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核心理念的思考
王庆其 上海中医药大学
·《内经》从“天人一体”思想出发,从生命的演化过程中把握生命活动规律。“天人相参(应)”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重大发展,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核心理念,它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全部,并作为临床疾病防治实践的指导思想。
·形神合一的观点是中医学的生命观,也是心身理论的本质。心身医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对现代医学根深蒂固的心身分离观念和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一种挑战,它促使人们用整体的医学观点,去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本质。
所谓核心理念是指具有核心价值的指导思想。核心理念是学术的灵魂。《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是中医学现存文献中最早的经典,它汇集了秦汉以前的学术成就,是一部“治病的法书”,养生的宝典,也是一部百科全书。笔者认为,学习研究《内经》不仅仅是背诵几条经文,或者领会经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把握其核心理念,它是《内经》学术的灵魂,对于铸练中医特的思维方式,指导科学研究及临床实践具有深远意义。那么,《内经》的核心理念究竟是什么?笔者提出一得之见,以求正于高明。
“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观
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先哲把“天人一体”作为哲学的指导思想。《内经》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以“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探讨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刺节真邪》:“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素问·举痛论》:“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内经》“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之上,并以当时医学实践的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天人合一”思想。《旧唐书·孙思邈传》也说:“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即研究“天”要联系“人”,研究“人”必然要联系“天”。诚如宋朝邵雍所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人与自然有着相同根源
五常指的是什么《内经》受先秦“气一元论”思想的影响,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本源,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都是由于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变化的结果。人作为万物之一,自然也来源于气。“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人同源”是构建“人与天地相参”观的基元。
人赖自然而生并受其制约
人是天地阴阳相互作用的产物,其生存也离不开自然。所以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天地阴阳的变化必然影响和制约着人的生命活动。《素问·离合真邪论》:“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变化受制于天地阴阳的变化。
人必须服从自然界规律
东汉科学家王冲说:“天气变于上,人物应于下。”《素问·至真要大论》:“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这里“人神”是指人的生命活动;“通应”是说人与自然是相通相应的,遵循同一自然规律。《灵枢·营卫生会》人“与天地同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人不可能超越自然而存在,所以以天地为“父母”,遵循自然规律。
人与自然和谐是健康的基础
人体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灵枢·本藏》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
注,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概括地说健康的本质是和谐:天人和、形神和、气血和。其中“天人和”是第一位的,也是最根本的条件。
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原始含义是指“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这是“一种内心修养理论”,这与《内经》“人与天地相应(参)”思想的含义不完全相同。《内经》“人与天地相参”思想是建立在人与天地同源——“气”基础之上的,人作为自然万物之一,与天地遵循同一自然规律。所以《内经》在肯定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前提下,把人体置于“天地人一体”的大背景下考察生命活动规律,并作为中医学独特的医学模式和方法论,广泛应用于诠释生理、病理,指导诊治疾病和养生防病,其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意义。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评价,钱穆先生说:“我以为‘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也是中国文化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西方人离开了‘人’讲‘天’,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显出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内经》从“天人一体”思想出发,从生命的演化过程中把握生命活动规律。“天人相参(应)”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重大发展,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核心理念,它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全部,并作为临床疾病防治实践的指导思想。
“形神一体”的心身观
心身关系的本质是形神关系,《荀子·天论》:“形具则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内经》关于形神的关系的含义是神本形而生。《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阴阳两精相结合的产物。即精成而后神生,形神俱备乃成为人。《灵枢·天年》:“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这里黄帝问的是什么叫“神”,岐伯答的是“人”怎么形成的。经旨告示,生命的形成过程,先形成营卫气血脏腑,然而赋予神气魂魄,才能形成具有生命活力的人。明代医学家张介宾的概括富有哲理:“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形神俱备,乃为全体”。张氏的描述堪称经典。
形神合一的观点是中医学的生命观,也是心身理论的本质。心身医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对现代医学根深蒂固的心身分离观念和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一种挑战,它促使人们用整体的医学观点,去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本质。
《内经》心身关系的基本特点是心统率形、神。人类的生命活动有两大类,即生理性活动和心理性活动,而主导统率人体生理、心理活动的是心。《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
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灵枢·邪客》:“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心有两大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心主神明。血脉之心主宰五脏六腑生理活动,神明之心主宰心理活动。张介宾《类经图翼》作了很好的概括:“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赅意志。”
《内经》将心作为调节心理、生理活动的最高统帅,把形、神整合成统一的整体,这是中医学对心身理论的独特见解。
论述变化规律的“气化论”
《内经》所谓的“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变化。气化是自然界及生命活动变化的表达形式。广义的气化,是指自然界阴阳之气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切变化,包括天地阴阳之气对一切事物的产生、成长、消亡所带来的影响。狭义的气化,是指人体内部各种物质的生化活动。具体表现为:饮食物进入人体后化生为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过程与产生的诸种生理活动;人体脏腑在生理活动过程中所转化为汗、尿、粪等代谢产物的过程和作用;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全部生命活动的演化过程和作用;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影响下,人体自身所具有的自主调整、防御、修复作用过程等。
阴阳二气的交感互用是气化运动的根本机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天元纪大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经文说明阴阳交感互用乃气化之本,然而产生各种自然现象和万物。
升降出入是气化运动的主要形式。气的运动谓气机,气机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升降出入四种。自然界的生长化收藏,人体的生长壮老已,无不依赖气化。升降出入运动是所有形体器官的共性。四者之间还必须保持协调,否则自然界就会变生灾害,人体就将发生疾病。
例如,天地的气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一切自然现象都因天地阴阳升降出入的变化结果。《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气化是产生各种自然现象和产生自然万物的源泉。
再如,人体的气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法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说明了饮食气味进入人体后经过气化变为精气等物质的过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