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建设面临的安全形势与未来国防的发展趋势
国防建设⾯临的安全形势与未来国防的发展趋势
国防建设⾯临的安全形势与未来国防的发展趋势
⼤纲
⼀、国防建设⾯临的安全形势
1.外部形势:安全环境总体有利,但也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2.内部形势:世界新军事变⾰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动⼒与压⼒
⼆、未来国防的发展趋势
1.国防使命和任务将进⼀步拓展
2.国防体制将朝着“⼤国防”的⽅向不断完善
3.国防建设将实⾏全⽅位的军民融合
4.国防⽃争⾏动将直接为战略⽬的服务
5.武装⼒量建设将更加注重质量
知识点汇总
原理和观点:
K01: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K02:国际安全环境总体有利
K03:国际安全环境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K04:新军事变⾰的意义
K05:世界新军事变⾰的本质
K06:世界新军事变⾰的主要特征
K07:世界新军事变⾰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推动作⽤
K08:世界新军事变⾰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构成的压⼒
K09:国防使命和任务新拓展的主要内容
K10:国防体制将朝着“⼤国防”的⽅向不断完善的主要表现
K11:国防建设将实⾏全⽅位的军民融合
K12:国防⽃争⾏动将直接为战略⽬的服务
K13:武装⼒量建设将更加注重质量
重要信息:
I01:《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
I02:《军队处置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I03:军队和武警部队积极参与了各类救灾抢险⼯作
正⽂
⼀、国防建设⾯临的安全形势
国防和军队建设,以维护国家安全利益需求为⾸要任务,以适应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为⾸要前提。正确判断和把握安全形势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是制定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以及筹划与实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依据。
1.外部形势:安全环境总体有利,但也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1)国际安全环境总体有利
第⼀,国际战略⼒量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美国单极企图受阻。美国战略扩张过度,频繁对外发动战争,导致国⼒、军⼒消耗巨⼤,其经济实⼒和军事实⼒在世界上的⽐重有所下降;美国建⽴单极世界的战略构想有悖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趋势,遭到世界各国的反对。
俄罗斯重振⼤国加快。俄罗斯在普京等⼈的领导下,迅速扭转了苏联解体后中央政府控制⼒下降、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的局⾯,政治权⼒重新收归中央政府控制的⼯作已基本完成,经济实⼒已回归苏联解体前⼣的⽔平,军事实⼒有了进⼀步的发展,其综合实⼒的恢复速度远远超过美国等西⽅国家的预期。
欧盟⼀体化发展。欧盟⾃成⽴以来,经过五⼗多年的发展,由最初的6个国家扩展⾄现在的27个国家,⼈⼝合计达到4.5亿,经济发展⽔平已超过美国。除英国外,欧盟已基本建⽴统⼀的货币,实际上已成为
世界经济格局的⼀极,与美国在经济上的竞争性⽭盾难以消除。随着经济联盟、货币联盟、政治联盟、军事联盟的⽇益完善,未来的欧盟将在国际经济、政治、安全等各⽅⾯扮演更重要的⾓⾊。
发展中国家实⼒增长。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持续增长,其增长率长时间保持位于世界前列。因此,发展中国家作为⼀个整体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有所提⾼。⼀些区域性联盟,如东盟,以协商⼀致、循序渐进、平等互利、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为主要⽅法,经过成员国之间的不断磨合,创⽴了区域⼀体化的⼩国协商模式,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拥有5亿⼈⼝,地域⾯积超过450万平⽅公⾥的具有相当影响⼒的⼀个区域组织,合作范围不断扩⼤。
世界发展的历史证明,国际间各种⼒量对⽐过度失衡,世界就不安全,多种⼒量的相对平衡更有利于世界和平。两极格局解体以来的国际战略⼒量⾛向表明,多极化符合⼤多数国家和⼈民的共同愿望,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内在要求,其发展趋势不可阻挡,这将有利于世界和平。由于国家战略格局失衡的局⾯在短期内难以根本地改变,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还要经历各国国际政治⼒量的消涨和国际形势的长期演变,这将是⼀个渐进的、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单极与多极、称霸与反称霸⽃争仍将⼗分激烈。
第⼆,亚太地区安全形势保持基本稳定。
亚太地区经济呈现迅猛发展趋势,尤其是东亚地区⼀直是世界上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并有望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继续保持其发展势头。平等、多元、开放、互利的地区合作局⾯正在形成,多边安全对话与
