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它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思想体系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
立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观点: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人民众的历史主体作用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替代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观点。
方法: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众路线的方法。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的认识世界;力求全面的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避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第一章
关键词: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物质运动、实践、发展、矛盾。
1.怎样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活动的时间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时间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时间
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领域和科学文化实践,则划分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2.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意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如何理解和谐?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激烈而深刻,因此,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和现实意义?
定义:量变是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方法论意义:第一,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是要把握“适度”原则,掌握火候,防止过犹不及。第二,在理论上正确处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反对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现实意义: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重视做准备工作,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要做好转化工作,
抓住时机,实现新飞跃,结合我国现代化实际,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质量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6.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观方法论意义:坚持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观现实意义:第一,在实际工作中要科学的待人、事、物、历史、文化,既要看到肯定方面,又要看到否定方面,既要看到实物的现存性质,又要看到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第二,在对待历史文化遗产上,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对待外国文化上,要学习和利用一切合理的有利因素,反对全盘西化和盲目排外。
7.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二章
关键词: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感官认识、理性认识、真理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2.运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真理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原理说明怎样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中,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第三,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
3.怎样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性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由
此可见,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便为客观的东西。一般来说,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真理性的认识;如果失败了,并且不是由于认识之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