼀。
(3
1、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和“个⼈本位说”?(综合运⽤
p41—p42)
(1)把历史的抉择放在⼀定的社会背景上考察,揭⽰各种抉择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产⽣的背景)
两种观点长期纠缠在⼀起,交替占主导地位,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如古希腊教育对象少,教育过程简单,能兼顾个⼈价值,个⼈本位占主导地位;中世纪神学占统治地位,教育⽆视个⼈价值,教育成为统治者的⼯具,社会本位占上风等。
(2)既要看到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也要看到其局限性。(辩证的观点)
社会本位观肯定教育的价值⾸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
推动作⽤,但也给教育带来⼀些问题:如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容易助长⾼等教育的短期⾏为,容易导致对学⽣个性的抹杀等。个⼈本位观认为个⼈价值⾼于社会价值,提出尊重⼈性,以⼈为本的⾃由发展思想,弥补了社会本位观的某些不⾜,丰富了⼈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突出了个体创造⼒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为以后的教育指明了⼀条不同以往的变⾰之路,但也会导致教育出现某些弊病:完全忽视社会需要
对教育⽬的的制约作⽤,使得教育⾯对纷繁复杂的个体需要⽆所适
从;容易导致极端个⼈主义、⾃由化倾向,导致个体社会责任感下
降。
(3)寻求适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背景及其教育状况的抉择与整
合的思路。考教师资格证需要什么条件
在⾼等教育价值选择上不能重复“⼀边倒”的教训,⽽应针对我国
⾼等教育的时弊,在特定地区,特定条件下,作出动态的调整。
2、社会本位价值观的代表⼈物及主要观点:
(1)柏拉图:培养“理想国”所需要的哲学家和军⼈
(2)洛克:绅⼠教育
(3)凯兴斯坦纳:公民教育
(4)赫尔巴特:培养五种道德观念:内⼼⾃由、完善、仁慈、正
义、平等或报酬
(5)涂尔⼲:教育⽬的是使年青⼀代系统的社会化
(6)范.海斯:⼤学必须考虑每⼀项社会职能的实⽤价值
3、个⼈本位价值观代表⼈物及主要观点:
(1)卢梭:教育要以学⽣的本性⾃然发展为⽬标
(2)裴斯泰洛齐:教育是促使⼉童的各种天赋才能的种⼦得到和谐发展
(3)福禄倍尔:⾃我表现、⾃由发展,教育提供外部条件解除对学⽣⾝体和灵魂的束缚
(4)斯宾塞:教育为学⽣的完满⽣活做准备,教给学⽣有利于⽣活的知识
(5)罗伯特.赫钦斯:理智美德的培养
4、通才教育及其特征:
通才教育是⼀种通识教育,其⽬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尚情操,有⾼深学问,有⾼级思维,能⾃我激励,⾃我发展的⼈才。它实⾏的是⼀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
(2)内容的综合性和⼴泛性
(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发展受影响
5、专才教育及其特征: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才的教育。专才教育的⽬的是通过系统他讲授某⼀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定专门技能的⼈才。
(1)专才教育主要通过分科进⾏,培养的⼈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2)教学内容与社会⽣产和⽣活紧密联系,偏重应⽤
(3)⽐较注重学⽣实际⼯作能⼒的培养,学⽣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知识⾯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
6、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现实融合:
(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学在⼈才培养上必须⾛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2)⼈的和谐发展与完整⼈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度结合
(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
7、我国⾼等教育⼤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1)发展速度要适度
(2)以内涵发展为主提⾼规模效益
(3)建⽴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4
1、学校教育(学制)的概念:学制是指⼀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纵向、横向的衔接关系等等。
2、学制建⽴的基本依据:
(1)学制的建⽴受制于⼀定社会的⽣产⼒和科学技术发展⽔平(2)学制的建⽴要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3)学制的建⽴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平
3、⾼等学校学制系统的三个层次:初级学院和短期⼤学、⼤学和专门学院、研究⽣部
4、弹性学制的特征:选择性、灵活性、多样性、主体性
5、弹性学制要求强化的教育理念:
(1)培养⽬标多样化(2)尊重学⽣的主体性(3)管理⼯作的灵
活性(4)刚性和弹性的兼顾性
6、推进弹性学制的必要措施:
(⼀)推进学分制
(⼆)打破学校、专业的界限(1)打破学校界限
(2)打破专业界限(3)确⽴学⽣转系、转专业制度
(三)改⾰教学管理制度(1)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2)改⾰
1、我国⾼等学校的领导体制主要反映的是:
(1)⾼等学校举办者、办学者⼆者的权⼒和职责关系
(2)党政和⾏政部门间的关系
(3)⾼校⾏政管理系统和学术系统间的关系。
2、我国⾼等现⾏的领导体制的特点:
(1)实⾏党委领导,明确了集体领导和个⼈负责的关系。
(2)校长作为⾼校的最⾼⾏政长官
(3)实⾏党政分开,各⾏其职。
3、⾼等学校⾏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分为:校、学院、系;我国⾼
校⼤多是:校-系的结构
4、我国⾼校⾏政管理中的问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