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评价马恩的东方社会理论?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关于如何评价马恩的东方社会理论?
有关马恩在晚年有没有形成东方社会理论,学术界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随着研究的领域的逐步深入,文献的不断挖掘,越来越多的学者形成共识,马恩晚年对东方社会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理论。
所谓东方社会理论,传统认为,它是相对于西方社会理论而言,主要以占全世界人口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东方世界为背景,特别是以印度、俄国、中国三国为典型,是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社会的历史发展、现实社会状况以及未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没有大部头著作,其主要思想散见于马克思研究印度、俄国和中国的文章、通信以及《资本论》和晚期的《人类学笔记》中。正因为如此,对于著作等身的马恩来讲,才造成了学术界的极大争议。事实上,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合理存在和发展的理论渊源。
一、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东方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特别是那些马克思主义领袖者的思想,它是发展着的理论体系。该套理论始于马恩,成于列宁,丰富化于铁托、、等一批坚定地马克思主义者。没有无源之水,也没有无本之木,寻根溯源,马恩的贡献功不可没。
马克思的探索。19世纪40年代以来,马克思就开始关注东方社会发展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原理》等著作中,在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外扩张时,涉及到对东方民族的看法。50 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就对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社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为此写了大量的著作及文章。如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的未来结果》、《东印度公司它的历史与结果》等论著中。当历史进入到19 世纪70 年代以后,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民粹派围绕着《资本论》中所提出的,由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和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以及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正是在这一讨论背景之下,俄国的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于 1881 年2月16 日致信马克思,希望马克思能就俄国农村公社可能的命运以及世界各国由于历史必然性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思想是否适用于俄国,俄国是否必须经过资本主义道路才能走向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马克思经过深思熟虑, 给予了明确的回答。俄国可以走不同
于西方的社会主义道路,即不必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阶段而走向社会主义。并说,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 年所开始所走的道路那它将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
恩格斯的探索。恩格斯在对俄国农村公社所有制发展前途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曾指出,不可否认有可能使这一社会形式转变为高级形式,只要它能够保留到这样的条件成熟的时候,只要它能够发展到农村不再是个别而是集体从事耕作的程度,并且应该使俄国农民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小块土地所有制的中间阶段而实现向这种高级形式的过渡。然而这种过渡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才会发生,即西欧在这种公社所有制彻底解体以前胜利地完成无产阶级革命,而这个革命会给俄国农民提供实现这种过渡的必要条件,其中也为他们提供在整个农业制度中实现必然与其相联系的变革所必需的物质。19 世纪90 年代,恩格斯把他和马克思关于俄国公社制度发展前途的思想推广到一切处在资本主义以前发展状态的国家。他曾指出,当西欧人民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和生产资料转归公有之后,那些刚刚踏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保留了氏族制度式氏族制度残余的国家,可以利用这些公社所有制的残余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民风尚作为强大的手段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并可以避免我们西欧开辟道路时所不得不经历的大部分苦难和斗争……这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
阶段的一切国家。至此,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理论”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努力得以创立,而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因此,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多年的研究成果。
通过分析我们应当看到,马恩早期已经把东方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而不仅仅局限于西方,只是晚年发生了偏移,晚年的研究成果是在毕生探索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实践基础上的新的探索的亮点,重心的偏移源于俄国的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的几封信。凭着职业革命家的高度敏感和丰富的理论实践经验,从而使其晚年走向了另一个辉煌,深入地研究东方问题,揭示东西方革命的规律,服务于自己创设的科学理论。其研究视角通过俄国的个案研究放大到整个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民族,为了深入研究甚至自学了俄语,可见在当时马克思已经发现了东方社会有丰富的内容需要挖掘.因此,有人认为马恩没有东方理论的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只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和研究定势的影响,虽然重心有所偏移但是中心没变,仍然服从于西方中心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发展,偶然事件的堆积迫切需要新的解释,历史的发展推出了列宁。列宁领导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马恩的东方
社会理论。列宁时期和所处的时代客观上造就了这样的理论,列宁本人的素养辨证地发展了马恩东方理论的部分内容,与实践的不断结合和渐进调适,从而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创造性地解决了俄国的革命及建设问题,并且泛化了时代的个案意义,从而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正是在这一东方社会理论的指导下,才有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可贵经验。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是发端于马恩的不断发展的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内容不断丰富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从经济的视角理解这一理论
“东方社会主义”是在社会主义世界性发展进程中产生的,是在西方社会主义的影响下出现的,东成源于西就。对比研究往往容易出成果,马恩正是通过对东西方不同社会形态制度下的生产方式的对比,从差异性中寻共同的东西。对资本主义制度生产方式下阶级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马恩已经驾轻就熟,而俄国这种独特的亚西亚生产方式,以及这样一种经济文化下人的因素,阶级关系等给马恩以极大的联想空间。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正是从经济细胞---商品入手,揭示无产阶级的运动规律,循着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在认
识、理解马恩的东方社会理论的时候,也应该从经济的视角来理解,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有歧义。
在马克思看来,“并不是所有的原始公社都是按着同一形式建立起来的。相反,它们有好多种社会结构,这些结构的类型、存在时间的长短彼此都不相同,标志着依次进化的各个阶段”。俄国的农业公社是“古代类型的最现代的形式”,也是正处于生产方式结构转型的社会形式。这种社会形式具有二重性的经济特征:一方面,农业公社仍保持着原始村社土地公有制的特征;另一方面,村社土地的使用已经私有化,许多动产也已经私有化。这种二元结构的经济特征,具有两个前途:一个前途,是随着动产的私有化,会逐渐地“破坏森林、牧场、荒地等等的公有制;一旦这些东西变成私有制的公社附属物,也就会逐渐变成私有了。因此“农业公社既然是原始社会形态最后阶段,所以它同时也是向次生形态的过渡阶段,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过渡”。另一个前途,是俄国土地公有的村社制度,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即不必走资本主义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道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改变村社土地二重性的生产方式,使个体耕作向集体耕作过渡、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这是俄国农村公社社会革命的内部条件。同时,农村公社向社会主义过渡还需要外部条件,即它还要充分利用西欧资本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及其一切肯定的成就,如
银行制度、铁路、机器制造等,把大机器的生产与俄国的天然优势结合起来,就可以使村社制度在现代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得到复兴,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由此,形成了马克思关于东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跨越模式”的基本构架:这样的构架主要内容是抑制私有制发展而维持、巩固、推进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实现这样的构架和丰富构架内容的唯一途径是革命。通过革命的手段,固化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使其符合高级社会形态的特征,通过内部关系的合法性填充,渐次实现跨越式发展。马克思把研究的视野投向东方社会时,并没有简单地用已经形成的关于西方社会的观点和结论去观照东方社会,而是从东方社会的实际出发,对东方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全新的研究,力求从东方社会特有的社会结构、所有制关系和宗教文化等情况出发观察和认识东方社会这点是难能可贵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