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特征与经验
/备19期(总第947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
历史阶段特征与经验
郭文富马树超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坚持教书育人与职业培训并重,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的类型教育发展之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间节点,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呈现出重要的历史阶段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等专业教育有序发展支撑了工业体系构建;恢复和发展时期,职业教育积蓄了助力改革开放的能量;新世纪初期,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形成服务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新时代,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支撑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70年来,国家重视顶层制度政策安排,引导职业教育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在不同阶段重视发展不同层次类型的职业教育,构建符合国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重视职业教育实践创新和改革探索,形成育训结合、德技并修的培养模式;重视先试点再推广的渐进式改革发展模式,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效益,为职业教育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职业教育;历史阶段特征;经验
[作者简介]郭文富(1986-),男,山东临沂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综合改
革研究室主任,助理研究员,博士;马树超(1953-),男,浙江绍兴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上海200032)
[中图分类号1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004-3985(2019)19-0005-06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工业体系不断完善并已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全部工业门类,综合运输网络、信息通信体系、能源供给体系实现重大飞越,航空航天、深海探测、高端装备等一大批国之重器加速涌现”①。70年来,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针对不同的发展需求,国家引导、推动职业院校立足国情、教情、省情、校情积极探索,坚持教书育人与职业培训并重,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有效提升了一线劳动者的技术文化素质,为我国工业体系、经济体系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国家建设的参与者、奋进者和助力者。
一、中等专业教育有序发展支撑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体系构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国家围绕经济建设需求配套发展职业教育,开启了我国职业教育新进程。在这一•时期,国家就提出建立职业教育制度,并确定了职业教育要服务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尤其是重建工业体系的需要,有
2()19年1()月上5
第19期(总第947期、
别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强调文化知识教育的定位。1951年,《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要求:“中等专业学校按照国家建设需要,实施各类的中等专业教育。”②1952年,《政务院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中进一步强调:“培养技术人材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必要条件,而大量地训练与培养中级和初级技术人材尤为当务之急,中等技术学校在学校系统中的任务为培养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中级和初级技术人材。”"此后,各类中职学校逐步转归有关业务部门领导,开始按照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要培养人才,专业设置、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逐步规范,确立了中等专业教育服务于国家建设的基本导向。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体现了国家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的特征,支撑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初步奠定了职业教育的基础。“1950—1960年,中等专业学校数量由1086所增长至3706所,增幅241%;在校生数由25.7万人增长至149.5万人,增幅高达481%"35,初步形成配套工业体系发展的职业学校集。第一个五年计划布局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是新中国工业化的开端,为培养对接各项重点工程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国家配套建设了一批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涵盖国防工业、冶金工业、能源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和轻工业等领域。中等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有力支撑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体系构建,也成为今天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显示,近百所高职院校的建校基础均为成立于1950—1960年,由各行各业开办的中专
学校。这些高职院校中有30所后来发展为国家高职示范(骨干)校,覆盖工业、铁道、交通、航空、煤炭冰利、经贸、冶金、电力、林业、出版、电子、建筑、石化、航运等诸多领域。比如,1958年成立的“第三机械工业部阎良第一航空工业工人技术学校”逐步发展成为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6()余年来为国家航空事业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学校专业设置对接航空产业链发展,设置了覆盖产业链的航空设备维修、制造、材料、服务等专业集,建成航空科技馆、国家重点支持的数控实训基地、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培训学院等,人才培养水平高,社会服务能力强。
二、职业教育在恢复和发展中积蓄了助力改革开放的能量
改革开放伊始,百废待兴,国家将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通过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来发展职业教育,强调教育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提前为经济结构变化培养训练专门家和劳动后备军。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⑤“80年代初期,为解决地方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一批以’收费、走读、不包分配’为特点的地方短期职业大学诞生,率先打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旗号。”@1985年,在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并且要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密切结合起来,进而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
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围绕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需求,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职业教育体系的雏形开始显现,职业教育为各行各业尤其是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978—1988年,中等专业学校数量即由2760所增长至4022所,
62019年1()月上
增幅46%;在校生数由88.9万人增长至205.2万人,增幅131%;高职(专科)院校在校生规模也由38.0万人增长至73.1万人,增幅92%。与此同时,中职教育在校生规模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的比重由14%增长至51%,中等教育结构得到极大的调整。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1978年我国农业增加值达到27.7%、就业比重达70.5%,农业的高速度发展成为保证四个现代化实现的根本条件,中央明确提岀“农业发展速度不加快,工业和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就上不去,四个现代化就化不了”⑦,在此时期职业教育积极服务“三农”发展。1978年,全国农林类中等专业学校302所、在校生8.6万人,至1988年增至433所、在校生17.6万人。发展至今,全国具有涉农专业的咼职院校已超过300所,一批优秀的农业类职业院校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服务。比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紧跟区域增长极发展,围绕农牧产业链设置40个专业,建有国家水禽基因库和姜曲海猪保种场2个国家级保种
与研发机构,以及江苏省兽用生物制药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15个省级研发中心、17个市级研发平台和8个校级研究所,年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超过400万元,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超过3000万元。201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视察水禽基因库视频室时说:“把这个全国最大的基因库做起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真正做好,将是一个具有很大潜力的资源。”®
三、新世纪初期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形成服务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
20世纪末,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进入国家扩招政策推动下的大发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减缓升学压力……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站19期(总第947期)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同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提出大幅度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校扩招的主力军,招生规模连年增长。进入21世纪,国家重视以专项引导为抓手,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2006年推出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标志着国家高职教育政策在强化特、加快改革、提高质量方面的重点引导,推动高职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中国职业教育逐步成长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转变。
