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10期2017年10月现代教育科学
Modern Education Science
No.10Oct.2017
[收稿日期]2017-05-20
[作者简介]郭二梅,女,汉族,甘肃定西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2015级硕士生。曹文剑,男,汉族,甘肃定西
人,甘肃省鸡川中学教师。
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郭二梅,曹文剑
国庆怎么放假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 要]当前我国农村学校教师职业认同度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存在的二元格局使城乡之
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家政策使不同类别的教师存在心理不平衡感,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影响了农村教师的归属感和成就感,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了农村教师的幸福感及职业满意度。因此,留住或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通过优化制度及落实政策,深化农村教师的文化融入,引导教师自身理性看待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等来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从而留住或吸引教师在农村长期任教。
  [关键词]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教师职业认同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7)10-0062-05
  [阅韵陨]10.13980/jki.xdjykx.2017.10.012
  随着国家及社会对教育的日益重视,教师逐渐
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个体对自己教师职业及与职业有关的一种感知、态度和情感体验。近年来,教师职业认同作为教师心理研究,在教育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研究中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主题。有研究发现,教师对自己职业各方面的感知和情感体验会影响其专业发展水平,教师的职业认同度与其职业满意度、工作压力水平、离职倾向等密切相关。对农村教师来说,教师职业认同直接影响教师对自己工作环境的满意程度,也影响着教师是否愿意在农村学校任教。
  一、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现状一项基于湖北省农村学校的调查显示,农村教师在“社会阶层认同度”“职业地位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和工资收入满意度)”方面都较低,在“社会认同度”方面,对师范毕业生和综合性院校毕业生都缺乏吸引力[1];一项辽宁省农村学校教师的调查结
果显示,农村教师在“物质保障”“环境支持”和“职业行为”三个维度上均低于城市教师[2];另一项调
查发现教师职业认同存在明显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等差异,教师对现状不满,对发展缺乏信心,对自身职业价值产生怀疑[3];一项四川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教师职业认同较低,尤其在工资待遇和职业幸福感两方面的认同更低[4]。但也有一些研究数据显示,尽管我国农村教师职业认同度比较低,但其职业责任感还是比较强的,如于兰兰、李壮成等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中都得出此结论。这从另一方面可以说明,农村教师仍然保留着很强的师道传统,对学生以及教师这一职业负有高度的责任心,尽管不愿在农村任教,但自己作为一名农村老师,就要对学生负责,对自己的职业负责。
从整体来看,我国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比较低,并且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可能有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等—
26—. All Rights Reserved.
外部因素,也可能有教师自身的内部因素。教师职业认同“既是一种‘过程’,即教师个体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逐渐从经历体验中形成和发展自己多种角的复杂动态平衡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即教师对当前职业及其内化的职业角的一种积极认知、情感体验、意志倾向和行为表现的综合体”[5]。
  二尧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陶家俊将身份认同理论分为社会身份认同(关注人的社会属性)、集体身份认同(文化主体在不同文化体之间的抉择)、个体身份认同(个体对特定文化的认同)和自我身份认同(以自我的心理和身体体验为中心)。本文借用该理论中与此文有关的社会身份认同、个体身份认同和自我身份认同,并分别从国家政策及实施状况、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社会经济地位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通过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来留住或吸引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一)国家政策及实施状况对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
相关制度和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主要体现为我国二元体制格局下的城乡差异和政策分化出不同类别的教师体。
首先,城乡二元体制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20世纪中期我国开始施行城乡二元体制,原本一体化的格局被打破,人为地加重了城乡之间的二元隔离。这不仅使城乡发展在各个领域的差距越来越大,如经济发展、教育投入、交通工具等,而且也使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等产生了
较大的差别。“城乡普遍被人们解读为富与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现代与传统二元价值对立模式,传统乡村文明已然被排斥于‘现代文明’视野之外”[6]。在我国长期城乡二元发展的影响下,城乡之间各方面差距越来越大,“农村教师”中原本蕴含的农村文化已不存在,农村意味着“落后”与“偏远”,农村教师也意味着比城市教师在社会地位上呈现弱势,有学者直接将农村教师称为“弱势体”[7]。然而,随着全球化与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地位意识普遍提高,思想观念发生改变,大多数人都想进入城市生活,农村教师作为社会人,自然也不例外。
其次,我国农村教师的类别并不是单一的,在制度和政策的限制下分化出多种不同的农村教师体,诸如正式教师、代课教师、特岗教师、支援教师等。不同的农村教师体在社会声望、社会地位、享有权利、文化资本、工资待遇等各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内部的分化和区隔严重影响着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
