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商隐诗歌中的“雨”意象 杨长英 内容提要 中国古典诗词中雨是个非常经典的意象,诗人们借它来传达离别悲苦、世事伤感等等复杂而又难以言说的情感。李商隐存诗549首,其中涉及到雨意象的有73处。这些雨意象与一些常见的意象结合,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复合审美意象。 关键词 李商隐 雨 意象 | |
翻开中国的古典诗词,“雨”是个让历代诗人涵咏不尽的经典意象。从《诗经》到清词,读者都能从其中听到绵绵不绝的“雨”声。雨这一自然现象何来如此大的魅力吸引诗人关注的目光?雨自身多变的特点切合人心复杂心绪的起伏,晶莹剔透的品质又充满诗情画意。李商隐笔下的“雨”多达73处,这些姿态各异的“雨”或能展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或能饱含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再或是承载了的中国文学传统里的特定信息。 一、客观物象中的“雨” 雨这种自然现象,本身有大、小、急、缓的形貌之殊。它的出现因自身特点和周围环境的差别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环境的明与暗、阔与狭、闹与喧都会影响到诗人的主观感受。李商隐以雨为题的诗很多,如《雨》、《微雨》、《细雨》、《春雨》、《滞雨》、《风雨》等。《微雨》诗日:“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微雨初起时,随着树林上的雾气的浮动悄然飘洒,浑然一体,几乎莫辨。渐渐地,它才和夜间的凉气有了区分。入夜以后,觉凉气侵肤,开始时只以为是夜凉,久而方觉其为微雨。窗户虽离室内的人尚远,却隐隐感到一股寒凉之气侵入户内,使孤灯明灭闪烁,透出冷意。庭空夜静,依稀可以听到近处水面的细微浙沥声。这首诗写微雨避免了直接的刻画,主要从周围环境和有关事物着笔,写出静夜中变得细致锐敏的触觉感受和听觉感受,以传微雨之神。一二句写薄暮时视觉之浑然莫辨到入夜后触觉之由不辨到辨,“初”、“稍”二字表现体物的过程。三句写触觉的细微感受,因窗迥灯冷而得;四句写听觉的细微感受,因庭空人静而闻,都能紧扣静夜特点。 另一首《雨》诗曰:“摵摵度瓜园,依依傍竹轩。秋池不自冷,风叶共成喧。窗迥有时见,檐高相续翻。侵宵送书雁,应为稻粱恩。”这是诗人身居幕府时咏雨抒怀之作。首联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雨声雨态。吕本中很欣赏这一联,说:“此不待说雨,自然知是雨也。……作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吕氏童蒙训》)。其实这首诗真正写得精彩的是领联,它不但细致入微地写出了秋雨落在池塘、洒在风叶上时所带来的凄冷气氛和萧瑟秋声,而且透露了诗人凄寒悲凉的心境,融视、听、触、感诸觉为一体,笔意也极空灵蕴籍。 李商隐也有直接描写雨的诗句,如“虹收青嶂雨,鸟没夕阳天”(《河清与赵氏昆季宴集得拟杜工部》),雨后初晴,彩虹高悬于青嶂之上,给人以彩虹收尽青嶂残雨的感觉;雨雾日出,飞鸟展翅远去,渐没于夕阳辉映的遥天之中。何焯评其“清而丽”,宋宗元说:“晚晴入画。”(《网师园唐诗笺》) 宋人词作中多次提到的《燕台诗》中《夏》、《秋》、《冬》三首均有涉及到雨的地方,如《夏》之“前阁雨帘愁不卷,后堂芳树阴阴见”,两句写初夏雨景,前阁外丝雨如帘,终日不卷,令人惆怅;后堂外芳树阴阴,隐约可见。初夏小雨丝丝清凉,芳树因雨的冲洗浸润而格外翠绿可人,两句诗润得几乎能挤出水来。 再如“一树浓姿独看来,秋庭暮雨类轻埃”(《临发崇让宅紫薇》),紫薇的花期从四五月到八九月,至秋仍风姿卓越,秋天傍晚的雨若有若无,轻似尘埃,紫薇暮雨相得益彰。诗句化用谢眺《观朝雨》“散漫似轻埃”写暮雨,自然灵动,如同己出。 二、主观情感下的“雨” 一种意象的审美特征,是由主体把握的对象的某一特征同主体对应的心理体验相契合而构成的。自然界中的各种存在和变化,如果没有人的审美观照,也就没有美可言。人透过自然对自己的情感进行审美。