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基础导学
基础梳理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提上日程。
(2)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主张。
2.方针:优先发展 ,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 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问题思考
1.“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1)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2)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十分不全。
(3)中国要想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4)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 ”计划。
4.成就
(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 。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 。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 。
问题思考
2.如何正确认识“一五”计划的特点?
(1)改造与建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并强调处理好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适应国家 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
(1)农业
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 、 为特征。
②高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问题的决议》。
(2)手工业
①1953年,开始从 方面入手,逐步按 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②后来,改变为 合作化的办法。
(3)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采取 、限制和 的策略,将其纳入 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 公私合营。
③1956年,实行 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 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 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 发展开辟了道路。
问题思考
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4.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原因。
(1)历史的选择。近代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的斗争表明,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2)中国革命特点决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3)建国后国情决定。中国广泛存在的个体经济不适应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同时社会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艰苦。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议
(1)内容
①基本形势: 的社会制度已基本建立。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 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对于 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 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 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 蓬勃开展起来。
2.“左”倾错误发展
(1)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 。
(2)表现
①1958年, 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以 为中心的“”。
③以“ ”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问题思考
5.人民公社化运动有何特点?
提示 人民公社的主要特点一是规模大,二是公有化的程度高,在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人民公社化运动实际上是对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片面变革,脱离了农村生产力的实际水平,所以它必然会损害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搞建设必须从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度;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
(3)标志: 、瞎指挥、 和“共产风”。
(4)后果
①使 遭到严重破坏。“”期间,中国经济损失在1 000亿元以上。
② 遭到严重破坏。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 的实际发展水平, 低下,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1959~1961年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2)内容:1960年,提出了“ 、巩固、 、提高”的方针。
(3)作用:到1962年底, 开始好转,城乡 有所改善。
4.“”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1)严重干扰和破坏了 。
(2)导致 长期落后。
(3)“”十年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 000亿元。
互动探究
探究 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团结和动员全国人民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的行动纲领。试分析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实质及特点。
思路点拨 总路线的内容是“一化三改”,可依据教材回答;实质是社会主义革命,即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特点为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表述成不同的特点。
答案 (1)内容:“一化三改”,即工业化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理解为“一体两翼”:“一体”即工业化为主体,“两翼”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解决所有制问题,即变各种形式的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3)特点:①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与“三改”同时并举,相互促进。②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③“一化三改”是“主体”与“两翼”的关系。④“一五”计划是实现总路线的重大步骤。
【重难点解析】
1.概念解释:国家资本主义
①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
②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
③在我国历史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是封建的、买办的、垄断的国家资本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由之路”。
④现阶段,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
2.对自然环境、国民经济和思想的影响:
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了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生物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③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在“”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了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的表述,错误的是
A.我国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为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B.先进行工业化建设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社会主义工业化中优先发展重工业
D.“一五计划”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发展
2.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主要内容不包括 ①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 ④处理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下列事实违背中共八大精神的有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②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③八字方针④196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扩展到经济领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4.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以下四种意见,唯一正确的是
A 他是资本家,怎么可能担任我们的厂长
B 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
C 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
D 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
5.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主要任务是
A.加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C.健全党内外民主制度 D.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
6.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因为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④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 ②④
7. “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各地迅速组织起生产钢铁的大军,学校、工厂、机关。农村、军队……几千万人在钢铁生产战线日夜苦战。全国城镇到处建小高炉,炉火日夜不熄。为了提供炼钢原料,许多人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③人民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 ④经济建设成就瞩目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