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乡土本》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
课标依据
学习任务1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学习目标和内容 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但对真正意义的学术著作并未涉猎。学术著作理论性比较强,读起来不如文学作品生动,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障碍,因此教师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理由两项: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提升阅读能力的需要。
学习目标
1.略读文本,筛选关键词,概括每段大意,梳理全文基本思路。(重点)
2.精读文本,理解核心概念、重点观点,分析语言特。(重点)
3.研读文本,联系现实探究文本的文化价值。(难点)
教学内容
【环节一】阅读导入
PPT展示: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问题导学:儿童“笑”什么?/如果是回城偶书,儿童还会“笑”吗?/
明确:儿童一“笑”而过,但却折射出深刻的社会学知识。我们阅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本》后,你会到答案。
【环节二】浏览全文,梳理思路
学习任务:筛选段落关键词,概括段落大意。
要求:(1)浏览段落内容,用红笔在关键词上加着重号。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落大意,批注于段落之下。
(3)学习小组,代表展示。
示例:
关键词:基层、乡土性、乡下人
概括:点明社会乡土性,聚焦乡下人。
活动设计:
16个段落,分发到各个学习小组。/限时:5分钟。/代表展示
汇总:
(1) 点明社会乡土性,聚焦乡下人。
(2)土气源自种地谋生
(3)泥土为乡下人命根、神。
(4)土气只因不流动农业特征。
(5)乡下人黏着土地,定居为常态。
(6)乡村人口不固定。
(7)乡人空间关系:孤立、隔膜。
(8)乡下人多聚村而居。
(9)乡下人多聚村而居的三点原因。
(10)乡土社会地方性特征。
(11)乡土社会是“熟悉”的社会。
一个土一个于(12)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
(13)乡土社会有礼俗自由。
(14)乡土社会因熟悉产生信任。
(15)乡土社会赖于泥土才熟悉。
(16)乡土社会不追求普遍原则、真理。
(17)社会变迁,乡土生活产生流弊。
【环节三】精读文本,理解赏析
学习任务:精读第2段,出作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品味文本语言特点。
活动:(1)画出作者的观点句。
(2)文中讲述了两个故事,有什么作用?
(3)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有什么特点?
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
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周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环节四】研读文本,探究归纳
学习任务:思考文本的文化价值。
活动:
(1)齐读最后一段。
(2)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要求:
小组同学讨论分享,你觉得乡土生活方式中有哪些在现代社会中产生了流弊?
示例: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所以乡下人去城里居住,在花坛里种菜,被小区物业管制,被城里人笑话。
最后,回到我们那首小诗,你们能理性回答儿童们为何而“笑”吗?
活动:小结本课的核心内容。
乡土社会是……
乡土本
高一语文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但对真正意义的学术著作并未涉猎。学术著作理论性比较强,读起来不如文学作品生动,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障碍,因此教师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理由两项: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提升阅读能力的需要。
乡土本
高一语文
效果分析
本节课无论从阅读方法的指导到阅读活动的开展都做了精心的设计,阅读方法的指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课堂实践证明学生依照“三步阅读法”完全可以接纳学术著作,随着教学环节的步步推进,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