超跑如“特岗教师”,这是近年来在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农村教育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出现的一个新兴体,一般情况下他们的工资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的拨款,同时当地政府给予一定的福利和津贴。然而,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有一些地方财政紧张,给特岗教师的经济补助并没有落到实处,他们可能只拿到国家投入的1.5万元固定工资。根据
“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在投入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变化,经济效应会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即
在固定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其他方面的待遇得不到改善,则随着效应的降低,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会觉得自己的付出与获得的工资不成正比。当特岗教师没有其他的财政补贴而只有固定的工资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产生心理不平衡感,因此,当他们的“工资待遇、福利津贴等与其他教师相比处于不利地位时,其职业认同会受到影响”[8]。(二)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对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影响
首先,在传统中国,教师与学生之间一般都存在地缘、人缘、亲缘、血缘等间接或直接的关系,这种情感上的存在和归属维系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复杂关系,支撑着教师继续坚持自己的工作,赋予其工作意义和价值。同样,对现代的农村教师来说,这种情感上的归属感也是支撑他们继续工作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教师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基本都来自当地,而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如城市、其他村落、社区等。那些深受自身文化影响的外来教师不是“植根于农村社区的‘熟人’,而是村落生活中的‘异乡人’、乡土社会的‘陌生人’和村落事务的‘边缘人’”[9],尽管他们在农村学校工作,但并没有正真融入当地的乡土生活,严重缺乏归属感。
乡村初任教师这一特殊体,他们刚从学校毕业就进入学校工作,这一过程会出现文化转变现象,主要表现在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冲突。乡村初任教师,要么长期生活在城市,要么接受了多年以城市取向为中心的学校教育,他们身上留有—36—
.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刻的城市文化烙印,具有现代城市文明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当他们离开城市进入农村学校开始自己的任教生涯时,就必须要适应和接受乡村的社区文化、生活方式。然而在现实中,农村社区没有繁华的街道,没有方便的购物商店,也没有消遣娱乐的场所;农村学校没有优美的校园环境,没有齐全的教育教学硬件设备,也没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施。这与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及自己理想中的教育教学生活形成巨大的反差。很多初任年轻教师一下子无法接受从城市到乡村化的转变巨大,“这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使乡村初任教师在乡村文化中处于失语的‘他者’边缘位置”[10]。
其次,与教师交流互动最多的是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社区成员,他们对教师的认可程度、与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教师的成就感、归属感及价值感。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及家长之间的融洽关系有助于提升教师成就感。代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几乎每天都与学生接触,长期与学生和家长打交道,他们之间联系紧密。如果他们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相互了解,不但有助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身心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与同事和领导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增加教师的归属感。农村教师一个星期中有五天时间在学校,有些教师甚至周末也在学校,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相当于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即学校就是他们的生活圈,在这个圈子里,最直接、最稳定的交际对象便是同事和领导。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中,与同事和领导之间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教师的工作顺利进行,促进职业生涯发展,最重要的是可以获得归属感,体验到自己的存在感。除此之外,教师与社区成员之间良好的关系可以提升价值
感。学校不能离开社区而单独存在,尤其是在农村,学校直接融入在农村社区文化之中,因此与教师经常打交道的,除了学生和家长、同事和领导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体———社区成员。中国的文化根植于乡村,而人际关系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地方特。在传统的乡村,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是知识和文化的传承者,具有一定的社会声望,受到社区成员的尊敬和认可。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乡村教师的身份遭遇了一定程度的危机,他们不再是知识和文化的代表。因此,教师与社区成员之间能否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能否融入社区生活,社区成员能否认可他们,将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价值。
(三)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
