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土重迁
摘 要:中国古代文明是以农业文明为主,特别看重土地、农耕和定居构成的农业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安土重迁的传统文化心态。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别所在。这种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对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安土重迁,传统文化,影响力,稳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农业生产经济之上的农业文化。即整个文化的物质基础的主导方面和支配力量是在自然经济轨道上运行的农业。传统中国人的主体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躬耕田垄的农民,他们日复一日地过着简单重复的生产经营活动,逐渐形成了注重实际、倾向稳定的民族文化心态。中国的传统农民,在固定的土地上生产劳作,居有定所,耕有定时,安土重迁亦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他们的固有观念。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同时却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的影响。
一、中国”安土重迁”观念
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及其经济政治结构决定了他们不会像游牧民族那样迁徙流转,而是在一片土地上过着固守式的生活,从事着农业为主的农耕生活,从而决定了安土重迁的观念的农耕文化意识。《汉书·元帝纪》云:”安土重迁,黎明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安土重迁(?”dn t?#9 zh?騨g qi?”dn)安:安心,习惯,安于;土:本乡本土;重:慎重,看得重,不轻易。颜师古注:”重,难也。”重迁,即难迁,就是倾向于长期定居的生活习惯。定居生活的经济条件是农耕和土地,所以,农耕、定居和土地构成的农业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是”安土重迁”观念的社会经济基础。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他们的命根子,追求在自己的故土上生衍病终。周而复始地从事和稳定的生活是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农耕民族,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物质资料是农产品,农作物依赖土地方可生长。由于土地具有反复利用的特性,决定了人口数量和一定的土地面积的载容度。只要不超出载容度的合理范围,人们就可以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生息,”愚公移山”就是这种观念下的歌颂范本。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描述的也就是农业经济结构下,土地与人构成的这种稳定的匹配关系。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孕育了安土重迁的文化价值心态。中国是典型的大陆国家,中国古代文明起初而且最主要是建立在农业文明之上的。”农耕民族与其耕地相连系,胶著而不能移,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在我们的农业大国中,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因此,我们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从事农业的个体被称为”草民”,但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以农为本”成为每个统治者的基本治国理念。这既是统治者的需要,也符合了农民自身的要求。
“农的生活方式是顺乎自然的。他们赞美自然,谴责人为,于其纯朴天真之中,很容易满足。他们不想变化,也无从相像变化。”这种性情与以古希腊为代表的海洋文明国家的人形成了较鲜明的对比。”他们有较多的机会见到不同民族的人,风俗不同,语言也不同;他们惯于变化,不怕新奇。”现代文明是以西方文明占绝对优势的,西方文明是基于海洋文明的文明形态,海洋文明倾向于流动,而农业文明之上的文化倾向于固守。所以,当现代西方文明来到中国,其物质方面可以很快被接纳,而其文化方面则很困难。
地缘与血缘所凝结成的”人缘”也是安土重迁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干代人甚至是祖祖辈辈辛苦经营的”人缘”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无形财富。在现在的中国这种人缘农村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小农经营方式的分散性使得许多风险和困难成为了在家庭范围内难以解决和承
担,地缘和血缘这两种人际关系的结构承担了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明代《乐清县志》载,”近年以来,冠婚丧祭,邻里相资,虽闾阎之家,颇存揖让之风焉。”与西方文化相比较,总体上西方文化则富于征服,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平和。安土重迁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沧海一粟。从宏观上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且是偏于稳定的。反映在人们的观念中则是知足常乐,其反映在生活方式上是悠闲自得。中国人从内心是习惯和乐意接受这样的观念的。林语堂先生曾說:”一个土一个于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
三、安土重迁的观念对社会的影响力
安土重迁是一种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传承具有重大的作用。积极意义上讲,它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使中国的农业文明数次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但是,过分的安土重迁,又使人们获得的财富大部分回到了土地田产上,从而使资本的积累总难达到一定的规模。同时,农民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生活模式,加之安贫乐道的生活模式,进一步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形成和发展。成
年累月地固守着在乡村土地上,也限制了人们的视野。因此,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就成了安土重迁的副产品。另外,深厚的人情关系文化,情大于法,人治大于法治,同样是安土重迁的副产品,并成为当今中国的一个顽疾。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了法制建设,建立了具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国的农民逐渐对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予以了超越,老乡之情逐渐发展建立了商品经济网络,传递商品信息,把爱祖国、爱家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感情为纽带互相劝勉,遵纪守法,互相支持事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建立稳定发展的社会秩序,把我国建设成世界强国。
中西方文化千年以来接触共融,文化观念的产生及其演变是离不开经济这一大背景的,从经济背景这一角度可以来分析文化的观念。安土重迁的观念一直在淡化,这是社会生产方式变迁的因素,也是现实压力下顺应历史潮流而做出的选择。这种观念的淡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看做是中西方物质文明及文化冲突的一个缩影。文化与其观念相伴而生。自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们融入世界大家庭的步伐大大加快了。但中国的市场经济又必须要有中国的特。安土重迁的观念所反映出的特质与中国传统的经济生产生产方式的特质是相一致的。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中国固有经济生产方式一脉相承的不断积淀,它的诞生与发展自然也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2] 田欣,赵建坤.安土重迁观念的产生及其变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第28卷第3期
[3]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4] 刘筠梅.中国文人恋乡情结之文化成因解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第38卷第4期
[5]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6] 浙江省乐清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乐清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7]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自序[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年
作者简介: 武婧(1987年--) 西安工业大学思政治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向研究生;王思维(1986年--)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及伦理方向研究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