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含答案)
古代⽂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含答案)⼀、⼈物称谓
1.古代⽂武官吏的⾃谦辞有微⾂、⽼⾂、下官、卑职、末官、⼩吏、哀家、⾜下等。  (    )
2.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贵族和平民按其⽣平事迹进⾏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    )
3.从⽗,指称祖⽗的亲兄弟的⼉⼦。从⽗年长于⽗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者为从叔,即堂叔。  (    )
4.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的⼀种纪年的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
5.万乘,万辆战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地⽅千⾥,能出兵万乘,因以万乘之尊指天⼦。  (  )
6.⾜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下”。  (  )
7.古⼈的名和字由⽗亲或尊长取定,号由⾃⼰取定。如⽩居易字乐天,号⾹⼭居⼠。杜甫字⼦美,号少陵野⽼。(  )
8.龆龀,意为垂考换齿之时,借指童年。古⼈多以不同年龄的⽣理特征⽽代称年龄,⽐如垂髫、黄发分别代称⼩孩⼉、⽼⼈。(  )
9.“字”即表字,指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德⾏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
礼貌。  (  )
10.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向天⼦进⾔,不能直呼天⼦,先呼台下侍者⽽告之。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
11.“昆弟”指兄弟,⽐喻亲密友爱。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  )
12.⽩丁、布⾐、黔⾸、匹夫、黎庶、苍⽣、孤等,都是秦以后常见的对平民的称呼。  (  )
13.“舍”⽤以谦称⾃⼰的家或⾃已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  )
14.古⼈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称呼⾃⼰的⽗亲时⽤“令尊”,称呼对⽅的⽗亲时⽤“家⽗”。()
15.愚,谦称⾃⼰不聪明,愚见是称⾃已的见解。也可单独⽤愚谦称⾃⼰。  (  )
16.“考”在⽂⾔⾥指已经死去的⽗亲。普通⼈称⾃⼰已故的⽗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
17.古代男⼦⼆⼗岁⾏加冠礼,表⽰成年。冠礼⼀般在宗庙内举⾏,⼤都由指定的贵宾给⾏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
18.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如战国时廉颇蔺相如和好后,结为刎颈之交。  (  )
19.古⼈的年龄有时不⽤数字表⽰,⽽是⽤⼀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蔻”指⼗⼋岁的少⼥。  (  )
20.古代对⼀个⼈的称谓有许多⽅式,如称杜甫为杜⼯部,称左光⽃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它们分别是以官职、爵名号来称呼的。  (  )
21. ⾂最初是古⼈表⽰谦卑的⾃称,百姓也可以⾃称“⾂”,后⽤作官吏对君主的⾃称。  (  )
22.卿最初是古代对⼈的敬称,适⽤范围较⼴,后来多⽤作君主对⾂民的称呼。  (  )
23.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古代⽤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男⼦⼗五岁。()
24.卑已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称对⽅的母亲⽤“家慈',称⾃⼰的母亲⽤“令堂”。  (  )
25.郡望表⽰某⼀地域范围内的名门⼤族。如韩愈虽是河内河阳⼈,但因昌黎韩⽒为唐代望族,故
韩愈常以“昌黎韩愈”⾃称,世⼈遂称其为韩昌黎。()
⼆、官职典制
26.擢,提拔的意思,指由原来的官职升到更⾼⼀级的官职,与“迁”“徙”同义。()
27.男,爵位名,中国古代设公、侯、伯、⼦、男五种爵位,男是爵位的第五等,即最⾼等。
28. “秩',本义是根据官员的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后引申为俸禄。“秩满”,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获得最⾼等级。(  )
29.太守,⼀郡的最⾼⾏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任免所属掾吏。
30.太⼦是封建王朝君主⼉⼦中预定为继承王位的⼈,也称东宫,历朝历代都以长⼦为太⼦。
31. 改,指官职调动,是由种职务改为另⼀种职务,“改”并不强调官职是升或是降。
