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24日晚发生在印度的神庙遭袭事件至少使15人丧生,50人受伤;同一天发生的公共汽车坠河惨案,也毫不留情地夺去了30多条印度百姓的生命。加上由来已久的印巴克什米尔问题、核试验问题,似乎,印度这个国家总给人以“不怎么太平”的印象。然而,就是在这种磕磕绊绊中一路走来的印度,其经济、军事、IT业等方面,如今已毫无争议地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成为公认的继中国之后崛起的“又一只东方雄师”。
事实上,早在印度独立以前,尼赫鲁对印度的未来地位就已做出了明确的阐述:“印度,是不可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我不相信中间地位。”美国等西方国家正在“重新发现”印度。布热津斯基、基辛格以及亨廷顿等人均认为,在21世纪的国际体系中,印度将同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罗斯一起,成为世界六大力量中心。军事上,印度已宣布要再自行建造一艘航母,使其航母数量达到3艘,与英国持平,在美国之后位居世界第二。此外,在软件业方面,印度也仅次于美国,以至于比尔·盖茨认为,21世纪的印度必将成为软件超级大国。
软件超级大国的崛起
事实印证了比尔·盖茨的预言。
已具备挑战美国硅谷实力的班加罗尔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建,迄今已有高科技企业4500家,其中外资
企业1000多家,是全球第5大信息科技中心。90年代兴起的海得拉巴市,吸引了当今世界级的IT业巨头:美国微软公司在本土以外的第一个软件开发中心就设在这里。IBM、爱立信、摩托罗拉、通用电气等大公司都把该市当作海外基地。目前集中了全球40家著名IT公司的海得拉巴市,正全力开发三大热门软件:网络通讯、服务器和加密软件。班加罗尔、海得拉巴和同时兴起的马得拉斯市,形成了印度软件基地的“金三角”。它们自南向北快速推进,已在印度形成了17个高科技园区,成为遍及印度并逐渐走向世界的印度IT业基础。
不仅如此,印度的软件公司也层出不穷,网络革命已波及全印。早在上世纪60年代,印度著名财团塔塔咨询公司就已涉足软件开发领域,目前已发展到1300多家,专家35万多人,编程技术人员140多万。号称“印度的比尔·盖茨”的WIPRO公司总裁普伦姆吉,上世纪70年代投身硬、软件开发,如今个人资产已达35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INFOSYS公司总裁莫思不断将公司股份优先转让员工,短短几年内,已有200名员工成为百万美元富翁,近2000名员工成为百万卢比大户。因此不久前,比尔·盖茨与该公司合作创立了“微软·NET”公司,想沾点
该公司的光,用那里的人才为微软效力。
IT产业的迅猛发展提高了印度的国际地位。据权威机构调查,1999年全球软件的销售额是1500亿美元,其中美国公司占78%,印度公司占16.7%,仅次于美国。1988年,印度软件业产值仅为2000万美元,到2001年达到82.6亿美元,其中出口已达62亿美元(我国1999年的软件出口为1.3亿美元)。
尤其令人注目的是,印度出口的软件中61%是到美国和加拿大,23%是到欧洲各国。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00多家委托印度开发软件。许多世界级的信息技术企业部争相登陆印度,微软在全球的两万名员工中,有10%在印度。纳斯达克交易所最近在印度开设了办事处,声称在两年内至少要让12家印度公司上市。现在印度已有100多家软件开发公司取得了ISO9000质量标准认定,在同类产业中名列世界第一。“CMM软件工程标准认证”是一张公认的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而目前在世界上拥有此证五级(顶尖端)的38家企业中,印度竟占22家!这说明,印度已确确实实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软件超级大国。
在世纪初召开的印度第87届科学大会上,瓦杰帕伊总理声称,印度要成为21世纪的世界科技先锋。印度科技与工业研究会总干事马歇尔说,21世纪世界产业知识的中心将转移到印度。而普伦姆吉,这位印度的比尔·盖茨,则更口出豪言:“我们的运气不错,我们要实现一个梦想,即让世界对印度刮目相看,使印度成为全球科技的火车头。”
经济驶入“亚太快车道”
自1947年宣布独立以来的半个世纪,印度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印度沿着“尼赫鲁式社会主义”模式发展,建立了半管制混合经济体制,印度经济平稳而低速增长。据估算,从独立到70年代末的30多年里,年均增长率约为3.5%;80年代上升为5.5%。此间先后执政的英·甘地和拉·甘地母子已经感到日趋严重的两方面压力:一方面是国际上,包括中国在