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人们对自己职业的满意度和热爱度。工作所带来的经济回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自己职业的满意度和热爱度,因此工资待遇是人们选择职业时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体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和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教师的经济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体制内其他行业人员相比,教师却是‘体制内的弱者’,农村教师更是‘弱者中的弱者’,也是拿固定工资、低工资的‘穷者’”[11]。
首先,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低于城区教师[12]。从客观角度来看,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下,城乡差距和不均衡的资源配置导致了城乡教师在社会地位上的差距,也给农村教师带
来非常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城区教师可以享受城市所拥有的各种优势资源和便利条件。从主观角度来看,城乡经济条件的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多种原因造成城乡学校之间教育教学质量的差异,但人们一般认为这种差距是由城区教师优秀、能力强造成的。人们的这种不信任和不认可,以及教师自己的自卑情绪,使农村教师产生了一种“羞于”说出自己是一位农村教师的心理体验。同时,城区教师姓“城”、农村教师姓“农”的这种城乡有别的文化区隔,也使农村教师“羞于”说自己是农村教师。
其次,“农村教师整体经济地位低于体制内其他行业人员”[13]。一般来说,行政部门、卫生部门和银行部门是农村的主要体制内行业。行政部门人员的工资水平可能与教师差不多,但他们却有着更多的人脉、圈子和关系等资源[14];而卫生部门和银行部门工作人员的经济收入比教师高。
再次,农村教师的经济收入可能比一般农民的还要低。在全球化境域下,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种行业不断涌现,农民挣钱的机会和途径越来越多,他们的收入也在不断提高。相比较而言,农村教师只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仅拿着固定的死工资。因此,农村教师缺乏优越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没本事、不会挣钱的体。
  三尧提升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的建议
(一)优化制度及落实政策文件
在国家意识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国家政策对农村教师的支持显得极为重要。
—46—
. All Rights Reserved.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就农
村教师问题相继出台了大量文件政策,如“特岗计
划”“国培计划”等等。尽管针对农村教师问题的文
件政策有不少,但在具体的实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
不足,如城乡资源分配方面、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和
农村教师聘任及退出机制等人事管理方面。2015
年出台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在
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在其他方面做出了相
应的补充。
首先,应该在制度政策上确保并落实同一地区
的所有教师(不分城乡、不分不同类别体)基本
享有相同的社会经济地位、学习培训机会和晋升发
展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偏远特困山区教师采
暖、交通补贴。这在“支持计划”中有提及,但在
实施过程中由于地方财政问题,有些地区并没有落
实。财政补贴方面未落实主要是由“‘以县为主’的
制度性缺陷造成的,所以应加快国家财政体制向公
共财政体制的转型,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尽快
使农村教育成为国家财政向农村提供公共服务的重
社交礼仪常识点”[15]。其次,在一定情况下,需要考虑更好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实施,将不同教师体(如“代课教
师”等)中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专业能力强,对
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使命感,将农村教育教学看成自
己一生追求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身份地位,并吸纳到
农村教师队伍中来。再次,进一步完善教师双向流
动机制,改进教师进入和退出人事管理机制,平衡
城乡教师资源。通过借鉴国内外城乡教师流动的成
功经验,完善城乡教师流动的政策保障,建立规范
化的轮岗制度。要求城镇教师定期到乡村学校服
务,并由相关部门给予这些教师一定的物质补贴,英雄联盟更新慢
农村学校也应选派一定的青年教师到城镇学校跟班
学习,正真做到城乡互动。
(二)深化农村教师的文化融入
农村教育根植于乡土文化,以传承乡土文化为
根本。农村教师作为农村教育的承担者和乡土文化
的传承者,只有了解乡土文化,遵守乡村社会生活
秩序,认同所在村落的乡土文化,正真融入乡村生
活,才能感受到乡村教育的活力,体现教师职业的
价值。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
出现了农村学校与当地社区缺乏联系的困境,形成
与村落文化脱离的相对封闭的“文化孤岛”现象。
首先,重新审视乡土文化的价值。随着多元文
化的发展,人们用多元文化观念去看待不同地区、
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文化差异。中国在城镇化过程中,乡土文化发展出现了一定的困境,但这并非因为乡土文化本身没有价值,而是在西方文化主导世界话语权的霸权主义下,乡村社会出现“城市取向”;学校教育出现“城市取向”的价值转变等外部原因所致。农村教师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用多元文化的观念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认识乡土文化的价值,重塑农村教师的文化符号意义。
其次,参与学校文化和乡村社区文化的建设。乡村教师不仅担负着建设校园文化的职责,也承担着建设乡村社区文化的责任。和谐融洽的校园文化包含了教师与学生及家长、与领导及同事的和谐人际关系,这要求教师与学生和家长之间彼此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用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对方;在与同事和领导相处的过程中,要将自己融入学校文化,关心同事、理解领导,在合作互助中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参与、多方交流,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与社区成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得到社区成员的认可和支持,教师参与乡村社会生活、共同构建乡土文化、传承乡土文化的重任才能得以实现。同时,农村教师可以获得归属感和存在感,将自己看成乡村社会中的一员,而不是村落事务的边缘人和乡村生活的异乡人。
(三)教师应理性看待自身社会经济地位
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教师要转变原有的职业理念,从生命价值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职业,实现
