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中的传统节日》教案
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之
诗词曲中的传统节日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学生研究鉴赏我国优秀的古典诗歌、词、曲,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2、通过指导学生查阅收集一定量的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诗歌、词、曲等,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及其可贵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
1、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丰富的诗歌宝库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
2、通过研究和鉴赏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优秀的古典诗歌、词、曲,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及其可贵的精神品质。
三、课程类型
高中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高一选修课、福州铜盘中学校本教材
四、教学对象
高一年段选修本课程的所有学生
五、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探究、对话式
六、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课外查、积聚、摘录有关的诗歌,小组制造成P.P.T.课件,供课堂上展示、讨论。2、
导入新课
以诗歌引出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方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久长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构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同时,我国又是一个诗歌十分发达的文明古国,历代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曲层出不穷,异彩纷呈,令人蔚为大观。但是,2005年3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五祭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资遗产代表作”。“韩国申遗成功对我们的端五文化不会有甚么打击,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我个人以为不是一件坏事。”这是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讨员刘魁立其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我国的传统节日正遭受到严肃的磨练,这是众目睽睽的事实,因此,我们在课堂上提出来,请同学们深思……
下面列举的这些诗词曲中的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诗歌和风俗里,还能够清晰地看到古代众社会糊口的精彩画面,希望能够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与重视,自觉插手到保护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行列。
(一)传统节日——春节
宋·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教师解说】屠苏:屠苏酒。古时分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除夕掏出来,全家老少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曈曈:光辉辉煌。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分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能够驱除魔鬼。这首诗描述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刷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久长,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举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除夕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除夕,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明·叶颙《已酉新正》:“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二)传统节日——元宵节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
•3、品味鉴赏学生所收集到的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诗歌、词、曲等,初步认识我国古代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从而了解诗词曲——文学的社会意义和价值,造就学生对言语文学的酷爱。
(三)传统节日——寒食节与清明节
寒食节与清明节的故事——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政清明复清明。
寒食节是几月几日——[春秋]介子推
唐·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销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教师解说】清明节,传统有与亲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但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由异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难过,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沦在孤苦忧愁之中,从速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
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爽、明快。唐·韩翃(hóng,音红)《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春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