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农村题材电影的发展变化
作者:韩婷婷
来源:《艺苑》2019年第04期
作者:韩婷婷
来源:《艺苑》2019年第04期
【摘要】 农村题材电影是一种中国特的电影样式,它的产生、繁荣与发展变化有制度、国情、观念、体制、时代的原因。20世纪70年农村题材电影的发展与农村电影性质定位、农村电影放映不可分割。其中,农村题材电影创作的发展是重点内容。它有五个阶段,表现出五个美学特征,即道统特征、伦理特征、写实特征、类型化特征以及多角度的农业文明表达。农村题材电影虽然边缘化,但这一梳理对于了解中国电影传统,推动关涉农村的电影创作,仍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 农村题材电影;性质;定位196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放映;创作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农村题材电影是具有中国特的社会政治文化属性的电影类型,不是由电影工业和市场自发形成的。“农村电影”[1]28-31概念的提出最早发生在抗战时期,不过,这一现象在抗战结束后就烟消云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了面向士兵与农民观众的流动电影放映队。1942年5月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它们为建国后农村题材电影建立与发展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题材电影正式登上殿堂,获得空前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新中国70年农村
题材电影的发展与农村电影性质定位、农村电影放映不可分割,它们互相作用,筑造了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70年农村题材电影的基本性质与定位变化
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开启了农村题材电影的制度化建构,农村题材电影成为新中国电影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70年这一基本性质始终未曾改变,但它在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跟随时代发生了变化。
(一)新中国农村题材电影的制度化确立(1949-1976)
新中国的制度理念、国情、体制与文艺观,决定了农村电影的必然产生及其基本性质与地位。1.社会主义制度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农民的政治文化权益理应得到保障。2.农民占据中国人口大多数,文盲又占了农民人口的大多数。3.新中国“十七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有效维持了农村电影从生产到发行放映的运行。4.文艺观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宗旨,文艺应当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因此,“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的确立与发展势在必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二)新时期至20世纪90年代末农村题材电影的体制转型与定位困境
这一时期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导致农村题材电影的定位与运行机制发生了变更,逐渐陷入困境。
1.1978年-1984年,農村电影事业在旧新体制交替期获得了短暂的繁荣。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改革比城市改革率先启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文化需求随之增强,农村电影发行放映需求量快速增长,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农村题材电影创作也出现难得的黄金时代。不过,这只是电影业改革路途的暂时现象。
2.1985年-1992年,农村电影事业陷入体制与观念转型的困境。1984年原有的人民公社体制基本解散,转换为村民委员会,如此,农村电影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体制基础瓦解。与此同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城市电影市场活跃,农村电影走向落寞。电影观念开始转型,电影的娱乐属性与商业属性得到确认,农村电影原有的政治属性凸显尴尬。农村电影的定位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困境,需要在整个国家政治经济体制转型结构中寻新的位置。
3.1993年至90年代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电影市场化改革亦正式启动。
农村电影在国家电影业举步维艰的环境下,难以到生存空间。1998年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农村电影放映“2131”目标的通知》,为农村电影的复苏提供了支撑与方向。
(三)21世纪以来,农村电影在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并重的新结构中定位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趋向市场化运作。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电影产业在文化产业大格局下迅速崛起,中国电影业转型为电影产业与电影事业并行的新结构。2006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此,农村电影开始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框架下发展。