32.太⼦洗马是辅佐太⼦的侍从官员,负责教授太⼦政事⽂理,简称“洗马”。  (  )
33.⼯部,古代官制六部之⼀,掌管全国⼟⽊兴建、⽔利⼯程、兵械及各项器物制作等事。
34.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上是官员受到权⾂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35.麾下原指将帅指挥的旗帜,也可以借指部下,还可引申为对将帅的敬称。  (  )
36.“除”,是任命官职的意思。在中国古代,表⽰任命官职的意思的词还有拜、举、授、征、辟等。  (    )
古代官职37.摄,是“统管”之意,它还有代理官职的意思,在我国古代表⽰代理官职的词语还
有“假”“署”“判”“转”等。  (  )
38.勤王,即救驾之意,是指当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的时候,⾂下起兵来救援王朝。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有天⼦称王,其他是公、侯、伯、⼦、男等诸侯。(  )
39.“迁”指调动官职,有三种情况,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转迁”“迁调”表⽰调职;“右迁”“迁除”“迁谪”表⽰升职;“左迁”表⽰削职。  (    )
40.历史上“御史”的职责⼀直是监察中央及地⽅官吏。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书⽈”中的“御史”。  (  )
41.“出”指古代在京城担任职务的官员前往地⽅担任职务,也称“外放”,与地⽅官员进朝廷任职
的“⼈”相对。  (  )
42.解褐,脱去粗布⾐服,喻⼈仕为官。古代常⽤穿着代指出⾝,如⽤“布⾐”代指平民。  (
43.唐朝所采⽤的官制是三省六部制,它确⽴于隋朝,此后⼀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44.⾷⾢即封地,其⼤⼩按官爵等级⽽定,古代君主赏赐⾂⼦封地,并以此地的租税为其俸禄。
45.“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般中书省管决策,尚书省管审议,门下省管执⾏,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46.领指在本职之外另兼较低职位,如有⼀些诸侯王兼任刺史,就可称为“领某州刺史”。()  47.教坊指古代管理宫廷⾳乐的机关,掌管祭祀⾳乐和宴享⾳乐歌舞的教习等事务。()
48.在告指官吏休假。唐宋官吏有常规性假⽇,每⼗天休⼀天假,称为“旬假”。  (  )
49.掾,原为帮助、佐助的意思,后为古代副官、佐吏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  )
50.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有司也泛指官吏。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指“职有专司的官吏”。  (  )
51.乞骸⾻是古代官因罪责请求退职的⼀种说法,意思是使⾃⼰骸⾻得以归葬故乡。()
52.部曲既可指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可指古代豪门⼤族的私⼈军队,带有⼈⾝依附性质。  (  )
53.控辞即请求辞免,古⼈请辞的说法很多,⽐如乞骸⾻、致仕、挂冠、下车等,原因不⼀定就是年⽼退休。  (  )
54.太⼦宾客是古代官职名,从唐代始置,为太⼦东宫属官,掌管侍从规谏等。  (  )
55.知府是古代地⽅官名。宋代派京官统治府称“ 知某府事”,简称知府。知府相当于战国时的郡守和以后的太守,明清两代为府级最⾼⾏政长官的正式名称。  (  )
三、教育科举
56.束脩是指古代民间相互馈赠的⼲⾁礼物,学⽣⼊学⽤束脩作为拜师的礼物,⽽且礼物要厚重以⽰对⽼师的尊重。(  )
57.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隋炀帝⼤业年间始置进⼠科⽬。  (  )
58.科举时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省省城举⾏的⼀种选拔⼈才的考试叫乡试,⼜称“春闱”,第⼀名称解元。(    )
59.童⽣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科举考试,⼜叫⼊学考试。  (  )
60.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由皇帝亲⾃主持,只考策问⼀场。()
61.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种⼤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学府。隋唐以后改为国⼦监,国⼦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62.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中会试者称为进⼠。  (  )
63.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寡⼈之于国也》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
64.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母的⼈,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
