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安全学
一、名词解释
1.非传统安全(non-traditional security是指由非政治和非军事因素引发,直接影响甚至威胁本国和别国乃至地区与全球发展、稳定和安全的跨国性问题以及与此相应的一种新安全观和新的安全研究领域。它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国际恐怖活动与有组织犯罪等。
2.国家安全(state security)指以主权国家行为体为主要指涉对象的安全问题。从内涵上看,国家安全主要是指国家利益不受威胁、侵害和破坏的状态。国家安全的外延很广,从纵向上看,包括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两大领域;从横向上看,国家安全涉及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安全等诸多领域。
3.军事安全(military security)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军事相关利益不受威胁的状态。具体而言,就是主权国家有效应对来自国家外部的战争威胁和军事入侵,确保国家领土、领空、领海等主权利益不受外敌的军事侵犯。
4.恐怖主义(terrorism)任何以胁迫一定人口、某个政府或国际组织为目的,造成平民死亡或对其身体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均为恐怖主义行为。其具有暴力性、政治性和恐惧性。
5.核不扩散条约(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NPT):是国际社会防止核武器扩散的基石,其目的是防止核武器的全球扩散,在既能保证在国际监督与核查下国家和平利用核技术的同时,又能防止核武器的扩散,签署于196871日。
6.国际安全机制(International Security Regime)非传统安全包括哪些内容:一般是由一系列的条约、组织、单边或双边协定以及多边的核查机制组成。它是以国家之间为减小对安全的威胁,增进信赖,创建对话和合作框架的一种架构。
7.环境安全(environmental security):主要是指生态环境领域的利益不受威胁的状态。具体是指地球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因此人类体之间的关系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也不构成危险和威胁的状态。
8.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即一国的安全与强大意味着另一国的安全与强大受到削弱的“零和状态”。一国为保障安全而采取的措施,会增加他国的不安全感,会被他国视为一种威胁,这样的恶性互动,必然会带来困境。一国追求自身安全的意图会增加其他国家的不安,因为每一方都把自己的措施解释为防御性,而把另一方措施解释为可能的威胁,从而导致国家间的普遍恐惧感和不信任感。
9.社会安全(social security)主要是指国家在社会领域的利益不受威胁的状态。对国内研究而言,社会安全意味着通过国家和社会救助保证国内居民免受可能遭遇的各种危险及意外,如疾病、失业、年老、工伤等的威胁而处于安全状态。对国际关系研究而言,社会安全意味着一国的社会秩序、社会文化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等社会利益不受外来入侵而处于安全状态。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安全是客观事实与主观认知的统一?
安全既是一种客观态势,即客观上不存在外来攻击、侵犯的状态和事实;安全也是一种主观认知,它指的是没有恐惧,不担心会有外来的威胁,不存在外来攻击的恐惧感。但在现实世界中,客观上的绝对安全是不存在的,安全只是相对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安全更是主观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安全是对抵制外来攻击和防卫自身安全能力的感觉,它涉及对自身力量、对敌友力量和意图的判断和对未来发展形势及维护安全形势的信心。
2.如何理解安全具有多维性?
安全的多维性体现在安全的主体是多层面的,安全的内容是全面的。安全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方面都是多层面的。在纵向上,安全分为国际体系、国际子系统(即国际组织)、单元(如国家、民族、跨国公司等)、子单元(如官僚机构、院外集团等)、个人这五个层次。在国际体系中,尽管国家是安全的主体,但不是唯一的主体,安全的主体再由国家向内(即个人)和向外(即全球)两个方向延伸。在横向方面,安全包括了经济、环境、社会、军事、政治五个方面。
3.简述非传统安全的特点
1)安全主体的多样性,传统安全将民族国家作为安全研究的主体,非传统安全将跨国公司、恐怖集团等非国家行为体、纳入安全研究的议程。
2)安全议题的拓展,传统安全将安全研究的领域局限于国家安全和军事安全,非传统安全关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问题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3)安全目标的延伸,传统安全的目标仅仅在于维护单一层次的国家安全,而非传统安全涉及国民、国家和国际三个层次的安全。
4)安全维护手段的多样化,传统安全主要将国家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作为实现安全的手段,而非传统安全在强调实力的同时,更强调合作安全,维护安全的手段更加多样化。
4.简述国家安全机制的构成。
国家安全机制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法律保障机制,关于国家安全机制中的法律条款,主要体现在宪法条款和立法机构的安全功能之中二是决策指挥机制,,在国家安全机制的组成部分中,决策指挥机构是最核心的部门,,传统的决策指挥机构主要包括最高决策指挥机构、情报收集分析机构和智囊咨询机构三大部分。三是执行保障机制,国家安全的执行保障机制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直接行动部门,它的主要职责是有效贯彻国家安全决策指挥机制的决策,保证国家的安全决策能够顺利的得到贯彻和执行。
5.简述军控的经济逻辑。
军控的经济逻辑就是从资源有限性出发,强调军备与民用生产的替代关系,主张应该在两者间寻求合适的比例,既能保证国家安全,又能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资源过多用于军事生产,那么其他民用生产和人民福利得到的资源分配将会相对减少。在布热
津斯基的书中,暗含一个观点,就是军事力量并不是维护国家安全,取得胜利的唯一手段,经济上的竞争能力同样也是国家扩充权力的重要方式。从这个逻辑出发,军控的理由更加充分。经济发展是根本,军事力量仅仅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一种方式,国家还可以采用经济竞争的方式来赢得胜利。
6.如何理解新现实主义的国际安全理论?
