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实践活动中的历史积淀,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当代青年人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词 当代青年人传统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一、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当代青年人的精神修养,规范思想品德。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要义,时对当代青年人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虽然看重生命却绝不苟且偷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提出了“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精神认为,当个体的生存与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个体应舍弃生命来服从道德原则。这种为了仁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死亡观,是宏大刚强的气概,是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而这种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每个人。
在中国的很多古诗中就蕴含了许多做人的准则和思想道德。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说过“国家兴亡之学,名族盛衰之学”。《周易乾卦》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当代青年人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具有刚毅自强的品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够在以后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华民族才有可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普及工作,而且可以发挥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起到建设性作用。
一、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当代青年人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当代青年人具有重大意义。爱国主义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
同的内涵,后一时代的人们总是把前一时代的优秀思想精华继承下来,而且有新的补充,发扬光大。在新的时代,爱国主义的传承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经过世世代代的沉积、凝集、升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总是围绕着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这个中心。
《礼记》中的《礼运篇》所描述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就是儒家的思想家们的社会理想的描绘。这种社会理想,正表现出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志向。因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战国时代楚国的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不但写出了千古绝唱的《离骚》,倾诉其忧伤国事,眷念祖国和人民之情,而且最后怀着满腔哀怨和愤怒,自投汩罗江。自此之后,屈原的壮烈事迹流传于汉族和壮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联系在一起,家喻户晓。屈原之后,历代的爱国志士仁人名垂千古的不胜枚举,至于广大普通民众为国捐躯者更数以千万计。可见,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华民族的远古时代就已普遍深藏于各族人民的心中。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直至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些名句之所以使世代的中国人民刻骨铭心,正是因为表达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爱国主义是一个时代亘古不变的
话题,当代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可以加强社会的使命感,增强当代青年人做事情的责任感。崇尚节气,讲求情操,逐步凝结成对国家浓厚的爱国主义,不仅可以培养当代青年人的正义感和是非感,而且也可以形成一股浩然正气的名族使命感。
三、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当代青年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当一个人处于贫穷凄寒的境地又能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价值时,安贫乐道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陶渊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是”;刘禹锡的《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入帘青。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的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能鼓励我们在挫折中保持信心,乐观旷达,藐视苦难,充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我们能从挫折中走向成功。
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的学习态度——《论语》中孔子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涵盖多个方面。如在修身做人方面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者。”意思是看见
道德高尚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讲道德的人就应当自己从内心反省一下,看一看有没有跟他一样的错误。他还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就是说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勤于研究,听到符合道义的事,不能竭力去做,自己有缺点不能勇于改正,这些都是我忧虑的啊!孔子还曾非常严厉地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就是说犯了错误不立即加以改正,这才是最大的错误!
四、学习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年人礼仪道德的培养
礼仪道德,是贯穿于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是其他一切文化基础。而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道德,又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主要因子,几千年来,人们一切生命活动,皆以其为基础。“内修外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虽就死其犹未悔”等等。这种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塑造当代青年人自身品格,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人处世观念及行为的重要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本主义”的伦理型文化或称“德性文化”。在中国文化中,人是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德性被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严的体现。中国人因而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以
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孔子倡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并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建构起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规范体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主张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中国人的处世观念及其行为具有浓重的尚德特征,具体表现为两个层面:
一方面,处世做人,贵在有德。中国人的所谓处世 首先是要做人,故为人处世不可分割,做人即是立身处世。而做人的要义在于,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人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在具体的做人之德上,其主要范畴有诚实正直、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克己奉公、言行一致、忠厚善良、廉正俭朴等等。这种以做人为处世前提与基础的处世观念,体现了浓厚的尚德特征。
另一方面,与人交往,以德待人。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尚德倾向,还表现在强调人际交往的道德性,主张人际之间应当是“正其义不计其利 谋其道而不计其功”,与人相处,贵在以德待人。其具体表现为:
其一是宽厚待人。中华民族一向以待人宽厚为美德,日常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等道德评价,就是这一品德的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实际运作中,待人宽厚包括:尊贤而容众,嘉
善而矜不能;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以己所能病人,不以人所不能愧人。
其二是让。中国人历来以让为处世美德。在家庭内部 孔融让梨式的礼让被极力倡导,妇孺皆知;在名、利面前 古人赞美君子无所争的风度和不贪为宝的高洁品格;对待人际纠纷,先贤主张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一个“让”字,可化解纠纷,和谐人际关系。
其三是以诚相见。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十分看重心诚 由此有待物莫如诚的古训。而这一点正是以德服人的重要内容。故“开诚心,布公道”,往往能化解矛盾,消除成见 沟通感情。
其四是守信用,重然诺。其基本要求是“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言行一致,讲究信用,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等,以及孔子所说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名言,生动显示了信用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价值和地位。
其五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中国人立身处世,从来都不会以自我为中心,总是提倡要设身处地多为对方着想。多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而不是把自己的立场或观点强加给别人,这正是谦谦君子的作风。此外,多数中国人也有着一颗感恩戴德之心,当自己发达以后,往往不忘提携同道之人,使大家都沾到好处。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广阔胸襟和博大情怀,能促进社会的和谐。
由此可见,学习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年人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论语》
崇高的意思2、《中庸》
3、《孟子》
4、《周易乾卦》
5、《礼记》
6、《离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