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武器(三)——航空母舰
被误读的武器(三)——航空母舰
作者:暂无
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6年第18期
    航母强弱的相对性
    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冷战时期美军建军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基本上除了核力量,美国的大部分军事力量都在这场战争中露了脸,而且表现卓越令人耳目一新,但美军内部竞争激烈的各个军种却是冷暖自知。比如就海军而言,外人关注的是危机爆发后美国航母编队的快速反应部署海湾地区,从而使得当地短时间内就出现了有着独立战场保障能力的拥有预警机、电子战机、战斗机和攻击机在内完整的空中力量。这在沙漠风暴行动早期,美军刚刚在沙特部署了少量F-15战斗机和82空降师的轻步兵的时候,显得更是难能可贵,充分凸显了以航母编队为核心的海军力量对于危机的应对能力和价值。事实上在美军开始向海湾地区部署军力的头几个星期内,美军在海湾地区最有力的保障就是其航母战斗。
    可是对于海军而言,在随后开始的沙漠风暴行动中,尽管海军在伊拉克周边的海湾、红海和东地中海总共部署了6艘航母的强大兵力,但却依然沦为配角:空军的B-52战略轰炸机发射的空射和F-117隐身攻击机打响了整个战争的第一(海军共同打第一的却是战列舰发射的战斧),空军的装备
有具有非合作敌我识别能力(NTCR)雷达的F-15战斗机负责战场的制空任务,空军的F-111和F-15E重型攻击机负担了主要的全天候对地精确打击任务,海军A-6与之相比显然不够突出,而空军的E-3预警机监控着天空、协调着各军种以及盟军的机队,海军的E-2C明显能力上局限很多,而空军的E-8“联合星”飞机则对地面战场进行监控,海军没有与之类似的机种。总之,空军的飞机往往更大、更重、功能更全,而依托设施齐全的机场更是可以获得充足的保障支持而不用担心航母的的工作次数限制(尼米兹级为每天最高约160次)或航母编队的再补给需要(平均每隔数天就要再补给一次)等,从而具有更持久更高强度的作战能力。
    正是海湾战争的刺激,战后美国海军积极的重新审视自身的能力局限和潜在价值,喊出了“由海向陆”的口号,为了美国国力的对外投送而调整自己的战略发展方向,改变自己的武器装备研发计划。毕竟,海军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独立的执行跨海力量投送,那么既然冷战结束后美国独享了海洋霸权,那么它最大的价值就是走好最后一英里,将力量安全快捷高效的投送到美国所需要投送到的地方,为此美国开发了LCS滨海战斗舰,DDG-1000隐身驱逐舰等装备,而在这个战略计划中,航母丝毫没有被忽视,而是再一次占据了主导地位,原因其实很明显,正是因为美国国力和军力的压倒性优势,使得航母可以发挥最大的效用并基本可以抵御可能的危险,同时又回避掉了盟国的军事基地在政治上的不确定性。
    笔者曾经说过,航母的战力优势其实是被美国的实力优势给无形中放大了。我们回首二战会看到,战
争中参战各国的军机数量都是以万架作为单位,比如二战美国驻英国的第八航空队的四发大型轰炸机就达到了接近2?000架,加上配合掩护的战斗机显然数量极为庞大,而航母再怎么设计,每艘搭载数量也只有几十架,最多近百架的规模。这种力量对比下即使集中起十艘航母其力量也是很单薄的,美军为了打好冲绳岛战役,拉上英国总共凑了20艘舰队航母和28艘护航航母,但即使如此,海空作战依旧十分艰难和惨烈。
    而二战后的世界则截然不同,美国现在GDP占世界的约四分之一,其军费占GDP的比例又是西方世界里最高的,长期在3%~4%,而盟国里欧洲的经济规模和美国相当,大约也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多,但军费占GDP只有不到2%,日本则只占1%。因此占据了世界经济一大半的西方世界里美国的军费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现在像英国、法国和德国等装备的“狂风”、“台风”、“阵风”等型号的三代及三代半战机各自都是只有两三百架的规模水平,且预警机等支援也很有限。而其它国家里,南美洲国家经济总量小,军费开支的比例更小,总体军力微不足道,非洲不用说,连年战乱下“军费”估计比例不低,但显然没必要说什么。那么就只剩下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等少数地区强国,像俄罗斯经济规模长期只相当于美国的6%~8%,又要竭力保持和美国大体对等的核武库,这就决定了其海空力量也是很有限的,冷战后俄罗斯没有建成服役一条6?000吨以上的驱护舰只,也甚少投资在大型反潜巡逻机、远程轰炸机和攻击机等方面,其空军经过不同程度现代化改造的三代战机也只是数百架的规模。面对这种对手,美国的航母的战斗力就不会显得单薄。按照现在美国航母的较为宽松的布置方式,一个联队里有F-18EF战斗机和EA-18
