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传统安全问题
全球化时代的安全问题
经贸学院  财政0701  杨珍珍  20074910222
摘要:由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面临的许多传统安全问题已经开始出现新的趋势,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仍保持高发态势、国际军事竞争日益激烈、核扩散和军备控制形势依然严峻,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也已经出现,典型的问题有恐怖主义、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等,本文着眼于对经济安全、恐怖主义、文化安全三个问题做比较重点的探讨,提出一些看法和展望。
关键词:全球化时代 经济安全 恐怖主义 文化安全
一、典型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1、当前传统安全的新趋势
由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许多传统的安全问题发生了一些改变,出现了新的趋势,主要有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仍保持高发态势;国际军事竞争日益激烈;核扩散和军备控制形势依然严峻。
2、非传统安全的内涵与危害
非传统安全是相对于军事、政治和外交等传统安全威胁而言的,指除此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
典型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有恐怖主义;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等。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是指国民经济能够抗御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而保持平稳有序运行的态势,包括金融安全、能源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等。
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至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
文化安全就是文化主权的安全,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条件下,保持传统语言、文化、社会团体、宗教、民族认同和习俗的能力。
二、经济安全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谈到国家安全时,考虑的只是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技术安全等,很少把它与经济安全联系起来。当一国经济规模很大,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安全的重要性某种程度甚至比一般的国防机密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影响还大。
很多人的经济安全意识很差,,在其他国家看来是经济机密的一些东西,中国却门洞大开,无意中泄密的事情很多。利益集团一般通过在华机构和个人进行利益输送、政策游说以及商业情报的搜集等方式来获取中国的经济情报。发达国家的政策游说一般都制定有一整套制度和程序来规范游说活动,而中国在这方面却显得非常混乱。
  由于西方掌握着国际经济的话语权和规则,为了进入国际市场,很多中国公司主动请国外投行、会计师事务所或评级机构进行咨询、审计、评级,这当中很多核心数据与规划等重要商业机密被其所获。
  鉴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级政府控制着巨大的社会资源和政策资源,中国将会越来越吸引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向华派出间谍刺探经济情报,行贿政府官员和相关企业领导人。而无论是商业贿赂还是通过其他方式窃取经济情报,都会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安全产生非常大的危害。
跨国企业窃取中国商业机密的方式,一是通过在华外国企业商会举办研讨会等形式,对国家有关部门的决策施加影响;二是通过在中国的渠道寻利益代言人。几乎所有跨国公司的驻华代表,都有在相关部门或大型企业任职的经历。不仅如此,跨国公司甚至直接在中国政府内部寻求代理人。
  中国应尽早制定一部专门针对外国企业的反商业贿赂法,运用法律手段,使防范各类国际不良企业和个人侵蚀中国经济安全和经济利益的举措机制化、日常化。
  同时,对利益集团的游说活动要进行严格限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无拘无束。可设立相关机构,对外资、外国商品的进入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对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的外资投资和并购项目有效进行国家安全审查等。
  另外,还应规范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与学者接受境内外企业、机构资助的课题研究,严格禁止涉外部门工作人员在外企或驻华商会等“变相任职”。鼓励相关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体等对利益集团造成中国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进行监督和提起法律诉讼
三、恐怖主义
长期以来,恐怖主义以其血腥的暴力活动为显著标志,在世界许多地区制造混乱,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9·11”事件更是使这种活动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以空前的破坏力、冲击力和影响力,给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关系、国际秩序带来深刻的变化;它也迫使世界各国再度聚焦恐怖主义,重新评估恐怖主义危害,并把反恐纳入国家安全的战略层面。虽然恐怖主义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恐怖主义威胁并没有在国际反恐斗争的严厉打击下日趋减小。仍不断发生的一系列恶性恐怖事件显示,恐怖主义威胁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在一些地区还不断恶化。由此可见,反恐斗争仍是一项十分复杂、长期、艰巨的任务。
恐怖主义危害不因从事恐怖活动的人员减少而缩小。恐怖主义既不同于普通刑事犯罪,也不同于常规战争,它是一种“以小搏大”的极端不对称的暴力活动。这种“不对称”之所以极端,是因为它并不是军事作战中的不对称,而是有预谋地针对毫无防范能力的平民进行袭击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还体现在政府难以给予“受害体”全面保护而防范这种袭击,也就是说,任何国家、任何政府都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像保护要人一样地保护起来,不可能把所有民用建筑、设施都像保护使领馆、军事基地、政府办公驻地一样地安装各种防恐设备。由此可见,、与各国军队相比是“弱者”,但与它们袭击对象相比则是“强者”。 恐怖主义危害仍在不断扩大。常规恐怖活动已经显示了它的杀伤性与破坏力,每年死于恐怖
