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为何都自称九五之尊?其实古代数字“九”、“五”皆有意蕴
皇帝为何都自称九五之尊?其实古代数字“九”、“五”皆有意蕴
相信每一位中国人都梦想过做一位君临天下、一言定人生死的“皇帝”。尤其是当那些古装剧出现在人们眼前时,现代的仿古便流行了起来。如古代装饰得到了青少年的喜爱,模仿者古人的行径表现对古风的热爱,另如成年人间流行起来的诗词格律,以古代《平水韵》及现代的《中华新韵》为主模仿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并加以创作。
其次则是那些仿照如《甄嬛传》《大秦帝国》宫廷古装剧的勾心斗角、权谋捭阖的各个体在网上所体验出来比如“政界”等社区交流。但是这些仿古的人可知古人的文化内涵?比如古代九的含义或为什么皇帝自称九五之尊?
一、古代对“九”的认知与内涵
1、数学九的出现
远古时期人们并没有出现数字,简单的记事方法只有“绳结”。即是用一根绳子反复进行捆绑,而绳上出现的一个个“结”便被用以记事。直到后来仓颉造字人们便逐渐使用贝壳、兽骨进行刻字记事,而那时候也仅仅只是一致十的数字记忆,直到后来阿拉伯数字被引用进来我们在开始应用。
所以在古时人们并没有数字的含义,最多是刻在兽骨上的“象形文字”。不过据史料记载在武则天时期便出现了大写的数字,而被广泛应用的时期是在明朝。在这其中有一个故事,因为当时郭恒案,朱元璋发布法令明确要求人们由原本的“一、二、三、四…改为壹、贰、叁”以此用做记账,所以若说数字九什么时候出现的要看商朝那时的甲骨文出现的时间了。
2、古人对九的认知
在《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侯论》中有言“天地之至数,始于以,终于九焉”,因此得以知晓早在黄帝时期,“九”这个数字就有了明确的定意。而以前甲骨文上“九”是探究的意思,即由“厷”九大写
(即“肱”)与“又”(抓、掏)混合组成,表示伸出手掏摸、探究。这是最初的定意,直到《易经·乾》中又写到“初九、九二、九三”等等,并在其中又赋予一种定意。
古时的人们没有数字记忆的观念,因此常以自己的十根手指进行数数,而在十根手指中十指是被认为是“极限”,九在极限之前,所以便把极限的地方以“九”称呼。因此在古时人们有了九部、九天。后来周文王衍八卦同样把“九”定意为了“极限”,因此《易·乾·文言》中写到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3、“九”的广泛应用
古人各朝认为“九”是天地之极,因此在各个领域均以九的用意进行创作。在我们所熟知的鼎类器具上“九鼎”是最有名也是最神秘的,而当时的夏禹便以九为意另以天下为极,创作了九鼎并把天下万物刻在其上。同时在天下治理中用到九进行划分,称其“九州”。
在建筑方面古人们算是用到了极处,举世闻名的故宫在建造各个大殿时均安“九丈九尺”为计,甚至在殿门、宫门、大小城门上的门钉都是横九、竖九总计九九八十一颗。而在台阶上也是如此,其次则是故宫的房间数,都以九或九的倍数进行制造的。可想在古时人们是多么喜爱“九”。
二、“五”所体现的文化思想
1、“五”的含义
“五”最早见于甲骨文中的“金、木、水、火、土”,以此代表天地万物的构成元素,以天算则以木、火、土、水、金等星为计,又在地则分为了金、木、火、土、水用以代表五种物象,其次又在方位中划分了五方即是东、南、中、北、西,在人道上便又定了仁、义、礼、智、信,而这就是最开始的阴阳五行学说
正是因此古代的学者文人受到“阴阳五行”的影响,便把“五”用在了各个领域,如五脏、五、五音、五方、五官等等,“五”便成为了人们传统思想中的“圣数”,在北宋的《广州重建五仙洞记》就记载到“仙人之服与羊各异,如五方。而这其中又有相生相胜的思想学说。由此可知古人在天地万物的定义上均以五行为基。
2、阴阳五行观念
古时的社会上的学者文人在定意天地万物时均安“阴阳五行”理论而分配,并体现在了方方面面,其中著名的就有中医、宗教、天文等等。可以说自西周时期出现阴阳五行学说开始,后世的人们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而阴阳五行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在后世人们研究天文、地理、空间时起到了很大帮助。与此同时在各个时期都有很多名人进行参悟注解,如《老子》中写到的'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中写有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因此在古人理解中阴阳学说被定为了择吉术的重要理论,五行学说即成为了古时人们的哲学思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