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家肯尼斯·沃尔兹从体系结构与单元的关系方面进一步论述了国际安全问题,他认为,国际体系内有两个变量,其一是结构,其二是单元。系统是由结构和互动的单元构成。无政府状态是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国家为了维持自身安全,自助是无政府秩序中的行为准则,而国家的这种行为本身又导致了军备竞赛和政治联盟。新现实主义者认为安全是国家的最高目标,权力是实现安全的手段。在无政府状态下如何实现安全他们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以均势求安全,另一种是以霸权求安全。
三、论述题
1.分析911事件后国际反恐合作具有哪些新的特点。
911事件后,为应对国际恐怖主义,很多国家都采取了有效的国内措施。在全球反恐合作方面,联合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200698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有关在全球范围内打击恐怖主义的《全球反恐战略》,这是联合国192个成员国第一次就打击恐怖主义的全球战略达成一致意见。
在双边合作方面,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结成了反恐联盟,在反恐领域的大国合作也取得积极进展。200410月,美国与俄罗斯在莫斯科举行俄美反恐工作小组会议。中美两国建立了中长期的反恐交流与合作机制。
如今,几乎所有的区域性国际组织都增加了反恐合作方面的内容。200110月,亚太经和组织上海会议发表《领导人反恐声明》。200511月,欧盟出台了第一份《欧盟反恐战略》。
跨区域的反恐合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2003年在中国召开亚欧反恐会议。20031月,欧盟和东盟发表反恐合作联合声明。
911之后,国际反恐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很大发展。全球性、区域性与双边反恐公约和协定大量增加。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反恐纳入国家安全战略,制定或重新制定了反恐相关的法
律,加大对反恐的人力、物力与资金投入,积极研发新的反恐科技手段,强化各种反恐措施。国际反恐联盟正从外交、情报、执法、金融和军事五条战线上联合出击,深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这一跨国威胁。
2.有关核武器出现的意义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核武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国际关系,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国际关系的本质并未因核武器的出现而有所变化。分析核武器对国际关系究竟产生了何种意义。
核武器确实比其他武器更为强大,但是也没有根本性不同,国际关系的本质仍然是无政府状态下国家间的相互竞争,核武器只是改变了国家行为方式,并没有改变国际体系的特征。现在一般认为核武器意味着国际关系体系内部的变化,而不是体系结构的改变。
对核武器两种不同的态度发展出了六种处理核武器的思路:和平主义,强调绝对不能使用核武器;平衡主义,让苏联也掌握核武器(是指1945年时);对核武器实行国际控制;核威慑;限制主义,强调对核武器的数量与质量进行限制;以及核武器是可以使用并赢得战争的。和平主义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遏制战略的提出者乔治凯南,这话总观点一直贯穿冷战。对核武器进行国际控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就是巴鲁克计划和葛罗米柯计划。对核武
器作用的第四种观点是威慑观点,也就是通过掌握足够的力量吓阻潜在的扩张行为,也就是说核武器并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威慑。这种观点主导了冷战期间的美苏核均势与核军控。主张对核武器进行数量和质量限制的观点也是建立在核威慑原则的基础上,强调核武器的边际效用随着其数量和质量的增加已经超出了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因此需要限制。
四、材料分析题
就是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亚洲安全问题极为复杂,既有热点敏感问题又有民族宗教矛盾,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安全、网络安全、能源资源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带来的挑战明显上升,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安全问题的内涵和外延都在进一步拓展。
中方建议,推动亚信成为覆盖全亚洲的安全对话合作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建立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中方认为,可以考虑根据形势发展需要,适当增加亚信外长会乃至峰会频率,以加强对亚信的政治引领,规划好亚信发展蓝图。
中方建议,加强亚信能力和机制建设,支持完善亚信秘书处职能,在亚信框架内建立成员国
防务磋商机制及各领域信任措施落实监督行动工作组,深化反恐、经贸、旅游、环保、人文等领域交流合作。
中方建议,通过举办亚信非政府论坛等方式,建立亚信各方民间交流网络,为广泛传播亚信安全理念、提升亚信影响力、推进地区安全治理奠定坚实社会基础。
中方建议,增强亚信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既要加强同本地区其他合作组织的协调和合作,也要扩大同其他地区和有关国际组织的对话和沟通,共同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作出贡献。
中国将履行亚信主席国职责,同各方一道,进一步提升亚信地位和作用,携手开创亚洲安全合作新局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