无怪乎维特根斯坦说:“人类的凝视具有一种力量,它赋予事物以价值,但也提高它们的价格。”古往今来的诗人对同一物象的长久凝视,体现在文学作品里就是特定审美意象的形成,这些审美意象可以传达情意、烘托氛围、寓含象征、营造意境。总言之它们都深深刻上了作者的情感印迹。 雨这种轻柔流动的物象在李商隐诗中更多体现为心灵化、主观化的感性形象。“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为历来评论家所称道,关于这两句诗的解释众说纷纭,能结合整首诗的意境自圆其说就好。诗人夜宿骆氏亭,欣赏其环境的清幽而不乐天气的阴霾,等到听风荷之声如雨,伴自己度过寂寥长夜,转而又觉赖秋阴延长霜期,方能如此。转折推想,思绪绵绵,极有情味。这里听到的“雨声”也许已不是自然界真实的雨的声音,“听”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动作,并非真正有雨从天而降。“雨声盖虚拟,因日睹秋阴不散,故夜闻风荷之声而疑为雨。”这两句暗藏的“永夜不寐”,将怀念之情和冷落的身世之感融成一片,“雨声”承载了诗人厚重深刻的生命体验。 李商隐所写的“雨”在烘托氛围上起了很好的效果。如《端居》诗日:“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这是一篇客中闲居思家之作。远书久疏,归梦难成,故益感客居秋夜的寂寥冷落。三四句移情人景,说屋外阶前的青苔红树,在寂寥的秋夜,似乎也呈现出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雨中”、“月中”当非一夕,二者错举,将眼前实景与回忆中景交织在一起,暗示念远怀人已非一夕。诗人不直言心绪,而以雨中月中的青苔红树曲折表达,迷蒙飘远的气氛正应和“远书归梦两悠悠”的感叹。再如《屏风》诗日:“六曲连环接翠帷,高楼半夜酒醒时。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两不知。”旧注多以为有寓托,且以“蔽明塞聪”、“深憾壅闭”为解。其实此诗所写当是一时感触印象。高楼酣饮,弄睡翠帷,半夜酒醒,但见床横六曲屏风,掩灯遮雾,不知身处何所,亦不知室外雨落或月明。诗人所要表现的正是朦胧状态中对高楼翠帷间幽绝境界的诗意感受,此外未必更有深旨。“雨落”、“月明”经过诗人的生花妙笔,不再只是单纯的自然景观,更营造出了词一般幽微境界。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秋、池这一系列包含着寂寥、凄清、绵长、萧瑟意味的物象,用一“涨”字绾结,构成极富包蕴的抒情氛围,客居异地的孤寂凄寒,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郁积心底的种种愁思,似乎都随着单调的雨声暗暗涨满秋池。诗语浅情深,曲折含蓄而不失清新流畅,回环往复中极富风调美。 “雨”有时在李诗中不仅指纷纷扰扰的实际物象,更多的是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心中起伏的波澜。《哭刘蕡》一诗对刘蕡衔冤被贬、身死异乡深表悲恸,对黑暗的政治环境表示了强烈的抗议。额联“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从去年的生离写到今年的死别,生离的思念更衬出死别的悲恸。“秋雨翻”不但自然点明时令,而且使诗人当时激动悲恸与凄凉哀伤交织的情怀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形象。“秋雨”一词还出现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此诗为作者身体多病,闲居洛阳时所作。“旧宾客”、“病相如”的身世落寞之意如同绵绵秋雨悠然不绝,令人难以释怀。 雨和泪同为液体,在古典诗歌中常常组合起来表达悲伤的感情。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李商隐《燕台诗》之《秋》最后两句诗曰:“歌唇一世衔雨看,可惜馨香手中故。”此处的“雨”即指泪雨,女主人公将歌唇含着泪雨,永世把玩定情信物尺素双珰,可惜信中的温馨气息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淡薄以至消失了。 