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右名士清如许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唐天宝四年,诗人杜甫到临邑看望其胞弟杜颖,途径齐州,恰逢北海太守李邕也在齐州。李邕在历下古亭设宴招待,杜甫挥毫写下《陪李北海宴历下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成为不朽佳句,济南也成为天下尽知的“名士之城”。
钟山川之秀气,诞济济之人才。济南南倚东岳,北濒长河,融山泉湖河城于一体,雄奇灵秀的自然风物孕育出一代代圣贤名士。虞舜天下明德,鲍叔牙慷慨分金,李清照漱玉词工,辛弃疾壮怀激烈,张养浩勤政为民,他们以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造福百姓的使命担当、一清如水的廉洁品格塑造城市风骨,让济南具备了在华夏大地上雄视千年的文化底蕴。
济南也是人文荟萃之地,贤毕至、名士云集,人物风流与景物潇洒交相辉映。曾巩打击豪强、改善民生,社会风清气朗;赵孟頫重视教育、平反冤狱,鹊华秋闻名四海;韩韶开仓赈灾、嘶马留驹,百姓衷心爱戴;赵轨还葚东邻、清水奉饯,备受世人敬仰。历代名士崇德尚廉、一心为民,赋予济南“清”和“廉”的底。
名士之风山高水长,名士文化如同济南的泉水,永远奔涌向前,激起新的时代浪花。
家国情怀
——先忧后乐、兴亡有责
中国人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赤子之心、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济南名士是家国情怀的代表体,他们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以躬身力行和诗词文章发出了先忧后乐、兴亡有责的时代强音,从辛弃疾的“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河山”,到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再到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浩然正气和凛凛风骨充盈天地、激励后人。
舜耕历山
——仁孝宽厚、天下明德
舜,名重华,是“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因生于有虞氏,被称为虞舜。孔子称舜“德为圣人,
尊为天子”;司马迁称舜“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趵舜在年轻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民众纷纷迁来,一年成为村落,两年扩大为集镇,三年发展成都城。《史记》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他在历山耕种,在雷泽捕鱼,在河滨烧制陶器,在寿丘打造器具,开展商贸活动互通有无,赢得了各地宗族长老、邑落首领的一致认可,被推举为尧帝的继承人。
舜待继母以孝,待弟以仁,是仁孝的典范。舜的父亲瞽叟、继母、弟弟多次谋害舜,意图占有舜的财物。他们在舜修补谷仓时放火焚烧,在舜挖井时向下填土,在舜饮酒时暗中投毒,都被舜一一化解。舜不计恩怨,照常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终于感化对方,换来长慈子孝、兄弟和睦。
大舜在受禅成为天子后,大力革新选人治吏制度,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举用“八恺”、“八元”等治理民事,放逐“四凶”,任命大禹治水,完成了尧未完成的盛业。他推行考核机制,每三年考核一次官员业绩,按业绩升迁或贬黜。他实行巡狩制度,按季节巡查四方,召见四岳及地方官员众,共同校对历法,校正度量衡,使得天下太平、四海称颂。
舜曾在历山耕种,留下众多人文遗迹,舜耕山、舜祠、舜井、娥英祠都表达了济南人对他的追思和敬爱。
管鲍之交
——不计私利、举荐贤能
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他与管仲终生相交,肝胆相照,其友谊被后世奉为楷模,称为“管鲍之交”。
鲍叔牙早年即与管仲相知,两人曾合伙做过生意,赚钱分账时,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大家都愤愤不平,鲍叔牙解释说:“管仲家里穷,我心甘情愿让他多拿。”这就是“管鲍分金”故事的由来。
此后,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都说管仲没有才干,鲍叔牙又站出来替管仲说话:“这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管仲三次当兵打仗,但三次逃跑。人们讥笑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贪生怕死,只是顾念家里有老母需要奉养。”管仲被鲍叔牙宽厚的品格感动,与他结为生死之交。
后来,鲍叔牙举荐管仲担任齐国相国。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对内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最终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时至今日,鲍叔牙宽厚包容、不贪私利的胸襟,举荐贤能、甘居下位的境界,依然是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
英雄词人辛弃疾
——矢志恢复中原、耻于求田问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南宋爱国将领,杰出词人,被誉为“词中之龙”。辛弃疾词风豪迈,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在青年时就立志抗金归宋。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举兵南犯,南宋军民奋起反抗,北方民众也纷纷聚众起义。22岁的辛弃疾毅然投身耿京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辛弃疾带领忠义军五十骑,直奔济州,闯入五万人的金营,将张安国缚置马上,连夜押回建康,斩首示众。
辛弃疾回归南宋后,积极主张恢复中原收复失地,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书中,提出激励士气、恢复中原的主张,却不被朝廷采纳。他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高迈的用世热情直抒胸臆,创作出大量慷慨豪迈的词作,从“东风夜放花千树”到“却道天凉好个秋”,从“男儿到死心如铁”到“气吞万里如虎”,字里行间传递出一腔报国热血、一颗忧民丹心。
辛弃疾有收复失地的壮志,却没有求田置地的追求。绍熙五年,五十五岁的辛弃疾打算辞官归隐,他的儿子极力反对,说家中田产还没有购置齐全,希望趁他在位的时候,能够多购置一些,为子孙留条退路。辛弃疾听完大骂不肖,写下《最高楼》教育儿子。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
辛弃疾引经据典劝诫儿子,地位和财富也是危机,购置田产不如安贫乐道。
宋宁宗开禧三年九月,辛弃疾因病卧榻不起,临终前用最后一口气大呼:“杀贼!杀贼!”