合作逐步深化。上海合作组织进⼊了务实发展的新阶段;东盟近年来积极稳步地推进共同体建设,在国际事务,特别是促进该地区安全与稳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
第三,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不断推进。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在总体上处于新中国成⽴以来较好的时期。中国发扬亲善友邻、重建睦邻的历史传统,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合作、经济互利、⽂化交流等形式积极发展与邻国的友好关系,以实际⾏动推动与周边国家建⽴睦邻互信、促进地区安全合作。中国本着公认的国际法规则及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经过与相关国家共同努⼒,已经同12个陆地邻国签订了边境条约,妥善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第四,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不断提⾼。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开放,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的成就,社会发展取得了巨⼤进步,综合国⼒显著增强。中国在⽇益活跃的对外经济活动当中,积极开拓资源市场和销售市场,不仅有利于其⾃⾝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国⾼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志不渝地⾛和平发展的道路,代表和平、合作的国际政治发展趋势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潮流,在政治和外交⽅⾯有声有⾊地展⽰出⾃⼰独特的风貌。
(2)国际安全环境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第⼀,西⽅⼀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化上加⼤对中国的牵制和遏制⼒度。
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背景下进⾏的,随着中国的发
展与强⼤,西⽅势⼒唯恐霸权利益受到挑战,顽固地坚持冷战⽰威,恶意炒作“中国威胁论”,加强对中国的战略防范,牵制与⼲涉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与⽂化。
政治⽅⾯: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与西⽅国家格格不⼊,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后,西⽅势⼒把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头转向中国,企图搞垮社会主义的堡垒,不断从政治上加⼤打压⼒度,他们打着民主、⾃由、⼈权等旗号横加⼲涉中国内政,企图促使中国改变政治制度。
经济⽅⾯:随着中国经济规模和消费市场的扩⼤,西⽅国家对中国经济发展抱有复杂的⼼态:⼀⽅⾯他们需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为他们提供市场;另⼀⽅⾯,他们害怕中国经济发展强⼤后对他们的经济利益和经济格局构成威胁。因此,他们不断地挑起经济摩擦,把贸易问题与⼈权问题挂钩,近年来⼜把贸易逆差、货币汇率、知识产权等问题作为在经济上向中国施压的王牌。
军事⽅⾯:冷战结束后,欧洲⼤陆两极对抗的局⾯不复存在,亚洲的发展欣欣向荣。有的国家在军事战略上加⼤了对亚太地区的关注⼒度,增加部署在亚太地区的作战⼒量,加⼤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同盟,进⼀步扩⼤军事优势,⽬的在于⼒保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主导权和控制权。
⽂化⽅⾯:⼀些西⽅国家利⽤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更加注重在⽂化上进⾏扩张,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推⼴其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活⽅式,对⾮西⽅国家意识形态⼤加指责,利⽤⼀些⾮政府组织,向中国的经济、司法和教育等重要领域进⾏渗透,企图从中国内部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场针对中国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始终在所谓的民主、⾃由的外⾐下进⾏,⽂化渗透对中国的威胁将长期存在。
第⼆,特殊地缘环境导致安全形势的复杂多变。
中国是⼀个陆海⼤国,边防、海防任务⾮常重。陆地疆域拥有960万平⽅公⾥,陆上边界线长2.28万多公⾥,管辖海域拥有300多万平⽅公⾥,500平⽅⽶以上的海岛6900多个,⼤陆海岸长达1.8万多公⾥、岛屿岸线1.4万多公⾥;邻国众多,周边形势复杂。与14个国家陆地接壤,与8国海域相连,按照英国著名地缘政治学家麦⾦德的观点,接壤的邻国越多,其周边环境越不利;位于世界两⼤地缘政治战略区交汇处,与⼤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中国处于世界地缘政治的中⼼舞台,欧亚⼤陆的东部,是西⽅地缘政治理论强调的边缘地带。从近代开始,这个地带⼀直是外国列强⾓逐的主要⽅向之⼀。冷战时期,中国⼀直是美苏两⼤超级⼤国制衡的对象;冷战结束以后,中国所在的亚太地区仍然是⼤国利益的重叠交汇之处,存在诸多地缘战略利益的竞争。⼤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将对中国的安全形势产⽣较⼤影响,同时也关系到亚太地区乃⾄世界的安全与稳定。
