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安全学(重点)
名词解释
1.非传统安全(Non-traditional Security)是指由非政治和非军事因素引发,直接影响甚至威胁本国和别国乃至地区与全球发展、稳定和安全的跨国性问题以及与此相应的一种新安全观和新的安全研究领域。它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国际恐怖活动与有组织犯罪等。
2.恐怖主义(Terrorism):任何以胁迫一定人口、某个政府或国际组织为目的,造成平民死亡或对其身体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均为恐怖主义行为。其具有暴力性、政治性和恐惧性。
3.经济安全(Economic Security):一个国家在经济领域(国家经济发展与国家经济实力)的利益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两方面;一是指国内经济安全,即一国经济免于金融危机、失业、生态灾难等而处于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正常状态。二指国际经济安全,即已过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国外资源和市场的稳定和持续,免于供给中断或价格剧烈波动二产生的突然打击、以及一国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市场与投资等商业利益不受威胁。
4.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即一国的安全与强大意味着另一国的安全与强大受到削弱的“零和状态”。一国为保障安全而采取的措施,会增加他国的不安全感,会被他国视为一种威胁,这样的恶性互动,必然会带来困境。一国追求自身安全的意图会增加其他国家的不安,因为每一方都把自己的措施解释为防御性,而把另一方措施解释为可能的威胁,从而导致国家间的普遍恐惧感和不信任感。
5.国家安全(State Security):指以主权国家行为体为主要指涉对象的安全问题。从内涵上看,国家安全主要是指国家利益不受威胁、侵害和破坏的状态。国家安全的外延很广,从纵向上看,包括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两大领域;从横向上看,国家安全涉及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安全等诸多
领域。
6.军事安全(military security):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军事相关利益不受威胁的状态。具体而言,就是主权国家有效应对来自国家外部的战争威胁和军事入侵,确保国家领土、领空、领海等主权利益不受外敌的军事侵犯。
7.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能源安全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第一,物质安全——能源资产、基础设施、供应链和贸易路线的安全以及紧急情况下必要和迅速的能源资产、基础设施、供应链和贸易路线的替代。第二,能源获取最为关键,不论是物质上的,还是合同上的、抑或是商业上的开发和获取能源供应的能力。第三,能源安全是一种系统或体系——由国家政策和国际机制构成,旨在于对供应中断、油价暴涨等紧急情况,以合作和协调的方式迅速做出反应,以维持能源供应的稳定性。第四,能源安全与投资安全紧密相关,需要足够的政策支持和安全的商业环境,需要鼓励投资,确保充足和及时的能源供应。第五,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或环境安全问题密切联系。当今气候变化和环境政治的困境在于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清洁能源发展,已经成为能源技术革命和全球能源结构变化的主要变化趋势。第六,能源安全不仅仅局限于石油供应和油价安全。
8.核不扩散条约(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NPT):是国际社会防止核武器扩散的基石,其目的是防止核武器的全球扩散,在既能保证在国际监督与核查下国家和平利用核技术的同时,又能防止核武器的扩散,签署于1968年7月1日。