“工具理性”向“生命理性”的转变。“职业存在两种状态,其一是‘用生命回应职业的需要’,其二是‘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16]第一种状态是将职业作为外在工具性的谋生手段,在外在的要求与束缚之中工作,当他们的工作付出与应得的报酬、荣誉等不成正比时,就容易失去价值感,易产生与其他行业人员或本行业其他成员的对照心理。当今很多教师处于这种状态,尤其是农村教师。农村教师的对照体主要有体制内的同行———城区教师和异行———公务员,体制外的乡村农民。当体制内的其他人员比自己的社会地位高、拥有的可动用资源丰富,体制外的农民也比自己的经济地位高时,农村教师就会产生不平衡心理。因此,农村教师只有进入第二种职业状态,即将职业内化为自己的内心需要,并赋予一定的价值意义,在工作中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对工作充满热情和动力,在教育教学中实现自我,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喜欢它,并体验—56—
. All Rights Reserved.
到工作所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不断改善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教师,除提高其基本工资外,其他各种津贴、补助(如采暖费、交通费、房补等)都在逐渐完善。曾经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如今一去不复返,教师在与其他行业进行比较的同时,也纵向地跟过去的教师工资相比,同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要从心理上接受自己的行业及所获得的报酬,而不是一味地与其他比自己更好的职业进行对比,这样才能消除对农村教师的各种偏见。
农村教师影响着我国农村教育质量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关注和了解农村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农村教育的高度关注,已出台大量相关倾斜与支持性政策,并提出许多具体措施,如果各地区都能落实,则农村教师将会进一步稳定,推动农村教育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院
[1]李金奇,周守军.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身份认同分析———基于湖北省农村学校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 2012(22):80-84.
[2]于兰兰,吴志华.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及分析———以辽宁省为例[J].教育导刊,2011(5):31-34. [3]于兰兰.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辽宁省农村生物教师为例[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李壮成.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8):86-90.
[5]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元旦假期2021放假安排表
[6]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读书,2001 (12):19-24.
[7]朱旭东,康晓伟.弱势体教师:内涵、问题、原因及其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11(1):57-62.
[8]杨廷树,杨颖秀.西部农村地区特岗教师现状调查与思考———基于贵州省Z中学的个案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8):6-8.
[9]张济州.农村教师的文化困境及公共性重建[J].教育科学,2013(1):51-54.
[10]刘莉萍.乡村初任教师文化认同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1(8):44-45.
[11]葛春.中国农村教师社会地位演进概述[J].江苏社会科学,2010(S1):47-50.
[12]曾晓东.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01.
[13]谢丽丽.教师“逃离”:农村教育的困境———从G 县乡村教师考警察说起[J].教师教育研究,2016(7):71 -76.
[14]翟学伟.是“关系”,还是社会资本[J].社会,2009 (1):109-121.
[15]周钧.农村学校教师流动及流失问题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教师教育研究,2015(1):60-67. [16]郭韶明.职业认同:教师成长的内动力[J].教师博览,2006(12).
(责任编辑:刘宇)
骨头汤里白的是什么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Teachers’Professional Identity
GUO Ermei,CAO Wenjian
(School of Education,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China)
Abstract:At present,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rural school teachers is generally low in China.The main
reasons are following:the long-standing dualistic pattern makes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larger,
and the national policies make different types of teachers have an unbalanced sense of mind;social cultur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fluence the sense of belonging and accomplishment of teachers in rural areas;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affects the well-being and job satisfaction of rural teachers.Retaining or attracting excel⁃
lent teachers to teach in the countryside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By optimizing the system and imple⁃
menting policy documents,deepening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rural teachers,and rationally treat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rural teachers,thus the rural schools will retain or attract more teachers.
Key words:rural teachers;professional identity;teachers’professional identity
—66—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