G电子战机总共大约50架和4架预警机,到战时提高配置密度,再以三航母组成应对高烈度战争的编队后,就拥有接近200架的作战飞机和十几架预警机提供空情支援,这样一支力量足以对抗当今世界上的几个优等中等强国,并碾压其它几乎一切中小国家,即使面对其最强有力的对手中俄两国,这只力量如果是在其军事体系的信息和火力支援下,利用其机动优势,也仍然有着不可小看的突击能力。
    同时,美国的军事科技由于长期投资形成的巨大优势进一步加强了航母的优势地位,比如美国海军的战斗机早在70年代初期就装备了具有远程攻击能力的F-14战斗机,进入21世纪初后,美国海军的“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开始批量换装AESA雷达,而协同作战能力系统(CEC)更是早在十多年前就趋于成熟,结合这几年开始批量装备的E-2D预警机和SM-6防空导弹以及已经开始交付并将在几年内形成作战能力的F-35C隐身战斗机,更是使得美军航母战斗的防御和打击能力大幅度领先于其可能的对手。也就是说,是现在这个特定时期内美国国力和科技的双重优势强化了美国航母力量的数量和能力优势,如果现在还处在各国实力接近的列强纷争时期,那么航母的处境会危险艰难很多。比如我们换个角度,以美国的航母对抗美国的空军,那很显然,航母战斗的生存能力就立即成为了严重的问题,在上文中我们说过,一艘大型航母也只能保证24小时内在局部危险方向保持一架预警机和几架战斗机的巡逻,但是如果对手拥有严密的天基侦察系统可以探知航母的位置,还有大批隐身战斗攻击机以及大型轰炸机搭配大数量空射隐身反舰导弹等进攻手段,航母是无法避免被打击的。再进一步看,如果是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这类中型航母,由于没有预警机,战斗机数量也很少,反潜能力也比较薄弱,显然无法对抗英法等中等强国的海空力量,甚至对付西班牙、伊朗、埃及这样的国家也是力有未逮。
    因此这实际上是个矛盾,由于航母本身的核心价值就是远征作战,此时航母的地位极其重要,但同时本国的军事体系中能够配合作战的只能是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却要对抗对手的整体军力。因此要想取得较好的作战效果,其实是需要“降级作战”的,也就是军事大国的航母战斗有效对付的对手最多是中等强国,而中等强国的航母战斗则最好对付小国。如果是在本国陆基航空力量可以保护的范围之内,航母确实会安全很多,但同时作战主力显然也就是陆基力量而不会是航母了。其实美国在历次海外军事行动中都充分向我们展示了:只要有陆地机场可以用,就尽量以陆地机场为前进基地。从海湾战争到空袭南联盟,再到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莫不如此。而在海外基地的建设上,美军现在也将建设重点转向了关岛、迭戈加西亚等地。
    来自美国的误导
    在关于航母的诸多误解中,有一个是最为广泛也最为错误的:航母是军事强国的军力强弱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是军事对抗中的“杀手锏”。
    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觉,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美国——二战后,美国把工业超级强国、军事超级强国和海军超级强国三个形象在自己的身上第一次实现了合体,从而让每一个心怀大国梦的国家的国民都会在国力上升期忍不住拿自己去和美国对比一下,什么人口、国土、资源、经济模式、军力构成等,如果哪个要素不如美国,就不由得会疑惑于这对国力军力的对比到底有多大的不利影响。
    说句不客气的话,事实上越是自信心不强的就越会自觉不自觉的以美国为标准范本。比如当80年代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打开国门时,中国的贫弱落后和美国的发达富裕之间的对比深深的刺激了国民,以至于太多的国民甚至把这归咎于中国的人口比美国的多——美国当时的2亿人口和930万平方千米土地被认为是最佳配比,于是中国的10亿人口就成了贫穷的替罪羊,真是病急乱投医的典范。关于这个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详细分析,回到航母问题,在这种心态下,美国的十几艘航母同样成为了军力尤其是海军建设的成败的标准。而实际上这是虚妄的。