二、70年农村电影放映的发展变化
农村电影放映网的建设与发展是农村题材电影得以形成、发展和传播的基础。如果没有农村电影放映的规模化存在,农村题材电影创作会缺乏观众与市场基础,也不可能持久存在。
(一)新中国“十七年”农村电影放映网的建构与成熟
新中国“十七年”建立了庞大而壮观的全国流动电影放映网络。1949年10月-11月,文化部电影局先后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电影发行会议与首届行政会议,会议决定逐步建立全国发行网,发展放映队深入工农兵。[2]2-19自1950年始,电影局开办电影放映培训班;到1952年,新中国电影放映网已扩大到农村。1953年-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农村流动放映队获得规模化发展。1960年文化部树立了全国五亿农民平均全年将看到七次电影的指标。到1965年底,全国电影放映单位已经达到20363个,是1957年的2.04倍,农村电影放映空前繁荣。
“”爆发后,中国电影制片业受到猛烈冲击,但是电影发行放映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播渠道,依然存在和发展,“看电影”活动陪伴着大多数中国观众度过疯狂的浩劫。
(二)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农村电影放映由盛转衰
农村电影放映由盛转衰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1.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至1992年,农村电影放映逐步衰退,原因主要有两个:①体制改革导致城市影院兴起,农村电影没落,娱乐片制作潮流逐渐兴盛;②电视的普及,录像厅、迪厅等新兴娱乐方式冲击了电影的消费。1986年《人民日报》刊登农民众来信反映“咱们的生活好了,电影队跑了”。1990年1月9日《人民日报》第3版《乡里人需要好电影》一文写道:“农民八亿多,电影三部半。”这两篇文章道尽了农村电影制作和放映的同步萧条。值得注意的是,全国范围内农村电影放映的衰退存在地區差异,经济较发达的中东部地区不景气,老、少、边、穷省区等落后地区的农村电影放映依然红火,主因是国家的政策补贴。
2.1993年是农村电影放映大幅度滑坡的分界线。1984年人民公社虽然解散,但农村电影放映在制度上以集资看电影的形式来组织实施。1993年,集资看电影作为一项农民负担被取消,被打入了乱收费的另册,县级基层政府自然而然放弃了为农民提供电影放映的文化服务职能。全国范围内的农村电影放映大滑坡在所难免,自此一直低谷徘徊,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
(三)21世纪初农村电影放映的扬升与迷茫
1998年政府规划的“2131”工程引导了21世纪初农村电影放映的复苏。2000年-2003年,政府设立农村电影放映专项资金,以县级电影公司为主体,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思路。2004年-2006年,农村电影放映向数字电影技术转换,初步确立了“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发展模式。2007年国务院将一村一月一场的公益放映目标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及其长效机制。2008年-2009年,农村电影放映财政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市场运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全面实现数字化放映。2008年11月,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公司成立。
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成果可喜,却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时代困境。原因在于:1.城镇化进程加速导致农民入城务工人数增多,农村人口减少,观影人数下降。2.农村老龄化、并村化、工业化、商业化现象呈现,农村电影放映的社会空间变窄。3.农村娱乐活动多元化,尤其是数字技术、网络媒体发展迅速,数字电视村村通,视频网站拥有海量电影资源,这些因素都导致农村电影放映的公共影响力降低。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发展农村电影放映成为一个难题。
三、70年农村题材电影创作的发展变化
(一)农村题材电影创作的由来
1.农村题材电影直接产生于中国电影制作的题材规划制度。1950年4月电影局颁布了《中央电影局各厂剧本及影片审查办法》,故事片的生产实行题材规划制度。“1949年以前,电影按照影片类型分类——武侠、言情、伦理、古装等。1949年以后,类型衰亡,题材尊显……不再是艺术性的商品,而成为计划性的宣教。电影所表现的生活内容要与社会经济生活——工业部、农业部、国防部等诸门类相对应,于是就有了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军事题材等。”[3]农村题材电影的正式规划始于1953年。“文化部1953年10月1日发布的《1954-1957年电影故事片主题、题材提示草案》第一次用专门的文字谈及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与农民生活的主题、题材,并做了详细的规划、安排。”[4]92-102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名正言顺,日益制度化、常态化。
2.农村题材电影以历史的眼光考察,理当以农村现实题材影片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其它交叉式农村题材影片为辅助研究对象。尽管农村题材电影可以细分出农村革命斗争片、农业生产建设片、农民生活故事片、少数民族农村题材影片、农村戏曲片、农村题材名著改编影
片,但这些交叉式农村题材影片可以归入其它的电影样式予以研究,而且新时期以后的农村题材电影基本都是农村现实题材影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