65.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揭晓名次的布告,因⽤黄纸书写,故称黄甲、⾦榜。“⾦榜题名”就源于此。  (  )
四、宗法礼俗
66.七庙是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以供奉七代祖先的宗庙,后来也代指“朝廷”。()
67.⽴⽣祠是古代的⼀种民俗,即为活着的⼈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般是百姓们出于对官员有德政于民的感激,因⽽为之⽴⽣祠,以颂其功德。  (  )
68.服除,即服阙。“服”特指丧服、孝服,“除”即去掉。在古代,办完丧事即脱去丧服,谓之“服除”。  (  )
69.古代天⼦、诸侯、卿⼤夫理政时皆坐南朝北,因此称居帝王之位或其他尊位为南⾯。()
70.五常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五种伦理关系,即君⾂有义、⽗⼦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  )
71.袭爵指原有的爵位的第⼀继承⼈( 世⼦)承袭原有爵位,世⼦以外的其余继承⼈不能承袭原有爵位。  (  )
72.赙赠指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财物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种善举。赙礼是送给丧家的礼物。  (  )
73.古代称诸候或有爵位的⼤官死去为“薨”,也可以⽤于皇帝的⾼等级妃嫔和所⽣育的皇⼦、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  )
74.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侯,旧时称功⾂⼦孙或外戚⼦孙之封侯者,因其为⾮列侯,故称之。外戚⼩侯,指承继爵位的外戚⼦弟。  (  )
75.讳加在已故君主、尊长的名字前,表⽰尊敬。如家讳指家族内部遵守的避开不直称⽗母名的做法。  (  )
76.崩的本意是⼭倒塌,古代把天⼦的死看得很重,常⽤⼭塌下来⽐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  )
77.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产⽣的亲属,包括⾎亲的配偶、配偶的⾎亲和配偶⾎亲的配偶。  ( )
78.庐墓指古⼈在⽗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屋居住,守护坟墓;也指服丧期间居住的墓旁⼩屋。  (  )
79.“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中的“寿”是指奉酒祝⼈长寿;“设九宾于廷”中的“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指由九个迎宾赞礼者施礼并延引宾客上殿。  (  )
80.“跽”是挺腰耸⾝,受惊⽽耸⾝欲起的样⼦。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也叫“长跪”。  (  )
81.稽⾸是古代汉族的⼀种跪拜礼,与顿⾸、空⾸不同,⼀般说来,稽⾸是⾂拜君之礼,顿⾸是国君回礼⾂下之拜,空⾸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  )
82.古代⽤牲⾎涂器祭祀叫“衅钟”“衅⿎”。新钟铸成,必宰杀牲⼝取⾎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祭钟仪式。  (  )
83.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闾左”,贬官称为“左迁”。  (  )
84.释奠是古代在学校奠祭先圣先师的⼀种典礼,属于荀⼦天地、先祖、君师三礼中的“君师”之礼。  (  )
85.三纲是封建时代的⼀种道德规范,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们思想的封建教义。  (  )
五、天⽂历法
86.古⼈把东、北、西、南四⽅每⼀⽅的七宿都想象为⼀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七宿如巨龙,称苍龙;北⽅七宿似蛇、龟,称⽞武;西⽅七宿犹猛虎,称⽩虎;南⽅七宿像⼤鸟,称朱雀。()
87.“七⽉流⽕,九⽉授⾐。”七⽉的流⽕,是说⽕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七⽉正是炎热的时候。  (  )
88.朔望指农历每⽉的初⼀和⼗五,农历以⽉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为⼀个⽉的天数。  (  )
89.古⼈⽤于⽀纪年、纪⽉、纪⽇,如甲⼦、⼄丑等,⼀个循环下来共有六⼗种排列组合。()
90.古⼈将⼀个昼夜划分为⼗⼆个时⾠,每个时⾠都有⾃⼰的名称,如鸡鸣、黄昏。“⽇昃”指太阳偏西,约下午⼀点到三点。()
91.古⼈⽤⼗⼆地⽀纪时,其中⼦时是指凌晨23点⾄1点,⾠时是指早晨7点⾄9点,午时是指午间11点⾄13点。(    )
92.古⼈根据⽉亮的圆缺把-年分成⼗四段,分列在⼗⼆个⽉中,以反映四季、⽓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四节⽓。  (  )
93.⽇中,时间名词,即中午12点,⼜名“⽇正”“中午⽜”,表⽰⼀天中的太阳正中时。  (  )