    航母其实更多的可以视为当前独特世界格局下,独特地理位置条件的美国不得不重点建设的一种特化装备。先看世界格局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讲,人类历史有两个主要的分水岭,一个是近代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在那之前的中古时代里,人类的各个区域基本是独立发展的,比如美洲的印第安文明和撒哈拉以南的黑人文明,基本和外界完全隔绝,而位于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国文明和西面的环地中海文明区域也是交流很少,在政治军事上更是甚少瓜葛。而近代海洋通路打通后则真正开始了世界历史的时代,从此远在欧洲的英帝国也会在贸易和军事上直接影响远东的清帝国,历史的运作模式和规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的基础条件就是海洋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人员物资转移通道,从而使得大国可以对地球上任何一个遥远的地区投送力量。
    第二个分水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的世界是诸多列强组成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而二战后的世界则进入到了一超或两极主导的战略秩序中,在这个秩序里,只有美国这唯一的一个全能超级大国,其对
手苏联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都无法与其相提并论,而即使在军事领域,也只有美国海军可以实现全球存在与控制。而且战后的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为基石的全球经济秩序,乃至以联合国为主轴的国际政治秩序都是以美国的主导实力地位和对全球海洋的控制为基石的。而美国之所以要保持这种海军实力,是因为战后的世界形势决定了美国的安全已经不能靠躲在北美独善其身,其主要的西方盟国都已经衰落。于是作为战后唯一的超级强权,美国必须尽可能的控制好欧亚大陆的东南西三个边缘地带,以使其最低限度不落入到敌对力量的手中。根据麦金德的地缘政治学说,此时占据里欧亚大陆核心地带的苏联及其盟国集团,十分有可能渗透、进攻和控制住这些边缘地带,从而整合欧亚大陆的力量,从根本上威胁美国的战略安全,毕竟美国再强大,即使整合了南北美洲也仍然无法与整个欧亚大陆相抗衡。因此美国作为一个远离欧亚大陆的离岸“岛国”,必须建立一支围绕海空力量和核武器的远程作战力量去实施干预和控制,这是其根本性的战略需求。
    这种战略其实最重要的依靠是位于大陆边缘的盟国,比如英国、德国、日本、韩国、伊朗(1979年前)、以列等,这些国家本身就是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强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而部署于这些国家的空军和陆军基地规模和容量大,抗毁伤能力强,是执行军事任务的主要依托。这一点在美军领导的北约对南联盟的作战中就可以看出,当时北约的空袭行动最主要的基地就是位于意大利北部的阿维亚诺空军基地而不是可以部署在亚得里亚海的航空母舰。
中国三艘航母分别叫什么
    而依赖盟国及其基地就有两个问题,首先是盟国毕竟是别国,有着自己的各种考量,其政策不可能完
全和美国协同,而位于这些国家的军事基地也并不是百分百稳固和可用,比如日本冲绳的居民就一直在抗议美军的驻扎,试图迫使美军基地迁移走。再比如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开始后,土耳其就拒绝了美军使用它境内的北约基地支持美军的行动,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战后历史中屡见不鲜。而另一个问题则是美国的人员和物资要进入到欧亚大陆就必须穿越海洋,那么对海洋的控制无疑是生命攸关的问题,冷战时期苏联的策略就是大力发展潜艇力量,在北大西洋等海域实施破交战,而美国领导的北约的战略对策则是围堵和剿灭并举,尽可能将这方面的威胁降低到最低限度——这种需要是如此迫切,以至于英国肩负了分配给它的北大西洋反潜任务后,将航母打造为只能搭载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和反潜直升机的“无敌”级轻型航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