9. 社会安全(Social Security):主要是指国家在社会领域的利益不受威胁的状态。对国内研究而言,社会安全意味着通过国家和社会救助保证国内居民免受可能遭遇的各种危险及意外,如疾病、失业、年老、工伤等的威胁而处于安全状态。对国际关系研究而言,社会安全意味着一国的社会秩序、社会文化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等社会利益不受外来入侵而处于安全状态。非传统安全包括哪些内容
10.传统安全(Traditional Security)传统安全是与新的安全领域相对的一个概念。传统安全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领土安全,人的生命安全以及政权的安全等。最传统的观点是把安全等同于不存在军事威胁,或者把安全界定为保卫国家免受外来的颠覆和攻击。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所谓安全,就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简答题
1. 简述军控的理想主义逻辑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终结了此前人类对自身未来和理性的过于乐观的态度,迫使政策制定者寻求避免战争的方法,1929年签订的《非战公约》即为此。
内容:理想主义的裁军和军控逻辑认为,战争是不可接受的,是需要被解决的问题和治愈的疾病,而不是实现国家战略的有效工具,而消除战争的根本方式在于依赖人类的理性。无论从避免战争还是从集中资源用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理想主义认为国际裁军是符合所有国家利益的。
缺陷:从裁军的历史来看,单靠人类理性是难以实现裁军和避免战争的,那些主要的裁军会议仍然只是些高尚的原则,而无法成为实践指南。
发展:军控的理想主义逻辑虽然在现实中受挫,但到了新的理论出发点,即借助人道主义和人权的观念。
2. 简述军控的经济逻辑
内容:军控的经济逻辑是从资源有限性出发,强调军备与民用生产的替代关系,主张应在两者之间寻求合适的比例,既能保证国家安全,又能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军事力量并不是维护国家安全,取得胜利的唯一手段。
当国际安全环境处于缓和状态,国家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并不十分严重时,国家可以全面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福利,而当国家面临严重的1外部威胁时,国家也要集中资源发展有效的军事力量,以此来保障国家安全。
3. 军控的现实主义逻辑
内容:军控的现实主义逻辑看来,军控和裁军并不是国家的最终目标,而不过是实现和维护国家安全的一种手段。军控与裁军要符合实力均衡的原则,规定大国间的军备比例和相对低位。
注意点:A军控并非国家追求的最终目的,而只是国家实现自身安全的一种手段,国际均势才是维护国家生存的第一法则,因此军控谈判及其条约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在列强之间建立均衡。
B军控的关键项目是战略性武器和军备,因此国家间权力的均衡主要依靠于战略性军备和武器的平衡。
C.由于国家对相对权利十分敏感,是根据别国的军备规模来确定自身的军备规模的,因此军备的争论核心是国家间军备比例问题。
D.军控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确定需要削减,控制和限制的武器种类,不同类型的武器有不同的权利含义。
4. 国家安全机制的构成
A. 法律保障机制
意义:赋予整个国家安全机制合法性,保障国家安全体系有效运作。
在许多国家,国家安全机制的法律条款主要体现在宪法条款和立法机构的安全功能中。宪法是一国的基本法,在该国家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国家安全机制法律保障机制是在由国家宪法确立的政治制度框架下运作的。立法机关在大多数现代国家是赋予国家安全政策与活动合法性的重要来源。
B.决策指挥机制
决策指挥机制是国家机制的核心部门。包括最高决策指挥机构(这一机构需要坚强的决心,顽强的意志,非凡的决策组织能力,得到更多备选方案,权衡得失,尽快控制国家安全面临的危机局面的蔓延),情报收集分析结构(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智囊咨询机构(由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能够帮
助决策者做出有效的选择和判断)
C.执行保障机制
