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
1、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不可分割的三个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定义:狭义上,即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上,它不仅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同时也包括继承者对他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阶段,并由、、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国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四个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德国古典主义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欧洲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4、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两大理论基石: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5、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与时俱进,实事求是;革命性:是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是革命性最彻底的阶级基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社会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
6、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政治经济学是主要内容,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的他被社会主义必然取代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是理想归宿,阐明了由资本主义转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客观规律,阐明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7、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它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他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它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全国人民奋斗的基础。
第一章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于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讲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且是唯一的划分依据;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对第二方面的回答讲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物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之外,客观世界真实存在的且能被我们所感知,具有可知性。
意识是物质是世界常去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意识形
成经历的三个阶段:无机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运动与时空的关系: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原理。
4、世界统一性的原理:
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二,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三,世界的统一性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统一。
5、实践,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特征:客观物质性、自觉实践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不断的进行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征。
6、意识产生条件(1)自然界发展的产物(2)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应注意:第一,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社会实践。第二,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第三,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有一个恰当的估计。
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联系定义: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种种关系。联系的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联系规律:
第一,联系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第二,相互作用是联系的根本内容。第三,
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体。
8、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1)符合事物发展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3)社会领域里新生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发展的过程性1.过程的含义2.事物发展的过程性是事物和过程的辩证统一。任何事物都是一个过程;任何过程都要依赖于事物。
9、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体系,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是其实质和核心,原因: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方向;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10、矛盾基本属性:统一性和斗争性;矛盾问题精髓: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1)相互区别:共性只能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2)相互统一: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统帅和制约个性;(3)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另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又贯穿与
特殊性之中,共性统摄与个性。
11、质量互变内容  量变: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量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上的变化。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主次两方面地位的转化所导致的旧事物的灭亡和新质事物的产生。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理论上清晰,事实上模糊。(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12、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是指事物维持自身存在的趋势。即肯定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所谓否定则是促使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辩证否定:是指事物在自身矛盾的推动下而进行的自身否定,并通过这种自身否定,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辩证否定的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否定之否定:1、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肯定与否定的统一2、否定之否定强调的是事物的发展是曲折发展、螺旋式上升3、第三环节上的否定之否定(肯定),是仿佛向原点的复归否
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 :既然自我完善要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那么,人既应充分展开其内在的精神世界,又应充分展开其外在的对象化世界,同时善于将内外、主客两个世界统一起来。既然前进性和曲折性是统一的,那么,人在成长中应把“苦难”和“成人”综合起来,把“劳其筋骨”和“自我完善”统一起来。既然自我完善要通过回到出发点来实现,那么,人在前进、趋新、创造的过程中应不断返回自身,返回家园,防止失去生命的原始朴茂。
第二章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理解认识之本质的基础和关键。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实践是产生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反映论:是指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反映论:是指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
4、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革命的反映论: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认识的基础。第二,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马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6、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是指“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论路线。唯心主义认识论路线,是指“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论路线。旧唯物主义: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它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看成是如同照相和镜子照东西一样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体的讲,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地位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
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实践关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就认识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来说,认识是摹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有一定条件(1)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研究,获得丰富的、可靠的感性材料,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2)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性,经过头脑的思考作用,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
的提炼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二)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之中是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理性认识本身应当是正确的,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前提。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理论要为众所掌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