21世纪初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探索,面对人民大众接受教育的需求和经
济社会市场改革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逐步成为拓宽人才成长通道和解决经济驱动力的重要力量,为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至2010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246所,招生数310.5万人,在校生数966.2万人,分别是2000年的3倍、6倍、10倍左右。同时,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持续发展,至2010年,招生数870.4万人,在校生数2238.5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113%、74%。高中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加速提高,201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2.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与10年前相比均实现翻倍。在此过程中,职业院校坚持专业对接产业,服务区域发展,在高铁、交通、建筑、通信、制造、化工、轻纺食品、生化药品、财经商业、旅游、医药卫生、艺术设计传媒等产业领域发展中,形成了一批专业特点突出的优秀职业院校体,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围绕实体经济建设,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形成服务产业体系的强大动力。比如,
2019年1()月上7
第19期(总第947期、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德阳高端装备创新发展示范基地,与企业共建中科先进制造创新育成中心、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航空材料检测中心、工业机器人应用创新中心,校企联合开展南海深海钻196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
铤、C919大飞机关键零件等的试验试制和科技服务、成果孵化转化,为中航工业、中国兵器工业、东方电气等企业培养培训技术人才,服务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四、新时代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支撑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熟,职业教育真正成长为一种教育新类型。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所作的批示中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职业教育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逐步清晰,发展职业教育正在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和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2019年,“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置顶”于政府工作任务中的宏观政策层面,既体现了对职业教育的认可,也成为新时期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动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明确中国特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新时代,针对中国经济增速趋缓、结构趋优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特征,职业教育的要素配置进一步优化.内涵质量进一步提高,逐步形成高度匹配区域产业体系的院校集和专业集82019年1()月上,在稳
定和扩大就业、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至2018年,中等职业学校达到10340所、在校生1552万人,高等职业院校达到1418所、在校生1134万人,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超过90%,近70%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县市就近就业。”⑨调研显示.职业院校遍布城乡,县级行政区的中等职业学校覆盖率接近90%,600余所高等职业院校布点在地市级及以下城市,200余所高职院校在县级城市办学,形成了覆盖区域更加广泛、分布更加均衡的院校网络,面向中小城市、中小企业、农村和民族地区、边疆和贫困地区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构建了覆盖产业结构的专业图谱,如《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基本匹配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fT4754—2017),集聚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能量。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共开设10()0余种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覆盖国民经济主要行业;高职院校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移动互联技术等专业点数达12000多个,财经商贸、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卫生等专业大类在校生分别在10()万人以上,适应了国家对新型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金融贸易和民生等领域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注重贴近区域经济发展,着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社会各界对其取得成效的认可前所未有,对其服务贡献的期盼前所未有。比如,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与甘肃武威职业学院共建中科低碳新能源技术学院,就是为加快推进社基熔盐堆核能系统项目及相关产业技术成果在西部落地,合作培养该重大项目落地西部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受到中国科学院该项目监理组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这一模式能够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落地西部所需要的高素质运行、维护、维修和服务人才的培养和供
佥—嬴
给问题,是高端科技成果在西部地区转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五、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国家制度政策的引导推动下,职业教育积极落实行动,坚持立德树人守初心,坚持服务国家担使命,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体现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鲜明特征。回顾70年来的发展历程,职业教育集曲折过程与独特贡献于一身,在实践中形成了宝贵的理念和经验。
其一,国家重视顶层制度政策安排,引导职业教育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国家的统筹规划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等专业教育的发展,到改革开放后职业学校的恢复、世纪之交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再到新时代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莫不如此。这是由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决定的,职业教育具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个性化成长的双重需求主体特征。因此,在发展职业教育时,国家要统筹考虑两个方面的要求优化安排。实际上,国际上许多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都注重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统筹规划作用。我国职业教育进程的成功推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基于发展的需要,提出合理的政策安排,并因时因地进行动态调整,推进制度创新。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了政府作用,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其二,在不同阶段重视发展不同层次类型的职业教育,构建符合国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各地的资源禀赋、经济条件、文化习惯等差异性较大,不同时期的经济水平、产业背景、百姓观念也明显不同。在不同阶段致力于发展不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9期(总第947期)次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是70年职业教育进程的重要经验,其显示的是既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又尊重自身的国情特点,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围绕156项重点工程建设中专学校,是为了培养与重大产业发展对接的人才;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1999年开始,大规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把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学习能力和掌握就业技能相融合,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均对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提出更高要求。
其三,重视职业教育实践创新和改革探索,形成育训结合、德技并修的培养模式。7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从创办到改革发展的历程,逐步创新性地形成了育训结合、德技并修的培养模式,成长为一种新的类型教育。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注重改革、注重创新、注重作为的“底”,并借此正在逐步成长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探索者,努力从跟跑转向并跑。当前,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形成历史性交汇,国家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前所未有的需求。在此之际,育训结合、德技并修的培养模式尤显重要,既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的岗位适应力,更有助于提升毕业
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育训结合、德技并修的集中体现,国家设计了“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1+X证书制度),“这将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职业教育育人与培训有机结合的经验,体现中国特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⑩。
其四,重视先试点再推广的渐进式改革发展模式,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效益。职业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强,涉及产业、教育等诸多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的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国家重视
2019年1()月上9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