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直接行动部门,主要职责是有效贯彻国家安全决策指挥机制的决策,保障国家的安全决策能够顺利的得到贯彻和执行。
5. 如何理解安全具有多维性
安全具有多维性体现在安全的主题是多层面的,安全的内容是全面的。巴瑞— 布赞等学者在《安全——新的分析框架》一书中认为安全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方面都是多层面的。在纵向上,安全分为国际体系,国际子系统,单元,子单元,,个人这五个体系。在国际体系中,尽管国家仍是安全的主体,但不是唯一主体,安全的主体在由国家向内,向外两个方向延伸。在横向方面,安全包括了经济,环境,社会,军事,政治五方面。
6. 如何理解防御性结构现实主义的国家安全理论
防御性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是有理性的,因而他们常常会通过权衡扩张行为的得失的大小来决定自己采取何种行动,国家获取安全的最佳途径是采取防御性的战略。也就是说,无政府状态并不必然导致激烈的冲突和战争,他也会促使国家采取温和,慎重和有节制的行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比如在“进攻-防御”的平衡关系有利于进攻一方时,即使同是追求安全的国家之间也可能会因为安全困境的加剧而彼此发生冲突,但在多数情况下,国际体系是平稳的,安全困境的问题并不严重,国家动员主要限于对付产生于体系的某些特定威胁。
防御性现实主义有两个特点:一是与经典现实主义关于国家寻求最大限度的安全的假设不同,防御性现实主义坚持国家寻求最低限度的安全,二是沃尔兹等人的新现实主义通常会将国内政治排除在外,而许多防御性现实主义者则经常使用国内政治来解决问题。
论述题
1.分析伊斯兰国兴起对美国中东战略的影响
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中东异军突起,与美国中东政策频频失误直接相关。美国为一己之利,对伊斯兰极端势力忽拉忽打,导致“伊斯兰国”最终坐大。当前,“伊斯兰国”势力过度膨胀,日渐超出美国的控制范围和承受底线,终于促使美国最终决定对其进行军事打击,但美现行举措难以剿灭“伊斯兰国”。未来,美国将被迫加大在中东反恐的力度,其既定战略部署将被打乱。
其一,迫使美国推迟更迭巴沙尔政权的时间表。2013年9月以来,美国利用俄罗斯“化武换和平”倡议,迫使叙交出化武并参加了涉及“政治过渡”的日内瓦会议。美国的算盘是,一旦叙同意排斥巴沙尔的“政治过渡”安排,则低成本“政权更迭”就实现了。如叙拒绝,则以2013年“8·21化武事件”等为由,推动海牙国际法院向巴沙尔发出含有相关指控的逮捕令,限期答复,逾期便实施外部武力干预,支持“叙利亚自由军”等推翻巴沙尔。目前,由于叙军与“伊斯兰国”正在较量,美国希望“借刀杀人”,因此“政权更迭”事宜推迟。2014年6月巴沙尔启动大选并“蝉联总统”,挑战了日内瓦“政治过渡”进程。
其二,废除伊朗“核武功”一事推迟,代之以与伊朗寻求妥协和利益交换。2013年11月24日,伊核问题六方与伊朗达成第一阶段措施协议,伊朗承诺停止5%浓度以上的铀加工,不再增加离心机。作为交换,美欧承诺部分解除对伊制裁。六方与伊朗同意从2014年1月24日起落实协议,并同意为达成最终协议展开
谈判。截止7月24日,六方与伊朗遵守了承诺。2014年5月,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达成协议,同意采取5项措施,以增加核计划的“透明度”。2014年9月1日,伊朗外长扎里夫与欧盟外交代表阿什顿会晤。扎里夫称,他对在2014年11月24日前与六方达成最终协议“持乐观态度”。另一方面,伊朗精神领袖哈梅内伊和总统鲁哈尼呼吁“开展国际合作”,打击“伊斯兰国”恐怖武装。与伊朗积极态度相比,阿拉伯国家除口头谴责“伊斯兰国”暴行外,囿于内外因素制约,不愿为打击“伊斯兰国”做出实质性贡献,特别是军事贡献。在伊朗有能力和意愿打击“伊斯兰国”的情况下,与伊朗开展“有限合作”就成为奥巴马政府最终选项之一。伊朗通过支持阿巴迪组阁一事,已经向美示好,而交换条件就是彻底解除美欧制裁和对“和平利用核能”持宽容态度。从种种迹象看,美伊在打击“伊斯兰国”和核问题最终协议方面的妥协空间在增大。
其三,遏制“伊斯兰国”扩张成为地区政策优先。美国已要求阿拉伯国家表明对“伊斯兰国”的态度,堵截本国极端分子与“伊斯兰国”的联系,并向突尼斯、埃及、也门、利比亚等国允诺,将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支持这些国家阻隔“基地”阿拉伯半岛和马格里布分支与“伊斯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