第三,国内分裂势⼒活动危害国家统⼀。
“台独”、“宪政改造”、“法理独⽴”、“务实外交”以及“藏独”和“东突”分裂势⼒与国际恐怖主义、极端主
义、分裂主义等“三股势⼒”相互勾结等,严重影响了我们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第四,⾮传统安全威胁增⼤,其中⾮传统安全问题(经济安全、能源安全、⾦融安全、粮⾷安全、信息安全、⽣态环境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益凸显。
⽬前美国的⾦融、贸易系统已完全实现⽹络化,60%以上的美国企业已进⼊因特⽹,国防部的电信需求95%以上是由商业⽹络提供。据统计,美国国防部计算机⽹络系统每天要受到60-80次侵袭,每年美国因受⽹络攻击的损失⾼达100亿美元。全世界有相当多个“⿊客”⽹站,世界上有120多个国家或地区具有病毒攻击能⼒。
国内和国际因素关联性增强,传统和⾮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分艰巨。中国的安全环境仍然⾯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
2.内部形势:世界新军事变⾰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动⼒与压⼒
新军事变⾰,是迄今军事发展史上最深刻最⼴泛的⼀次变⾰。这场变⾰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末,现已成为世界军事发展的主旋律,构成了⼈类社会⼤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既提供了动⼒,同时也构成了巨⼤的压⼒。
(1)世界新军事变⾰的本质和主要特征
新军事变⾰实质上是⼀场军事信息化变⾰,军事信息化就是这场变⾰的本质,建⽴信息时代的军事体系,是这场变⾰的显著标志和最终⽬标。
世界新军事变⾰的特征主要有:第⼀,着⼒推进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第⼆,按照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改⾰军队组织体制;第三,运⽤信息化战争理论谋划军队的作战和建设;第四,加快战争形态和作战⽅式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可概括为“两⼤转变”(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以及作战⽅式由“短兵相接”向“⾮接触精确打击转变”);第五,增强投⼊保障军事变⾰。
(2)世界新军事变⾰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推动作⽤
世界新军事变⾰为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标⽰了发展⽅向;为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为中国国防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中国国防和军队的中长期发展提供了契机。
(3)世界新军事变⾰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构成的压⼒
第⼀,国防科技发展亟待加强。⽬前,核⼼技术基础弱,创新能⼒不⾜,总体⽔平差。
第⼆,武器装备现代化进程亟待加快。
第三,组织体制改⾰亟待深化。重点在于:优化结构,理顺关系。
第四,军事理论亟待创新。
第五,⼈员素质亟待提⾼。我军军官的⽂化程度距发达国家军队有⼀定的差距。现在⼤专以上⽂化程度的军官仅占71.8%,⽽国外军队的军官⼤部分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美国军官100%拥有⼤学本科学历,还有40%的军官具有硕⼠和博⼠学位。俄罗
斯军队也有98%军官具有⼤学本科的⽂化程度。⽂化程度的差距影响我军推进中国特⾊军事变⾰的进程。
第六,国防投⼊需进⼀步加⼤。中国国防费总额、军⼈⼈均数额,仍低于世界⼀些主要⼤国的⽔平。2007年,中国年度国防费相当于美国的7.51%、英国的62.43%。军⼈⼈均数额是美国的4.49%,⽇本的11.3%,英国的5.31%,法国的15.76%,德国的14.33%。从国家国防负担的相对⽐例看,中国国防费仅占国内⽣产总值的1.38%,⽽美国占4.5%,英国占2.7%,法国占1.92%。
⼆、未来国防的发展趋势
1. 国防使命和任务将进⼀步拓展
新拓展将主要有以下四个⽅⾯:⼀是由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向保卫国家经济发展利益⽅⾯拓展;⼆是由传统安全领域,向⾮传统安全领域拓展;三是由传统意义上的打赢战争,向遏制战争和控制战局⽅⾯拓展;四是由保卫本⼟不受侵犯,向争取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对政治、经济、⽂化等⽅⾯安全秩序的影响⼒和主导权拓展。
中国⼈民解放军、中国⼈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是抢险救灾的突击⼒量。担负的主要任务是:解救、转移或者疏散受困⼈员;保护重要⽬标安全;抢救、运送重要物资;参加道路(桥梁、隧道)抢修、海上搜救、核⽣化救援、疫情控制、医疗救护等专业抢险;排除或者控制其他危重险情、灾情。必要时,协助地⽅政府开展灾后重建等⼯作。
2005年6⽉,中华⼈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共中央军委公布《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