内的东亚诸国的迅速崛起,经济“奇迹”连续不断;另一方面在国内是计划经济的低效率,私营经济市场的低规模,经济增长的低速度和人民生活的低水平。因此,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开始经济改革,成为印度举国上下的一致呼声。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又发生了急剧变化,促使印度的经济改革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印度社会的各个层面也因此发生了新的变化:半管制混合经济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转型;政治体制则由事实上国大党一党独大向多党制过渡;同时,印度教民族主义兴起,其对印度政治、文化的影响不断扩
大。
1991年,拉奥政府上台后,打出了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和全球化旗帜,大力引进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改革外贸体制,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印度经济向国际化转轨。1998年开始执政的人民党的瓦杰帕伊政府又提出了“五项优先政策”,即:10年内使粮食产量翻番;加速社会基础设施的发展;加速扩展物质基础设施;施行国家水政策;使印度成为世界级信息技术强国。90年代的改革,使印度经济以年均6%以上的较快速度增长,从而使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世界地位都迈上了新台阶。
据世行统计,2000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达4794亿美元(人均460美元),如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居世界第5位。进出口额分别为750亿美元和610亿美元,外汇储备320亿美元,印度侨民的外币存款总额近230亿
美元;海外侨汇每年也超过20亿美元,这些均可弥补其对外超支的缺口。拥有10亿多人口的印度,农业是其国民经济的基础,尽管印度土地面积在世界上名列第7,但其耕地面积、稻米、小麦、牛奶的产量却居第二,灌溉面积则为世界第一。经过几十年的“绿革命”,印度已从昔日的“饥荒之国”变成了世界上主要的粮食出口大国之一。
中国三艘航母分别叫什么 世纪初,印度新一轮的改革已经启动,瓦杰帕伊政府计划在未来10年内把印度变成一个繁荣、充满自信的世界第4大经济实体。3亿人口的中产阶级和7亿人口的农村市场,使印度不久将出现一个新的消费高潮;市场的年总需求估计将达4000亿美元,使印度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之一;而占世界英语人才第二位的优秀科技人员和不断壮大的有经济特长的企业家队伍,更为印度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可以预见,印度已走上了一条尽管长远而艰辛,但却是不可阻挡的崛起之路。
世界第四军事大国
1998年5月11日、13日,印度政府在博克兰基地成功地进行了5次地下核试验。震惊世界的核爆炸尚未平息,人民党政府就宣布印度已成为第6个核大国。西方分析家推测,印度目前拥有核弹头的数量大约在60—100枚之间。与此同时,印度已建成了5种不同类型的导弹体系;特别是1999年4月试射成功的“阿格尼”地对地导弹,射程达2500公里,有效负载为1吨,并可携带核弹头。最近印度又公开透露,不久即可完成射程1万公里的洲际弹道导弹的试射。有分析家认为,21世纪初,印度将建立起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核威慑力量,朝世界军事强国的目标迈进一步。
独立初期,尼赫鲁曾多次明确表示,印度发展原子能是为了和平利用。但是,1974年,印度就试爆了第一个核装置。上世纪80年代后期,印度政府认为,核武器可
以增强国家的威慑力,“提高国家威望”。所以,印度反对南亚无核区建议,拒绝签署核不扩散条约,反对全面禁试条约,并公开宣称“保留核武器选择权”。进入90年代后,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印度要求跻身世界大国行列的愿望也日渐强烈。人民党政府为了提高声望,巩固执政地位,冒着世人谴责和外国制裁的巨大风险,上台刚两个月,就进行了5次核试验。据《今日印度》在试爆后的民意测验显示,12个城市中的1635名18岁以上不同性别和不同教育程度的公民中,有87%的人赞同试验,86%的人赞成印度核武器化!
