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孙随根
教学目的:(1)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2)全面把握对外开放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客观依据,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原则和格局,明确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
教学重点:(1)改革开放理论的主要内容、特
(2)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教学难点: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设计:提示、讲授、讨论、板书、多媒体、影像。
教学内容:
一、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我国从 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如何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理论上有四个重大问题需要做出准确回答 :一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没有矛盾;二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还是改革;三是改革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改革;四是用什么标准检验改革实践的成败得失。
对第一个问题做出正确回答的是,从而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对第二、三、四个问题做出完整而科学回答的是,从而形成社会主义改革理论。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基本矛盾是任何社会革命的根源,也是任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认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必须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与改革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具体地分析。
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两种不同层次的动力:第一层次动力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贯穿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社会形态;第二层次动力,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和根本手段。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作用,正是通过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和根本手段这一直接动力得到实现的。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是怎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又是什么呢?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社会主义这方面的实践,当然不可能对这一问题做出直接而明确的回答。恩格斯只是科学地预见到,“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深深感到,“今后在发展生产力和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和提高一步,都必定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但由于列宁过早去世,这一思想未能付诸实践。斯大林一直未能搞清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这使苏共不能自觉主动地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导致各项制度凝固化,使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举例: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历程,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道路的探索
、老挝的革新开放事业等。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是怎样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面对的问题。
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首先,指出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其次,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
再次,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四,进一步分析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重大贡献。它从理论上回答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但是只是提出了问题,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没有具体深入地分析和准确地把握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手段。上述同志所没有解决的问题,是由同志解决的。
3、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综上所述,在总结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践几十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科学揭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案例:改革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关键
▪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经过了三个阶段
▪ 社会主义国家有三种不同选择
▪ 社会主义改革不同结果
▪ 思考:上述资料反映了什么问题,从中要吸取怎样的教训?
▪ 点评:
1)只有改革,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2)只有坚持正确的改革路线,才能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深刻地揭示了改革的性质。明确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场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向现代化转变的“伟大革命”。这是对我国改革性质的精辟概括。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这一原理,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
根本任务就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我们所进行的改革,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而是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对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完善,是广义上的革命。任何社会制度都是由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组成的。所谓基本制度,是指该社会形态的本质所决定、并表现该社会形态本质特征的制度;具体制度,则是由基本制度所决定和派生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的体系。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这种基本制度,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则是指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和科研体制等等,它们是由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决定并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服务的,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和相当大的可变性,特别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政治状况和文化状况的变化,这些具体制度在许多方面必须不断破旧创新。社会主义改革,就是改那些不能有效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以及政治、文化发展要求的具体制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改革,确切和科学的提法,应当是社会主义具体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所以,改革对于我国来说,一方面成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一种基本形式,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另一方面,也具有了解放生产力的性质。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具体制度,扫除障碍,解放生产力。无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的论断,还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观点,都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案例:“超女”带来变化
▪ 思考与讨论:
(1)“超级女声”作为一档地方电视娱乐节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它的落幕,人们对此的争议也变得十分激烈。结合本案例,谈一谈你是怎样看待“超女”的?
(2)“超级女声”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案例点评:
(1)对“超女”现象,人们的争议很多——褒者极尽赞扬,认为这个节目以无门槛的低姿态吸引公众的广泛参与,以自由挥洒的形式让登台放歌者和观众尽情娱乐,以观众为真正评委的遴选方式让观众最终决定谁能胜出,把一种通俗文化“娱乐”到了某种极致。贬者讥为恶俗,
认为这个节目缺乏社会责任感,没能引导观众欣赏高雅文化,去提高文化品位和修养,反而一味地为收视率而媚俗,更容易误导青少年。
(2)“超级女声”已经不只是一个娱乐节目,其影响远远地超出了它的本身,对文化产业的运作规则、对中规中矩的传统文化、对循序渐进但缓慢的政治改革都将产生强大的震撼作用。“超女”留下的,也许就是改变,人的改变,改变中的人。
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1)“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特点: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和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意义:有利于从抽象的姓“资”姓“社”的争论中摆脱出来,不因这种纠缠的争论而贻误改革开放的时机,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改革的历史进程
第一阶段:改革的理论创新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1984年)
特点: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契机,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理论探讨,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探讨空前活跃。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农村改革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结晶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企业承包制。这两种新体制在理论上的新认识就是“两权分离”说,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分离。
成果: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三个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转变到开放,从固守陈规转变到大胆改革。以此为标志,中国开始了以改革、开放发展和解放为鲜明特的历史新时期。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的改革探索阶段(1984年至1988年)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科技教育及其他社
会生活领域。改革的深度及广度都较前一时期有显著进展,称之为全面的改革探索阶段。
此阶段重要性的认识成果,是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个新的论断,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内容和实施方案,从而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时期(1988年至1992年)
这一时期,从实践上看,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更健康地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从理论上说,是总结十年改革经验,以便确立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使中国的改革者事业更健康、更稳妥、更顺利地向前推进。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1992年初至今)
2、改革的内容:
认为,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学技术体制和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其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