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哲学”与“扬弃哲学”之辩及其意义
“消灭哲学”与“扬弃哲学”之辩及其意义
彭玉峰
【摘 要】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多次提出要“消灭哲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必须给出解释的问题。对此,俞吾金教授认为,这句话的中文翻译有误,马克思的原义是要扬弃哲学。根据马克思相关文本的中译文和英译文,从“消灭哲学”的出场语境出发,得出结论,“消灭哲学”的翻译无误。但是马克思原义是要消灭具有意识形态特征的那种哲学而并非所有哲学。俞吾金教授所提出的翻译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将马克思的格言放入特定的文本语境中来理解,而不是脱离语境任意的引用。%In his early works, Marx talked about“abolish philosophy” several times, of which researchers of Marxist philosophy must explain.Professor Yu Wujin claims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hrase is wrong , which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transcend philosophy”.This paper ,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version and the English ver-sion of Marx’ s relative works, on the base of context of“abolish philosophy”,conclude that the translation of“auf-heben” to“abolish” is right.However , Marx meant to abolish philosophy as ideology but not all philosophies.The appeal of Professor Y
u Wujin has a realistic significance , which remind us to comprehend Marx ’ s maxim upon its context but not to cite it arbitrarily.
【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7
【总页数】4页(P12-15)
【关键词】消灭;扬弃;哲学;语境
【作 者】彭玉峰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
一劳永逸的意思【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B0-0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来说,遭受来自哲学界内和哲学界外的质疑或误解是很常见的。
哲学界内的质疑是,尽管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一般都或多或少的有涉及到哲学的内容,包括其科学性最强的《资本论》;但严格来说,马克思并没有纯哲学性的著作。马克思文本中相关哲学内容的缺失或隐匿,使得研究者在建构马克思哲学时,常常需要借助于马克思之前的一些哲学家的思想,形成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斯宾诺莎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这一建构的合法性常受到哲学界同行的质疑。而哲学界外的质疑与此有不同的方向,但更为直接和尖锐,也是研究者常常需要解释和回应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的“消灭哲学”的格言。
对于这个令人尴尬的问题,学界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派以俞吾金教授为代表,指出问题是出在对马克思文本的错误翻译上, “消灭哲学”应该译为“扬弃哲学”。另一派大致能以中央编译局的译者为代表,他们坚持认为翻译本身没有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消灭哲学”的出场语境及其内在涵义,即马克思并不是哲学终结论者。本文结合马克思相关文本的中译本和英译本,从翻译问题出发,对马克思是否想要消灭哲学给出解释。同时,对于围绕这个翻译问题所引发的争论的现实意义做出说明。
一、“消灭哲学”的出场语境
作为著作等身的哲学博士,马克思的哲学教育背景及其哲学功底的深厚是不容置疑的。马克
思成长于后黑格尔时代,受到黑格尔学派的哲学的影响很深。青年马克思在构建自己的理论时,迫切需要打破黑格尔哲学的束缚,对同时代的哲学思潮做出清理和批判,这是理解“消灭哲学”所蕴含的内在含义的重要背景。 “消灭哲学”是马克思早期文本中的重要话题。通过对比相关内容的中英文译文,笔者尝试对“消灭哲学”的具体涵义给出解释。
首先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中译本。对于同一个词—aufheben (名词形式是aufhebeung)的翻译,译者在不同文本中的处理是不同的。它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被统一译为消灭,例如“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1](P206)“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1](P214)。而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它被译为扬弃,如“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1](P294)。俞吾金教授认为,以上对aufheben 的翻译之间存在着前后矛盾,应该统一译为扬弃。
我们再看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文版中的情况。 《导言》中上述两句话分别被译为, “You cannot abolish [aufheben]philosophy without making it a reality. ”[2](P182)“Philosophy cannot realize itself without the transcendence [Aufhebung]of the proletariat”[2](P188)。而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上述句中的aufhebeung 的译
法是transcendence。可见,同一个词在英文版的同一卷中分别被译作废除和扬弃。不过,英文版优于中文版之处在于列出了马克思所用术语的原文,这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马克思的原义,是英文版译文相对于中文版的便利之处。
在位于同一卷的马克思的两个文本的翻译中,中文版和英文版都出现“前后矛盾”,这就不太可能是译者的疏忽,而应该是“有意为之”,体现了译者对于aufheben 所处不同文本语境的理解。
笔者认为,马克思文本中的某些内容是难以翻译的。因为马克思喜欢用一些对仗工整的名言警句,这增加了文字的灵动性和战斗性,但牺牲了概念的明晰性。在马克思的作品中,同一个概念在同一个文本中有多个涵义的情况很常见。在《导言》中,“哲学”这个术语也具有多重涵义,这给文本的理解和翻译带来难题。
在《导言》中,马克思先说“对哲学的否定是正当的…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后又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P214)。乍看起来,这两句话之间明显存在着矛盾,马克思到底是要废弃哲学还是推崇哲学,这令人疑惑。对此可以有两个解释,一是该矛盾缘于翻译错误,前者应译为
扬弃哲学;二是翻译是正确的,矛盾缘于这两句话中的哲学概念具有不同的涵义。笔者认同后一种。
回到文本,看看马克思“使哲学成为现实并消灭之”具体指什么。马克思说,德国实践派的狭隘性是没有把哲学归入德国的现实,以为对哲学的否定在口头上就能达成。但实际上,应该把哲学作为现实整体的一部分,并消灭包含着哲学的现实整体。同时,德国理论派的缺陷是没有看到哲学是对现实世界的观念的补充;这意味着,此处所使用的哲学术语大致等同于作为现实的辩护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尽管马克思在该文中并没有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术语,但这个术语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已经具备了。处于激进民主主义思想时期的马克思想要表达的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及消灭现实社会的必要性,作为对现实进行辩护的具有意识形态特征的哲学必须被消灭,如译为“扬弃”,则不足以表明马克思的激进态度。
而作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的哲学则不是上述的涵义。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P207),最终能达到人的高度的革命。这是该处马克思哲学概念的涵义所在,即作为人的解放的革命理论的哲学,它是马克思撰写《导言》时正在建立或希望建立的哲学。
至于说“哲学消灭无产阶级”的翻译是否正确,也需要看马克思的原义。马克思想要表达的是,无产阶级以哲学(关于人的解放的革命理论)为武器,推动现实社会的消灭,实现彻底的人的解放,建立一个无压迫、无阶级的社会;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也意味着自身的消灭,这种消灭是历史的进步,也是未来理想社会的必然。无产阶级消灭自身指的是其作为一个被压迫阶级的不复存在,而转换为彻底解放了的人。只要明白了“消灭”在此处的涵义,那么译为消灭或扬弃并非那么重要,正如英文版中处理的那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