94.⽇晡,即晡时,古⼈将⼀天划分为“晡时、⽇⼈、黄昏、⼈定”等⼗⼆个时⾠,哺时对应⼲⽀中的申时,即下午三点⾄五点。(  )
95.古⼈把每个季节中的三个⽉顺次称为孟、仲、季,仲春就是春季的第⼆个⽉。()
六、节⽇风俗
96.重午即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顺阳在上,五⽉是仲夏,它的第⼀个午⽇正是登⾼顺阳好天⽓之⽇,故五⽉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  )
97.元⽇,农历正⽉初⼀,也叫元旦,今多称春节。社⽇,农家祭社(⼟地神)祈年的⽇⼦。()
98.重阳节为农历九⽉初九,古⼈有重阳节带家中⽼⼈登⾼的习俗,以⽰对⽼⼈家的尊敬。()
99.除⼣为农历⼗⼆⽉三⼗,因此也叫“年三⼗”,那⼀天⼈们往往通宵不眠,有除旧迎新的意思。(    )
100寒⾷是我国民间传统节⽇。节⽇期间严禁烟⽕,只能吃冷⾷。是源⾃重⽿追念介⼦推,表⽰对⾃⼰过失的谴责。(    )
101.冬⾄是中国农历中介于⼩雪和⼤寒之间的⼀个重要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  (  )
102.下九是古代岁时节令习俗,指农历每⽉⼆⼗九⽇。这⼀天为汉朝妇⼥欢聚的⽇⼦。()103.放灯是我国传统节⽇习俗,指农历正⽉⼗五⽉圆之夜点燃灯盏、放焰⽕,官民同乐。放灯寄托了我国劳动⼈民⼀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104.“腊⼋”⼀词起源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腊⽇”,⽇期在农历⼗⼆⽉初⼋,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们在这⼀天有喝⾚⾖粥,祭拜祖先的习俗( )
105.祓禊是古代为除灾去邪⽽举⾏的种祭祀仪式。“祓”与“拔'古同⾳字,义为拔除邪
秽:“禊”与“洁”古通假字,义为洗洁⾝体。  (  )
七、古代地理
106.⾦陵,即现在的南京,历史上曾是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的都城,被称为“六朝古都”。  (  )
107.“畿”指我国古代国都四周的⼴⼤地区,后⼜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辅、京畿⼀般是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
108.古代以⼭之南为阳,⽔之南为阴,反之,⼭之北为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    )
109.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将军战河南”中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  )
110.“五岳”,五⼤名⼭的总称,指东岳泰⼭、南岳衡⼭、西岳华⼭、北岳恒⼭和中岳黄⼭。()
111.古代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州。112.“路”是宋代时期⾏政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致相似,如福建路、⼴东路。  (  ) 113.江表,多指长江以南地区,因从中原地区看,其地处长江之外,故南⽅六朝称之为“江表”。(  )
114.乡、闾在古代各指⼀种⾏政区域名,合在⼀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乡亲。  (  ) 115.秦汉主要⾏政区是县,隋唐主要⾏政区是州,明清改州为府。  (    )
⼋、古代艺术
116.雅乐,即典雅纯正的⾳乐,与俗乐相对,是古代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典所⽤的⾳乐。()
117.谯门,指建有滕望楼的城门。古代为防备盗贼和防御敌⼈,⽆论是京城还是州郡,都在城门建有瞭望楼。  (  ).
118草书、⾪书是汉字的书法字体。汉字的书法字体般分为⾏书、草书、⾪书、篆书和楷书五个⼤类。  (  )
119.阳⽂是指采⽤⼑刻、模印笔堆等传统技术⽅法,在器物或印章表⾯上形成的凹下的⽂字或图案。  (  )
120. 《庖丁解⽜》⼀⽂中“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之会”中的《桑林》为传说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  (  )
121.《琵琶⾏》:“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中《霓裳》为唐代著名乐曲名,相传为唐⽞宗所制;《六⼳》为唐代有名的琵琶曲。  (    )
122.“⼀⽇晚归由阙前”的“阙”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也常⽤来借指“朝廷”。如张养浩《⼭坡⽺·潼关怀古》中“宫阙万间都做了⼟”。  (  )
123.投壶是秦汉以后贵族及雅⼠宴宾的游戏活动,就是将箭⽮投⼊到装满⼩⾖的⼩⼝壶中,投中者即获胜。  (  )
124.《阳春》《⽩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当时认为是⾼雅的⾳乐。《下⾥》《巴⼈》皆为古代楚国的歌曲名,为流俗的歌曲。所以后⼈⽤“下⾥巴⼈”⽐喻⾼雅的⽂艺作品,⽤“阳春⽩雪”⽐喻通俗的⽂艺作
品。  (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