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五官
古代官职五官
1、五行之官。古代传说中的五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
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2、分管天地幽明之官。分司天、地、神、民、类物的五种官职。《国语·楚语下》:“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韦昭注:
“类物,谓别善恶、利器用之官。”
3、殷周时分掌政事的五个高级官职。《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
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郑玄注:“此亦殷时制也。”《周礼·春官·小
宗伯》:“毛六牲,辨其名物,而颁之于五官,使共奉之。”按:此指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商君书·君臣》:“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
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
4、泛指百官。《急就篇》卷一:“诸物尽讫五官出。”
5、汉皇帝侍妾称号。元帝定妾媵位号,从昭仪起,分十四等。五官位于第十二等,
禄秩相当于三百石官。《孔子家语·辩政》:“ 齐君为国,奢乎台榭,淫于苑囿,五官
伎乐,不解於时。”《汉书·元后传》:“公聘取故掖庭女乐五官殷严、王飞君等,置
酒歌舞。”唐罗虬《比红儿》诗:“ 应缘近似红儿貌,始得深宫奉五官。”
6、指五官中郎将。《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中郎有
五官、左、右三将,秩皆比二千石。” 宋王千秋《贺新郎·石城吊古》词:“遂但见
蜀吴烽举,致使五官伸脚睡,唤诸儿画取长陵土。”按,此指曹丕。丕建安间曾任五
古代官职官中郎将。参见“ 五官郎”。
7、司历之官。《旧唐书·职官志二》:“乾元元年置五官,有春、夏、秋、冬、中
五官之名。”《新唐书·百官志二》:“ 武后长安二年,置挈壶正。乾元元年与灵台郎、保章正、司历、司辰,皆加五官之名。”历代至清,皆设此官。
官职简介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不需要管理国事。
【太师】指官职又名太宰
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
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先秦、西汉时是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
才设大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雍正帝建造的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
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
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
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
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
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
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事,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的官职。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都尉】职位次于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
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
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
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
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
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棒
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
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
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
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官为
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
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
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
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
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