2006年11⽉,中央军委批准颁发《军队处置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近年来,中国⼈民解放军组建了19⽀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军队和武警部队共计出动兵⼒60万⼈次,各种车辆63万台次、飞机和直升机6500余架次,组织民兵预备役⼈员139万⼈次,参加抗洪、抗震、抗冰雪、抗台风和灭⽕等救灾⾏动130余次,抢救转移众1000万⼈次。
2008年1⽉,南⽅部分地区出现严重低温⾬雪冰冻灾害。军队和武警部队共投⼊22.4万⼈,民兵预备役
⼈员103.6万⼈,派出军⽤运输机和直升机226架次,主要担负疏通交通⼲线、救助受灾众、恢复电⼒线路等急难险重任务。
2008年5⽉12⽇,四川汶川⼤地震。军队和武警部队共出动兵⼒14.6万⼈,动员民兵预备役⼈员7.5万⼈,动⽤各种型号飞机和直升机4700余架次,车辆53.3万台次,救出⽣还者3338⼈,转移受困众140万⼈,运送和空运空投救灾物资157.4万吨。派出210⽀医疗队、⼼理救援队和卫⽣防疫队,巡诊医治受伤众136.7万⼈。
⽀援农⽥⽔利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维修、新建贫困地区乡村公路2100余条,农村⽔电、⼈畜饮⽔、⼩流域治理等⼩型⼯程建设9万余个。巩固和新建扶贫点2.5万个,帮助8万余户众脱贫。
⽀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帮助新建、扩建机场3个、电站5座、⽔利设施12处,修复公路900余公⾥,打井300余眼,修建⼩⽔窖、⼩电站、安装太阳能和电视差转设备6000余个。
在⽀援奥运会筹办⼯作中,军队和武警部队组织1.4万余名专业和众演员,参加奥运会、残奥会开幕式、闭幕式⼤型⽂艺表演和仪式演奏。组织6900余名专业志愿者,担负交通保障、颁奖升旗、医疗救护、场馆服务等84个项⽬⽀援任务。驻京部队还先后出动官兵67万⼈次,参加⾸都机场航空⾛廊、国家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36个奥运重点⼯程建设。
⼈民解放军⾃1990年以来共参加18项联合国维和⾏动,累计派出维和官兵11063⼈次,有8名维和官兵在执⾏任务中牺牲。截⾄2008年11⽉底,中国有1949名维和官兵在联合国9个维和任务区和联合国维和部执⾏任务。其中,军事观察员和参谋军官88⼈;赴联合国刚果(⾦)特派团⼯兵分队175⼈,医疗分队43⼈;赴联合国利⽐⾥亚特派团⼯兵分队275⼈,运输分队240⼈,医疗分队43⼈;赴联合国苏丹特派团⼯兵分队275⼈,运输分队100⼈,医疗分队60⼈;赴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兵分队275⼈,医疗分队60⼈;赴⾮盟/联合国达尔富尔混合⾏动⼯兵分队315⼈。2000年以来,中国向7个任务区派遣维和警察1379⼈次。⽬前,中国有208名维和警察在利⽐⾥亚、科索沃、海地、苏丹和东帝汶执⾏维和任务。
2.国防体制将朝着“⼤国防”的⽅向不断完善
国防体制将朝着“⼤国防”的⽅向不断完善,主要表现有:国防领导体制将本着“权威、精⼲、效能”的原则,进⼀步加强最⾼决策机构对国防活动的集中统⼀领导和宏观控制能⼒;武装⼒量体制将继续坚持精⼲的常备军与强⼤的后备⼒量相结合;国防经济体制将进⼀步加强“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国防动员体制将由以⼤规模动员为主转变为以精确动员为主,并实⾏应战与应急⼀体化;民防体制将⾛向战备与防灭合⼀的轨道。
3. 国防建设将实⾏全⽅位的军民融合
在未来,国防建设将实⾏全⽅位的军民融合,使我国的国防建设更加趋于完善。
4. 国防⽃争⾏动将直接为战略⽬的服务
战争、战役、战⽃⾏动的界限趋于模糊,其相互关系更加难以区分,往往会出现战役、战⽃⽬的与战略⽬的同⼀性的重叠情况。
5. 武装⼒量建设将更加注重质量
未来的武装⼒量质量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是提⾼军队的职业化程度;⼆是提⾼军队的信息化⽔平;三是提⾼后备⼒量技术含量。
总体来说,未来国防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军事领域,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军民⼀体性等特征,这对各级领导⼲部履⾏国防职责提出了新的更⾼要求。
返回顶端国防和国防理论
⼤纲
⼀、国防、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
1. 国防的概念
2. 国防政策
3. 军事战略
⼆、国防和军事指导理论
1.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防和军事的基本原理
2. ⽑泽东军事思想
3. 邓⼩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4. 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5. 同志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
知识点汇总
概念:
C01:国防的概念
C02:⼤国防的概念
C03:国防政策的概念
C04:军事战略的概念
原理和观点:
K01:⼤国防的特征
K02:新中国成⽴后我国的国防政策内容
K03:军事战略的主要内容
K04:未来我国所⾯临的战争的新特点
K05:马克思主义战争理论
K06: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K07:马克思主义国防建设理论
K08:⽑泽东的⼈民战争思想非传统安全包括哪些内容
K09:⽑泽东的⼈民军队思想
K10:⽑泽东的⼈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
K11:⽑泽东的国防建设思想
K12:⽑泽东的战争观和军事⽅法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