事实上,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军事实力的较量依然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主要内容。印度独立时,军队人数只有28.9万人;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起,其军事力量开始不断扩大;到今天,现役正规部队已达126.3万人,其中陆军110万,海军5.3万人,空军11万人,另有70万准军事部队和280万后备部队。当今的印度,不仅已建立起一支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兵力庞大的军队,而且建立了一套能生产先进常规武器和核武器的军事工业体系,其军事力量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居世界第4位。
陆军是印度规模最大的第一军种,其实力雄居世界第三,编成东、西、南、北部和中央五个军区。庞大的规模和先进的装备,不仅承担了“称雄次大陆”的战略任务,而且是其走向世界强国的军事保证。
印度半岛像一艘巨大无比而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伸向印度洋,纵深达1600公里。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印度的海岸线长达7600公里,拥有200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是印度洋沿岸40多个国家中的超级大国。世界公认的“海权论之父”马汉早在1901年就曾说过:“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控制了亚洲。印度洋是七大洋的关键。”对此,当代印度的战略家们是心领神会的。他们认为,印度天然的地缘战略优势,使其堪为海权大国,“海军是大国的象征,我们应拥有世界级的海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已拥有两艘航空母舰;前不久,印度又宣布要再自行建造一艘航母,使其航母总数达到3艘,与英国持平,在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二。
此外在印度政府眼中,空中力量是当今现代化战争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加快空军建设就成为三军建设之首。经过30多年的努力,在前苏联的帮助下,印度已基本建成一支攻防合一的空军。根据计划,到21世纪初,印度的空军总兵力将达到20万人,飞行联队将增至50个,世界先进的飞机将达1000架,印度将真正成为“世界第四空军大国”。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历届印度政府都把建立“21世纪
的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第一军事强国”,作为国防发展目标。几十年来,印度国防费用不断增加,目前已占国民收入的3.6%,有专家估计,实际开支已占其GDP的5—6%。印度计划在2005年前将其武器装备国产化的比率从30%提高到70%,进一步建立起一个结构较完整,门类较齐全,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国防科研和生产体系。
在尼赫鲁“雄伟预言”之后的几十年中,印度的精英们和战略家们一直把追求世界大国地位作为印度的国家战略目标。近年来,这种欲望更加强烈,而且,在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思想和策略方法上,印度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尼赫鲁时期,印度对大国地位的追求主要表现在政治和外交方面,更注重在世界上树立道义和政治上的大国形象,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彩;而今天,依靠军事实力和外交策略实现大国地位的现实主义行为,则已成为印度国家战略的主流。
美国等西方国家正在“重新发现”印度。克林顿总统在印度国会的演说中说,“印度和美国是天然的同盟者”。对美国来说,印度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且是战略上制衡中国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冷战后“亚洲安全体系中最主要的基石之一”。亨廷顿1998年访印时就提出:“印度面临三种选择:保持孤立,则被边缘化;与其他国家站在一起,则永远处于中国的阴影之下;与美国结为战略盟友,则不仅能繁荣经济,还有助于建立战略同盟,最大限度地保证世界和平。”为使西方承认其大国地位并获得更多的经济援助、资金及技术,印度也积极寻求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伙伴关系。但是,由于美印之间在一系列国际和双边问题上的分歧,及两国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美印结盟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苏联解体后,昔日的印俄特殊结盟关系不复存在,但印度从全球战略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恢复一度冷了下去的印俄关系。随着叶利钦和普京的先后访印,两国高层交往日渐频繁,俄印传统友好关系已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双方的经贸、文化合作加强,俄罗斯仍然是印度武器的第一来源国。俄不仅支持印度争取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努力,而且表示了对印试爆核武器和拒签核禁试条约的理解。但
是对俄提出的建立中印俄三边战略关系的建议,印度却始终没有同意。
冷战后,印度政府一方面鼓吹“南亚是南亚人的南亚”,力图独霸南亚;一方面又宣称“印度属于亚太地区”,积极参与亚太事务。这不仅是基于地缘战略的考虑,同时也是为分享亚太地区的经济繁荣,振兴国内经济。近年来,印度与东南亚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尤其在安全事务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