辛弃疾不论作为民族英雄还是词坛领袖,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传奇、一座丰碑。
一代词宗李清照
——词作压倒须眉、风骨嫉恶如仇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婉约词宗,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生于官宦之家,身逢北宋、南宋交替时代,少年安逸、中年感伤、暮年忧郁,用满腔才华、世事感悟和颠沛流离写成词作,被誉为“词国女皇”。
李清照是婉约词集大成者,也有豪放超迈的作品。“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婉约柔美的方式吟出女子心声。“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以浪漫胸怀作慷慨壮歌。清代李调元评价她:“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李清照有着深沉的家国情怀,经常以忧郁笔调抒发家仇国恨,以高迈手法感叹山河破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讽刺南宋王朝苟且贪生、不思恢复中原。“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表达了对收复失地、国家统一的渴望。
李清照嫉恶如仇、憎恨贪腐,有着士大夫风骨。在48岁时,她因生活无靠嫁给张汝舟。婚后,
她发现张汝舟是个贪官,不仅虚报数额、贪污军费,还营私舞弊、骗取官职。李清照毫不纵容姑息,据实控告丈夫,张汝舟被判罪。李清照秉持正义,对腐败行为零容忍,彰显出明辨是非、清白处事的人格魅力。
“何须浅碧深红,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是中国文化的骄傲,也是济南人民的骄傲。
监察御史张养浩
——为国为民、正气浩然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历城人,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张养浩以东平学正步入仕途,后获推荐出任御史台掾,之后选授堂邑县尹。因为官清廉,在元武宗时被升任监察御史,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元天历二年,朝廷召其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夜以继日忙于公务,最终忧劳成疾、以身殉职。
张养浩在地方和中央都做过官员,对国家行政系统的政务非常熟悉,为他履行监察官职能积累了经验。张养浩为官公正廉洁,不谋一己之私,一以贯之坚守一生,被赞为“节全始终”。
大德二年,张养浩在御史台任上,有一次得了病,在家休息。丞相不忽木到他的家中探望,看到张家家徒四壁的景象。他对身为御史的张养浩能够如此清廉十分钦佩,不由地称赞:“此真台掾也。”
张养浩不仅严格约束自己,还对各级官员履职提出了忠告。他总结在各地任职的见闻,撰写了《三事忠告》,即《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基本观点是强调为官者不仅要约束自身,还要管束家人,更要慎择人,做到严格律己和严管他人并举,对于今天做好相关工作也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使命担当
——心系苍生、造福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清康熙年间河南内乡知县高以永在任职期间所撰写的这幅对联,意在告诫官员敬民爱民、造福百姓。
回溯历史,众多济南名士都有着心系苍生、造福百姓的使命担当,他们热爱这里的山川和百
姓,有的重视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有的扫黑除恶、改善民生,有的兴办教育、与民休息,以拳拳爱民心、件件利民事赢得了百姓爱戴,也永远活在了济南人民的心里。
医家之祖扁鹊
——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
扁鹊,姓秦,名越人,春秋初期齐国渤海卢(济南长清)人,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祖师。
扁鹊少年时期开过旅店,拜长桑君为师,继承其医术而又有所发展创新,总结出“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他一生周游列国、治病救人,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人们将其比作黄帝时代的神医扁鹊,渐渐地,本名也被扁鹊所代替,一直流传至今。
扁鹊在行医实践中形成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医学思想,主张预防为先、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
史料记载,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的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魏文王不解地问:“那你为什么最出名呢?”扁鹊答到:“大哥治
病,是治于病情发作之前,所以名气很难传出去;二哥治病,是治于病情刚发作之时,人们误以为他只能治轻微小病,所以名气也有限;而我给人治病,都是在患者病情严重之时,所以名气自然要大些。”
听到扁鹊的回答,魏文王微微点头。扁鹊进一步解释:“大哥治病,追求的是‘治未’,是防患于未然,最为高明;二哥治病能够达到‘防微杜渐’,也很了不起。所以说,两个哥哥都比我强。”魏文王听后由衷地感叹:“你说的好极了!”
扁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启示,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坚持预防为先、防微杜渐,发现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红脸出汗,认真批评教育、约谈函询,避免小错误酿成大祸端。
曾巩治理齐州
——打击豪强、改善民生
曾巩,字子固,江西南丰人,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主张为官要“求于内”“正己”,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廉政思想。他在《答袁陟书》中说:“至于仕进之说,则以巩所考于书,常谓古之仕者,皆道德明备,己有余力,而可以治人,非苟以治人而不足于己。”即只有先端正思想言行,才能管理百姓、治理国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