活动的人数有增无减。与此同时,人们更加关注大规模杀伤性恐怖主义出现的可能。恐怖主义无视人类的任何道德规范,不受任何国际法约束,因此,它追求最具轰动、最具血腥、最具影响的各种恐怖活动方式,核、生、化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直是其寻求使用的手段之一。1995年造成10多人死亡、5000多人受伤的东京地铁“”毒气事件,使人们更加警觉使用化学武器的恐怖主义;越来越多的放射性材料的走私活动,也使人们对包括“脏弹”在内的核恐怖主义的恐惧与日俱增;而在美国蔓延的恐慌更使人们忧虑生物恐怖主义的来临。随着国际社会的日益开放,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得到制造包括核、生、化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技术和制造材料的途径与方式也越来越多,亟需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与警惕。恐怖主义危害还在于它造成大范围的心理恐慌,影响经济发展。而且,恐怖主义的危害还在于恐怖活动的放射性作用,极大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恐怖主义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反恐斗争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反恐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严厉打击现存的恐怖主义;二是防止潜在恐怖主义的产生。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我们主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加强国际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国际反恐斗争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用具体的措施来充实完善各种反恐协议、协定与公约,国际反恐斗争合作的领
域也应随之不断扩大。由于恐怖主义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反恐合作既要有道义上的支持,也要有司法合作;既有情报交流,也有技术合作;既有经济制裁,也有联合军事打击;既有国家领导人的会面,也有具体执行部门相互协助,从而达到从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限制的活动空间,切断的资金来源,使无论躲到哪里,都难以逃脱法律的制裁。
四、文化安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社会信息化、全球化速度的不断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日益显现,并受到社会各界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1、当前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文化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强盛、安全不仅可以形成一个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而且由这种认同感和凝聚力所形成的安全屏障可以极大地提高国家整体安全度,由此赢得良好的国际安全环境,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2 综合文化国力“西强我弱”的态势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文化就其本来意义而言,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但没有强弱之说,文化的先进与落后是从文化的人类文明发展历史演变的角度来区分的,它的标准是人类文明进化史。所谓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实际上反映和揭示当代世界文化力量在国家间的一种对比关系,反映的是当代世界文化力量的一种对比关系。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媒体品种数量不少,但是人均比较低,特别是在世界市场所占有的发行销售份额较低。根据公布的统计资料,2000年,全球图书市场销售额达800亿美元,美国253亿,约占32%,德国100亿,约占13%,中国10亿,仅占1·3%。中国的传媒业与世界同行相比,在资本实力、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及人才素质上,都存在着一定差距。据新闻出版署统计,2001年,中国图书、报纸、期刊出口额为1764亿美元,而进口额是6904亿美元,进口是出口的4倍,而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进口额为出口额的14倍。中国媒体产业的贸易逆差如此之大,使得在思想文化影响方面严重的不对称。
3 国家文化安全冲突进一步上升
文化主权是国家主权在文化领域的延伸,是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有权根据国际法,选择自己国家的文化制度、意识形态、民族文化。
互联网是诞生于非传统安全包括哪些内容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它不仅改变了文化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并正日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新文化形态。国家对信息的控制和管理能力由于这一超越时空技术的出现而面临新的挑战。互联网上90%以上信息资源都是以英语为语言载体,成为西方国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扩张、渗透的重要手段。开放条件下的国家文化安全冲突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而不断上升。
4、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遭遇全球战略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文化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加入WTO后,我国传统文化产业,包括新闻、出版等都将遂步开放市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进入中国文化市场,一方面这将是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极好机会,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国家的文化产品、高科技在全球处于主导地位,外来文化产品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巨大冲击很难避免。 5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遗产资源危机
对一个民族来说,物质的与非物质的遗产,都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是维系民族社存在的生命线,一旦这样的生命线遭到毁灭性破坏,那么失去的不仅仅是文化生物链的有机性,而且也使民族的存在失去全部文化基因的谱系依据。
一种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却与我们的民族智慧和灵魂血脉相成、保留着我们最纯粹最古老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的精神财富正迅速离我们而去。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文化遗存丰厚但迅速走向现代化、城镇化的国家来说,这种情况尤为严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形态的特殊性,诸如口头传统、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手工技艺、商贸习俗、人生礼俗、民间信仰等,有突出价值并广为流传的各种民族民间艺术的代表作,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文化空间。这些文化遗产包含了更多随着时代迁移与变革而被人们忽视或忘却的文化记忆,只有唤起这些记忆,才能真正懂得人类文化整体的内涵与意义。文化的延续发展需要一个民族的根,文化创新的高度往往取决于对文化遗产发掘的深度。这些积淀千年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的东西一旦消失,人类的损失将无可挽回。
6、维护文化安全的对策
国家文化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延伸,是国家利益的文化存在形态和运动样式。从国家利益最一
般的存在性构成来看,国家利益的存在和运动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它的物质方式,一种它的精神方式,其他所有的利益存在形态和运动方式,都是这两种方式作为生命运动形态的展开和具体化。
加强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关键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这是防御和抵制任何外来文化霸权与内在文化分裂的最好办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