三、暗示象征性的“雨” 李商隐《重过圣女祠》诗中“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一联在很多诗话中都有品评。宋吕本中《紫薇诗话》载:“东莱公尝言少时作诗未有以异于众人,后得李义山诗,熟读规摹之,始觉有异。东莱公深爱义山‘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之句,以为有不尽之意。”王若虚《滹南诗话》引萧闲语云:“盖雨之至细若有若无者,谓之梦。”梦雨不单是对春天细雨形态神韵的描绘,且因暗用巫山神女的故事而融入爱情遇合方面的内容。宋玉《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玉日:‘昔者先王,尝临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由此中国传统文学里“云”和“雨”的特定组合暗示象征男女之间的欢爱。李商隐的这两句诗着意渲染圣女祠幽缈迷蒙的环境气氛。如梦似幻的细雨轻轻飘洒在屋瓦上,境界既带有朦胧的希望,又透出虚无缥缈的气息,令人想见圣女爱情上的期待、追求和遇合正像这飘忽迷蒙、若有若无的梦雨,而轻柔得吹不满神旗的灵风又暗透好风不来的遗憾。李诗中所及“雨”之处还有很多这类特定暗示,如“淡云轻雨拂高唐,玉殿秋来夜正长”(《席上作》)、“峡中寻觅常逢雨,月里依稀更有人”(《题二首后重有感戏赠任秀才》)、“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中元作》)、“岂知为雨为云处,只有高唐十二峰”(《深宫》)、“朝云暮雨长相接,犹自君王恨见稀”(《楚宫》)。 李诗中另一类“雨”则是人生挫折磨难的象征,通常以“风雨”的意象出现。如《风雨》诗曰:“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清潘德舆评:“老杜诗法得其全者无一人,若得其一节以名世者,亦有之矣,唐之义山,宋之山谷皆是也。……李义山‘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亦有杜意……”(《养一斋诗话》)。“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一联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想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风雨”在诗中既是兴感之由,又是压抑摧残才智之士的冷酷社会现实的象征。诗中对风雨着墨无多,但透过诗人凄凉、孤孑、苦闷、愤郁等心理感受的折光,却分明可感到全诗中笼罩着一层冰冷的人间风雨的帷幕。再看另一首诗:“簾外辛夷定已开,开时莫放艳阳回。年华若到经风雨,便是胡僧话劫灰”(《寄恼韩同年时韩住萧洞二首》),清冯浩云:“此必韩初娶王氏女,未成新居,寓居萧洞,故戏恼之”(《玉谿生诗集笺注》),所说很对。这首诗说少年新婚如春花绽放,切莫等闲辜负,若到年老身衰,便索然寡欢了。虽然完全是戏谑新成婚人的话,但诗中“风雨”却着实揭示出人生年华衰老、青春不再的无奈与悲哀。又如“莫因风雨罢团扇,此曲断肠惟此声”(《河内诗右一曲湖中》),《旧唐书·音乐志》:“团扇,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爱好甚笃。嫂捶挞婢过苦,婢素善歌,而珉好捉白团扇,故云,‘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遮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风雨罢团扇”亦暗用班婕妤《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意。这两句诗说莫要弃置不顾,致使羞于相见。“风雨”的打击摧毁人生许多美好的境遇,这一意象也带上凄苦的意味。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